第423章 在线药房的“温度包”·煎药机的革新
林晚秋拆开第27个快递包裹时,指尖被备注栏里密密麻麻的字迹硌了一下。快递单是粉色的,边角被雨水浸得发皱,上面用圆珠笔写着:“薄荷是不是要最后放?上次煮早了,药汤一点香味都没有,白瞎了好药材。”末尾还画了个委屈的小表情。
她把单子钉在墙上的“问题板”上,板上已经贴满了类似的纸条:“附子要先煮多久?说明书说30分钟,我怕煮不够中毒”“阿胶怎么烊化?上次直接倒锅里,结了块像石头”“加水没过药材几指?我手指短,总怕加少了糊锅”。每张纸条旁边,都有她用红笔打的小勾——代表这些问题,她正在想办法解决。
“光说‘按说明书’没用。”林晚秋对着药架上的薄荷叹了口气,薄荷叶片上的绒毛在阳光下看得清清楚楚。她记得上周有位用户说,为了记牢“后下”,特意在薄荷包上系了红绳,结果煮药时还是忘了,等想起时,叶子已经煮成了烂泥。
她翻出绘图本,铅笔在纸上画了个胖乎乎的药锅:锅边画着三种标签——红色的火苗旁写“先煎(附子30分钟)”,绿色的叶子旁标“后下(薄荷最后5分钟)”,黄色的水滴边注“烊化(阿胶用热水溶)”。画到“加水”时,她特意画了只手,食指和中指并拢,比在药材上方:“没过2指就行,像比‘耶’的手势。”
“温度包”就这样诞生了。每个药包外都贴着彩色标签,红标签用荧光笔描了边,摸起来有点糙(方便老人摸辨);绿标签上的薄荷叶画得圆滚滚的,像片小荷叶;黄标签的水滴里还藏了行小字:“用刚烧开的水,边搅边倒”。最底下还粘了张巴掌大的手绘煎药图,连“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的火苗都画成了跳动的小太阳。
第一个收到“温度包”的是南京的陈阿姨。三天后,在线药房收到她发来的照片:药碗里飘着薄荷的清香,汤色清亮,旁边摆着标签,红黄绿三色在白瓷碗边格外显眼。附言写着:“按标签煮的,薄荷香得很!我家老头子抢着喝,说比以前的药顺口。”
但林晚秋看着后台新冒出来的留言,还是皱了眉:“我眼神不好,标签字再大也看不清”“儿子不在家,我一个人盯着时间,总怕记错”。她捏着那张“附子怕中毒”的纸条,突然起身往药械厂走——她记得厂里有台旧煎药机,或许能改改。
接下来三天,林晚秋泡在了车间里。机油味混着她带的艾草香,把白大褂染得又暖又糙。她拿着标签给师傅比划:“能不能加个扫码键?扫红标签,机器就自动跳‘先煎30分钟’;扫绿标签,就提醒‘还剩5分钟放薄荷’。”师傅嫌她“女同志事多”,却还是拆了机器面板,在操作键旁加了个小小的扫码口。
新煎药机送到仁济堂那天,赵小胖扛着相机就来了。镜头里,林晚秋扫了下薄荷包的绿标签,机器屏幕立刻跳出一行字:“剩余5分钟时放入,开盖放入(别盖紧,香味才跑不了)”,还配了个眨眼的表情。“这是我让程序员加的,”她笑着按了下启动键,“怕老人觉得机器太冷冰冰。”
上海的王女士收到药和配套煎药机时,正赶上老公休班。她拍的视频里,男人举着手机对镜头笑,另一只手按机器提示加药材:“平时我连酱油瓶都懒得拧,现在机器‘嘀嘀’叫着提醒‘薄荷要放了’,想忘都难。”镜头一转,药汤正冒着热气,薄荷的清香味好像能从屏幕里飘出来,“以前总麻烦我妈来煎药,现在她视频里看着就放心,说‘机器比人靠谱’。”
赵小胖在直播间演示时,特意搬来了检测仪器。“大家看,”他举着报告对着镜头,“用温度包煎的当归,阿魏酸含量比普通煎法高15%——这是补血的关键成分;薄荷的薄荷脑保留多20%,所以喝着才香。”他还翻出用户的对比图:左边是没按标签煎的药(汤色暗,叶子烂),右边是温度包煎的(汤清亮,叶完整),“这就是细节里的药效,多一分用心,药材就多一分力。”
后台的“煎药满意度”像爬楼梯似的,从80%慢慢涨到了98%。留言区里,“终于敢自己煎药了”“不用再麻烦女儿周末跑一趟”成了常出现的句子。有位独居的周爷爷甚至拍了段煎药vlog,镜头抖得厉害,却能看见他举着绿标签对镜头说:“你看这叶子画得多像,我现在闭着眼都能摸对。”
林晚秋把专利证书贴在煎药间的墙上时,阳光正透过窗户照在上面,烫金的“实用新型专利”几个字泛着暖光。证书旁边,贴着陈阿姨寄来的薄荷标本,叶片压得平平整整,还带着淡淡的香。
她忽然想起刚入行时,跟着师父学煎药。师父总说:“煎药不是熬汤,得带着心——知道喝药的人怕烫,就晾到温再递;知道他怕苦,就少煮会儿留着药香。”现在看着后台那些“药香比以前浓”“喝着不觉得是在吃药”的留言,她终于懂了:所谓“温度包”,包的不只是药材,是“知道你怕麻烦、怕弄错”的心意。
傍晚煎药时,机器又“嘀嘀”响了,提醒“薄荷即将放入”。林晚秋看着蒸汽里浮动的薄荷叶,忽然觉得这药汤里飘着的不只是药效,还有让人踏实的暖——就像小时候妈妈煎药时,总在旁边放块冰糖,说“药苦,等会儿给你甜甜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