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 大明万税

“这么严?”

“何止是严!”诸小江苦笑,“现在玉水七关,那可都是铁板一块。湖口、泰庆、芜湖、龙江、望城、江阴、明珠,哪一关都不好过。”

陈永熙放下茶杯,眼中闪过一丝疑惑:“就没人敢反抗?”

“反抗?”诸小江嗤笑一声,“谁敢?这些关卡都配了孝陵卫新军的护卫,那可都是宗室子弟,一个个凶得很。”

“宗室子弟?”陈永熙一愣。

“可不是。”诸小江又往四周看了看,“这些都是落魄宗室,被太子收编进了孝陵卫。他们在税关还能提成,谁敢坏了他们的财路,那就是找死。”

陈永熙沉默片刻,突然问道:“这些关卡每年能收多少税?”

“具体数目不清楚,但光是我知道的,一个中等商船过一道关,就得交三四两银子。大船更多,少说也要七八两。”诸小江掰着手指算道,“一天少说也有几十条船过关,您算算这数目。”

“这么说来,朝廷的税收比以前增加了不少?”

“何止是不少!”诸小江叹了口气,“而且这些关卡的税收,还和当地的科举名额挂钩。要是哪里闹事,当地的秀才举人都得倒霉。”

“这是谁想出来的损招?”

“东林党的领袖魏大人。”

陈永熙猛地站起来,茶杯被带倒,茶水洒了一桌:“什么?魏藻德什么时候成了东林魁首?”

“您还不知道?”诸小江笑道,“现在的东林可不是从前的东林了,都成了太子的人。”

陈永熙重新坐下,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桌面。他本想着到南京去谋个差事,可现在看来,这朝廷已经变了味。

“陈大人,”诸小江突然说道,“您要是去南京,一个七品官一年也有五六百两进项,何必在这船钱上计较?”

“五六百两?”陈永熙惊讶道,“这么多?”

“现在朝廷税收多了,养官的银子自然也多了。”诸小江笑道,“您一个北方来的官,在江南压根就没什么家当,这官做起来可是很划算的。”

陈永熙心中一动。确实,我这个地道的山西汉子,在江南寸土未能落脚,这“大明万税”倒是伤不到自己。反而能拿这么多俸禄……

“好!”陈永熙一拍桌子,“十五两银子是吧?我给了!什么时候能走?”

“今天就能启程。”诸小江笑容更深了。

离开茶馆时,陈永熙注意到街边一个小贩正在和官差理论。

“大人,我这小本生意,一天才赚几个铜板,您就行行好……”

“少废话!没有牙帖就想做生意?把东西都收了!”

看着官差粗暴地掀翻小贩的摊子,陈永熙移开视线,加快了脚步。

码头上,一艘商船正在装货。船工们来回搬运着货物,汗水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陈大人,船已经准备好了。”诸小江指着那艘船道。

陈永熙点点头,跟着诸小江上了船,船缓缓驶离码头。

崇祯十八年五月,泰庆城。

江面波光粼粼,一艘商船缓缓驶向码头。陈永熙站在船头,迎着江风,望着眼前这座繁华的港口城市。远处的城墙巍峨雄伟,城门口人流如织,码头上更是人声鼎沸,吆喝声此起彼伏。

各色商船停泊在岸边,水手们正忙着装卸货物。有的搬运着江南特产的丝绸,有的则在搬运着北方运来的粮食。岸边堆积如山的货物,无不彰显着这座城市的繁华。

“这里可比咱们山西热闹多了。”陈永熙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眼中闪过一丝惊叹。作为一个来自山西太原的商人,他第一次见识到了江南水乡的盛况。

身旁的姚家伙计笑着说道:“那是自然,泰庆可是连接江淮和江南的要道。不过……”他的声音突然低了下来,眼神中带着几分忧虑。

“怎么了?”陈永熙察觉到伙计的异样。

“您看那边。”伙计指向城门方向。

顺着他指的方向,陈永熙看到一队全副武装的士兵正在城门外列队。这些士兵头戴战笠,身穿红色布面铁甲,有的扛着长枪,有的背着弓箭。他们整齐划一地向城内行进,步伐铿锵有力。

“这大热天的,还穿着铁甲训练?”陈永熙皱眉道,语气中带着几分不解。

“原来这就是传说中太子殿下精心培养的克难新军啊,泰庆卫。”伙计压低声音,凑近陈永熙耳边,“听说是襄城伯亲自整顿的,那些老兵油子都给撤了,换上了大别山的山民。”

“山民?”陈永熙眉头皱得更紧了。

“可不是,每人给了五十亩水田。”伙计继续说道,“不过这田可不好拿,听说每年都要考核,末位的就得滚蛋。而且……”

他的话还没说完,突然被一阵整齐的脚步声打断。又一队士兵从城内走出,他们身上的铁甲在阳光下闪着寒光。

“这些新兵训练得可真严格。”陈永熙感叹道,“以前的边军都没这么规矩。”

正说着,船只靠岸。两人刚要下船,就被一队全副武装的税关护卫拦住。

“戒严!要到一个时辰之后才能放行!”为首的护卫大声喝道,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陈永熙上前一步,从怀中掏出一块令牌:“晚辈正是代王府的纪善,幸会,从大同来……”

“闭嘴!规矩就是规矩!”那护卫粗暴地打断了他的话,眼神中闪过一丝不耐烦。

陈永熙正要发作,伙计赶紧拉住他,小声道:“纪善大人,这位是宗子,皇室宗亲。”

“宗子?”陈永熙仔细打量那个被太阳晒得黝黑的护卫,心中暗叹:这太子殿下对宗室也太狠了。

无奈之下,两人只好在附近茶摊坐下等候。茶摊上已经坐满了同样被拦下的商客,大家三三两两地聊着天。

“掌柜的,这码头常戒严吗?”伙计问道。

“也就这几天,”茶摊老板一边擦着茶碗一边说道,“前几天运了些大箱子进城,还是泰庆卫的兵搬的。那箱子可沉了,听说得四个大汉才抬得动一个。”

正说着,码头方向又传来一阵骚动。只见几十个士兵正推着六门青铜大炮缓缓前行。那炮身上还能看到新鲜的铸造痕迹。

“这是南京造的红夷大炮,”伙计小声解释,“听说是太子殿下从澳门请来的洋人工匠督造的。每门炮都要用十六匹马才能拉动。”

陈永熙看着那些崭新的火炮,不禁倒吸一口凉气。这些年,朝廷的变化可真大。不仅整顿军队,还开始大规模制造火器。

茶摊上坐着的几个商人也在低声议论。

“听说太子殿下在南京设了军器厂,专门打造火器。”

“可不是嘛,前几天我还看见运铜的船队呢,听说是从云陵运来的。”

“这些火器可不便宜啊,朝廷哪来这么多银子?”

“嘿,你们还不知道吧?太子殿下在江南开了不少盐场,光是盐税一项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