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我国封建社会~隋唐时代5
唐朝历经的大事
五、文成公主入藏
唐太宗李世民(626–649年在位)时期,国力强盛,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通过和亲稳定边疆。
7世纪初,松赞干布(617—650年)统一了青藏高原,建立起吐蕃王朝,定都逻些(今拉萨)。他锐意改革,致力于推动吐蕃发展,积极学习外来文化,仰慕中原文化,曾多次遣使向唐朝求亲。
文成公主(约625–680年),唐朝宗室女(非皇帝亲生女儿,被册封为公主),聪慧贤淑,精通中原文化与技艺。
641年,唐太宗应允吐蕃求亲,派礼部尚书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从长安(今西安)出发,经甘肃、青海,沿唐蕃古道抵达逻些,行程约3000公里,历时近一年。
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今青海玛多)迎接,以子婿之礼拜见李道宗,并为文成公主修建了宫殿(今布达拉宫前身)。
文成公主入藏有巨大的历史贡献。
文化与技术传播方面:
农业:带入谷物种子、农具及耕作技术,促进了吐蕃的农业发展。
手工业:传授纺织、刺绣、造纸、酿酒等技艺,提升了吐蕃的手工业水平。
医药:携带医书和医疗器械,推动藏医药体系形成。
历法与文字:传入中原历法,协助吐蕃完善文字系统(松赞干布时期已创制藏文)。
宗教与艺术交流方面:
文成公主携带佛教经典与佛像,促进佛教在吐蕃的传播(此前吐蕃以苯教为主)。
汉族建筑、雕刻、绘画技艺传入,影响吐蕃的艺术风格(如大昭寺、小昭寺的建造)。
汉藏友好方面:
奠定了“甥舅关系”:松赞干布上书唐朝称“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此后双方交往、使节往来频繁。
推动唐蕃会盟:823年《唐蕃会盟碑》(又称“甥舅和盟碑”)树立于拉萨大昭寺前,碑文以汉藏两种文字记载友好盟约,成为汉藏团结的象征。
文化象征:
布达拉宫: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所建,现为世界文化遗产,见证汉藏文化融合。
大昭寺:供奉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成为藏传佛教圣地。
传说与纪念:藏族民间流传“文成公主带来五谷籽种、牲畜、工匠”等故事,她被尊为“绿度母”化身,至今受到汉藏人民的共同敬仰。
历史意义:
文成公主入藏不仅是一次政治联姻,更是中原与青藏高原地区的全方位文化交流。它打破了地域隔阂,促进了吐蕃社会的进步,奠定了汉藏两族长期友好的基础,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重要纽带。
这一事件体现了唐朝开放包容的外交智慧,也彰显了中华文明以和平方式推动文化互鉴的传统,对后世处理民族关系具有深远启示。
六、武则天称帝
武则天(642—705年),名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其父武士彟原是木材商人,隋末参加了李渊的军队,后官至工部尚书,封应国公。
武则天九岁丧父,十四岁被唐太宗选入宫,赐号武媚,人称武媚娘,后封为才人。太宗死后被送去做了尼姑。
李治为太子时与媚娘有过暧昧关系,当皇帝(唐高宗)后让她蓄发入宫侍寝,封为昭仪。655年高宗废王皇后为庶人,册封武则天为皇后。
683年高宗病故,武则天以皇太后身份临朝执政。不许睿宗干预朝政,一切事务都由她做主。690年武则天宣布改唐为周,改元天授,终于当上了皇帝。
武则天的功大于过,她掌理朝政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重视农业,继续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广开言路,愿意纳谏,能听取各方不同意见,能容忍对她的人身攻击。
她还改革了官制,削弱三省六部制的相权,加强御史台的监督作用;打击旧门阀士族,使更多的寒族参与政治;她完善了科举制,开创了殿试的先例,并开设武举,选拔培养了一批文臣武将。
但是她的过错也不轻,她任用酷吏、制造冤狱,广开告密之风,造成政治上的恐怖;生活奢侈;支持大修宫殿、佛寺;宠信小人、败坏朝政。
705年,宰相张柬之趁武则天病重,发动政变,迫使她退位,唐中宗复位。同年病故,享年82岁,令人在她陵前竖起一座无字高碑(千年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