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一个合格主公的自我修养!

第142章一个合格主公的自我修养!

泰山郡,州牧府,议事厅。

青铜兽首香炉吐着袅袅青烟,将烛火熏得明明灭灭。

檀木长案上摊开泛黄舆图,朱笔圈画的据点星罗棋布,在摇曳光影里仿佛随时会跃动起来。

季秋斜倚在虎皮铺就的檀木主位上,玄色广袖垂落扶手,腕间鎏金错银的护臂在烛火下泛着冷光。

他半阖的眸中流转着鹰隼般的锐芒,指尖慢条斯理地摩挲着案上的青铜虎符,将满厅文武此起彼伏的争论声尽数收入耳中,却始终不置一词。

直到众文武们将日常政务都探讨处理完毕,方才淡淡说道:“诸位,已经九个月了,咱们拿下齐郡与乐安郡已经九个月了!

九个月里,咱们不但彻底消化了齐郡和乐安郡,自身实力获得了巨大增长。

外部环境和天下格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所以是时候讨论一下,我军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了!”

“主公所言正是,忍耐了足足九个月,我军出兵的天时终于到了!

如今董卓迁都长安,对关外事务,已经彻底失去影响力。

而关东诸侯组建的讨董联盟也名存实亡了。

所有诸侯都返回各自老巢,开始争抢地盘了。

此时我军再也不用担心董卓和关东联盟的干涉了!”戏忠轻笑道。

先前停兵九个月,主要目的果然是为了理顺内政,彻底消化齐郡和乐安郡。

但也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防止讨董联盟和董卓的外来干涉。

季秋当时是既要出兵青州,占领青州部分郡县,让这两大势力放松警惕,彼此开战。

但同时又不能占领太多地盘,暴露出太多实力,以免引来两大势力的忌惮,对他发动雷霆一击。

总之,个中分寸的把握,着实是考验能力。

不过好在他麾下人才众多。

尤其首席智囊,军务部长戏忠拥有先天秘术星罗推演,最是擅长做这种事,这才能把分寸把握的丝毫不差!

季秋轻笑道:“那志才以为,我军接下来的目标在哪呢”

“主公这便是明知故问了,我军接下来的目标,自然是那青州牧孔融了!”戏忠轻笑道。

早在数月之前,董卓就已经下令,任命孔融为青州牧了。

他的初衷,自然是希望孔融能够整合青州力量,从而压制季秋。

至不及,也要拖延季秋夺取青州的速度。

不过他实在是高度这位孔圣后人,海内大儒了。

孔融接任了青州牧以后,跟他接任之前没有任何区别。

依旧是每日待在国相府中,宴请宾客,高谈畅饮。

至于说是对季秋的影响,不能说是完全没有,但也可以说是聊胜于无了。

戏忠轻笑道:“虽然孔融并没有真正发挥出青州牧这个官职的威力,但他的名望和地位,依旧是青州境内首屈一指的存在。

同时北海国,也是青州六郡之首。

我军若能一战败孔融,拿下北海国,必能极大震慑青州境内其他势力,让其望风而降!”

“言之有理,既然如此,那就先打孔融吧!

不过孔融可是孔圣后代,文圣子嗣面前,却是不可太过无礼,还是要先礼后兵才行。

我意先给那孔融写一封劝降信,若他能够看清形势,直接归降,便也可少了一场兵戈。

各位以为如何”

“主公仁心仁德,此举实乃是给足了孔融面子,那孔融若是稍明事理,就该立刻投降才对!”戏忠立刻说道。

其他臣子也纷纷赞同,大赞季秋仁慈,有王者堂皇正道之风。

季秋微微抬手,压下这些马屁声,然后说道:“既然如此,那这封书信,就请叔治代为执笔吧!”

叔治是王脩的字,而季秋此举也正是为了王脩。

纵观季秋起兵以来的历次战役,他可不是什么有妇人之仁的人啊。

那这次为何对孔融却格外优待呢

这一方面自然是因为他有心收服孔融。

这是孔圣后裔,海内名儒,在天下读书人心中,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同时自身也有强大的能力。

若能收服他,自会再次提升季秋势力的总体实力。

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先前答应过王脩,会给孔融一个体面的机会。

而此时,就是他履行承诺的时候了。

不过就他个人而言,他并不认为孔融会珍惜并抓住这个机会。

虽然孔融的能力很强,但并不是强在眼力和识时务上。

不然,他不会此时还毫无所觉的在国相府中宴客。

所以这封书信,注定是要打水漂了。

但有什么关系呢

反正是惠而不费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王脩从文官队列中走出来,向着季秋大礼参拜,感激道:“臣谢主公,必尽力劝说孔融看清时局,投降主公!”

他自然清楚,季秋肯给出这个机会,完全是看他面子。

但同时他更清楚,以孔融的性格,是绝不会因此而投降的。

他送出的书信,不但起不到正面作用,反而只能是激怒孔融。

不过这并不影响他对季秋的感激和好感。

因为季秋此举既是在履行承诺,也是在表达对他的尊重。

前者代表季秋是一个重视承诺的信义之人,自然让他好感大增。

后者则更加让他感动,在这个讲究舍生取义,士为知己者死的年代,被主公尊重,是足以让属下效死的!

季秋斜倚在檀木主位上,感受着心眼秘术传递回来的,王脩迅速提升的善意情绪,不由淡淡一笑。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麒麟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提升属下忠诚度这种事,就是要作为一项日常任务,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不懈的进行下去。

尤其是通过尊重或是其他正面的情绪价值,来提高属下忠诚度的这种惠而不费方式,更要经常去做。

这是一个合格主公的自我修养!

随后王脩奋笔疾书,很快就写成了一封劝降书信,然后交由信使送出去。

而季秋则与戏忠等人,继续讨论该如何拿下北海国。

如先前所说,这封书信99%是要打水漂的,拿下北海国,终究是要打一仗的!

……

北海国,国相府。

华灯初上,暮色漫过了北海城头。

朱漆门庭悬着九盏青铜宫灯,烛火在精美的云纹灯罩里摇曳,将照壁上“礼贤”二字映得金辉流转。

前庭池畔丝竹叮咚,宾客们踩着蜿蜒的汉白玉曲桥鱼贯而入,宽袍大袖拂过雕栏,带起阵阵沉水香。

宴厅内高悬的十二扇彩绘屏风将空间分隔成雅座,中央空地上舞姬踏着编钟节拍旋身起舞,金铃缀成的裙摆扫过青砖,惊起细碎银光。

孔融宽衣博带立于主位,酒樽里琥珀色的美酒随着他爽朗的笑声轻晃:“今日不议军政,只论诗书!哪位先生愿为这‘北海月’续上佳对”

话音未落,左侧席位的白衣书生已举杯而起,月光透过窗棂在他鬓角染霜:“孔融大人既以月为题,在下斗胆——‘北海月悬千盏雪,东溟潮涌万重星’!”

四座顿时响起喝彩,邻席的老儒抚须大笑:“好个‘千盏雪’‘万重星’,倒衬得这琼浆玉液都失了颜色!”

忽然,角落传来清越琴声。众人循声望去,见素衣女子指尖在七弦琴上翻飞,弦音忽而转为慷慨:“孔融大人治下百姓安居,何不将此宴雅兴化为诗赋,刻石勒铭”

此言一出,满座文人皆目光灼灼。

孔融拊掌大笑,将杯中酒一饮而尽,玉冠上的东珠随着动作轻颤:“妙极!来人,取竹简笔墨!今夜我等便要让这北海雅集,传名天下!”

夜风卷着桂香掠过雕梁,将满厅的高谈阔论、琴瑟和鸣裹成一片锦绣。

远处传来更夫梆子声,却惊不散这方天地里肆意流淌的才情与豪情,烛火愈燃愈烈,将众人投在屏风上的身影,映得如同画中仙人。

只是就在乐声正酣时,一道黑影却踉跄着撞破珠帘。

一个家奴浑身颤抖着跪在孔融面前,高举着一封书信颤声道:“禀禀主人!王脩送来书信!”

“王脩他还敢送书信过来”

孔融目光一顿,脸色顿时变得阴沉如水。

王脩本是他的主簿,受他提拔之恩,但却在数月前突然弃他而去。

原以为是家中出了什么事,这才不告而别。

后来才知道,他竟是去投靠了季秋!

此举自是让孔融大为光火,深深觉得颜面无光。

每次想起此事,都要发生好大一通脾气。

所以这几个月来,他家中奴仆从不敢在他面前提起王脩。

但今日王脩突然派人送来了书信,这些家奴自是不敢私自匿下书信,不交给孔融。

于是在经过一番礼让争夺后,最终选定了这个倒霉蛋来送信。

“且拿过来吧!”孔融虽然心中愤怒,但终究还是决定看看王脩的这封书信上写了些什么。

或许对方是在季秋麾下混的不如意,后悔投靠季秋了,然后又跑来求他原谅呢

若是如此的话,他定要好生嘲笑他一番!

只是孔融接过书信,才看了两眼,素白的指节就因用力而泛青。

此时烛火突然剧烈摇曳,将他骤然扭曲的面容投在身后“礼贤”匾额上,狰狞如恶鬼。

“竖子敢尔!”

孔融暴喝,震得梁间燕巢簌簌落尘。

他扯碎书信扬手掷向空中,碎纸片如惨白的蝶扑向宾客。

此时宴厅死寂,舞姬僵在旋身的姿态,琴弦崩断的余韵在梁柱间空响。

孔融抓起案上青铜酒樽狠狠砸向立柱,怒吼道:“王脩这个狗东西,竟敢如此羞辱老夫!

季秋算什么

他不过是先帝的幸进小人,安敢妄想招降老夫

来人,传令北海大营,让太史慈立刻出兵乐安郡。

让季秋交出王脩来,不然老夫就要同他战场相见了!”

……

北海大营。

矗立在苍莽原野间,十万旌旗翻卷如云。

三丈高的夯土寨墙布满拒马鹿角,青铜弩机与铁蒺藜在阳光下泛着森冷的光,五十里之外便能望见营盘上空盘旋的苍鹰。

营中五万强军,正在演练军阵。

这五万强军中,有三万是孔氏私军,还有两万是孔融成为北海国相后才招募来的。

所有士兵都身穿粗麻质地的布甲,泛着质朴的灰白,腰间束着靛蓝绦带。

每人身侧悬着一柄镌刻云雷纹的青铜礼剑,剑穗末端坠着的玉珏相撞,叮咚声清越如鸣佩环,惊得栖在辕门上的白鹭扑棱棱飞起。

随着金锣三响,方阵忽如春水破冰。

前排士卒并步推出青铜剑,剑锋微垂斜指天穹,姿态似揖似守;

后排长矛如林拔地而起,枪缨上系着的素绢在风中舒展,竟无半点杀伐之气。

阵列变换间,士卒们进退皆合宫商韵律,转身时袍角带起的风都透着克制,恍惚是千年前孔门弟子在杏坛习礼。

当阵形化作“仁”字长阵,为首校尉突然振臂高呼:“克己复礼!”

五万声应和如洪钟齐鸣,却不见青筋暴起的狰狞。

他们持剑前刺时,手腕翻转划出圆润弧线,仿佛挥毫写就篆字。

格挡动作行云流水,竟与古琴曲《文王操》的节拍严丝合缝。

演练到高潮处,有人被同伴带起的剑风扫落冠冕,那人却微笑着俯身拾起,整理发冠时的从容,倒比平日闲坐更显端方。

日头西斜时,军阵化作流水消散。

士卒们收剑入鞘的动作如归鸟入林,安静又整齐。

暮色里,布甲与礼剑蒙上层淡淡金辉,恍惚间不是沙场演武,而是五万君子在天地间行一场盛大的成人礼。

中军大帐内。

太史慈身披玄铁连环甲,胸前的白虎吞月护心镜折射着摇曳的烛光。

忽然,一个传令兵快步走进帐内,将一封军令呈递给太史慈:“将军,国相送来的军令!”

太史慈接过军令一看,顿时眉头就皱了起来。

孔融竟然让他去攻打季秋

还要逼迫季秋交出王脩

他这是疯了吧!

相比完全不了解北海情况的孔融,太史慈对如今北海国和青州的局势,却是有着清晰认知。

他知道,如今北海国名义上是孔融做主,实际早已成为青州黄巾的天下。

也不知那青州黄巾用了什么手段,竟能哄骗的那些底层贱民们全都听其命令。

而在这些百姓的配合下,青州黄巾已经悄无声息的控制了北海国内,除北海城外的所有区域!

管亥自己当然是没有这个能力的,让他拥有这个能力的人,是站在他身后的季秋!

如今的北海国,其实已经是季秋的囊中之物了。

而孔融只是一块已经被煮熟的肉,季秋随时可以过来将他吃掉!

此时,孔融不死如何求生,竟还想着去威胁季秋

太史慈心中满是吐槽,但他真不知道孔融是怎么想的吗

那倒也未必。

毕竟他投靠孔融已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

也是颇为了解孔融的性情。

所以他很清楚,孔融不是蠢,而是真不知道北海国局势。

也不是他的属下欺瞒他。

不论是先前的主簿,还是如今的太史慈,都多次提醒警告过他。

但是没用啊。

孔融的眼睛都放在那些每日清谈的名士们身上了,根本就看不到底层!

或者说,他根本就不想看到底层!

而任何人,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虽是此战有败无胜,但我受主公大恩,却是不能抗拒军令,便以此命,来偿还使君的恩德吧!”太史慈心中叹道。

其实以他的能力,本是看不上孔融的,他若是弃孔融而去,未尝不能得到更好的前程。

但他却最终选择了投靠孔融,并且极为忠心。

这是因为孔融于他有恩。

这恩情有三。

其一,困境援手之恩。

太史慈曾因避祸远走辽东,其母独居故乡,屡受孔融照拂。

孔融知太史慈至孝,虽未与他谋面,却多次派人送粮帛至其家,替他尽孝养之责。

这份跨越山海的善意,令太史慈母子深为感佩。

让太史慈生出为孔融效力之心。

其二,识才提拔之恩。

太史慈身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猿臂善射,有万夫不当之勇,却因出身寒微、早年为游侠而不为士族所重。

而孔融破除门第之见,以国相之尊,亲迎太史慈于帐下,待之如心腹,委以治军重任。

当时北海士族多轻视武人,孔融却在宴会上直言:“子义有古烈士之风,非寻常武夫可比。”

并让其统率精锐部队,甚至将自己的佩剑赠予他。

这份知遇之恩,让出身草莽的太史慈首次感受到被尊重、被认可的尊严,亦成为其死心塌地为孔融效力的关键。

其三,君子之交的恩义!

孔融与太史慈的情谊,不止于上下级的知遇,更有义气相契的君子之风。

孔融虽为上司,却常与太史慈同席而坐、抵足而谈,论及兵法时称其“勇而有谋,可当大任”,论及忠孝时叹其“虽古之豫让,不过如此”。

历史上,孔融与袁绍势力交战,局势危急时,曾对太史慈坦言:“北海百姓与老母幼子,皆托付于君。”

这份临终托孤般的信任,足见二人情谊已超越普通君臣,近于生死之交。

在汉末群雄争霸、权谋纷争的底色下,孔融以名士之尊礼遇寒门游侠,太史慈以必死之念回报知己之恩,二人的交往宛如浊世中的清泉。

正如《三国志》评曰:“孔融以声名自高,而太史慈感其恩义,竟为之死战。”

这段故事不仅彰显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古义,更在乱世中留下了一抹关于信任与情义的温暖注脚。

随后太史慈下令,五万君子军出营,前往北海国与乐安郡的交界处。

……

北海官道不远处。

季秋遥望北海大军整齐的行军队列,不由轻笑道:“这便是孔氏名震天下的君子军

倒也颇有几分士气高涨,军纪严明的王者之师风范。

就是这些士卒的实力看着不是很强啊。

话说当年孔圣,是怎么用这样的军队,横扫列国,所向睥睨的!”

孔子周游列国,传播儒道,这是无数儒生们一直津津乐道的故事。

但无人知道,当年孔子周游列国,可不是一帆风顺的。

那是诸侯征伐,礼崩乐坏,天下可谓是混乱到了极致。

这时候周游列国,武德不够充沛哪行

而孔子的武德却是很强的,率领麾下三千君子军,七十二将,横扫列国,打的列国的国君们,都只能安静的坐下来听他讲话!

贾诩轻笑道:“属下探听到,孔氏私军皆是修炼当年孔圣传下的强军秘术,君子!

这君子秘术,可为士兵加持四种状态。

其一,可以提振士兵士气,让士兵永远保持士气高昂、乐观积极的精神状态。

其二,可以坚定士兵信念,让士兵拥有百折不挠的韧性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其三,可以提升士兵的学习能力,让士兵迅速掌握各种技能。

其四,让所有士兵都获得一颗仁义之心。

走仁道,行仁事,做仁人。

怎么说呢,这秘术不像是在训练士兵,倒像是在培养学生。

用修炼此等秘术的士兵用于作战,着实是有些本末倒置了。”

“呵呵,文和这就有所不知了。

孔圣创立的这门君子秘术,昔日可是非常强大的强军秘术。

不然也不能让孔圣横扫列国,传播思想!

只是如今孔氏所拥有的君子秘术,早已残缺不全了。

史载,当年孔圣创立的君子秘术,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为道,主要是用来培养心性,铸造根基的。

下篇为术,这才是真正用来杀伐对敌的强大秘术。

其中记载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种强大的军阵秘术。

可谓是恐怖至极!

如今孔氏仅有上篇,却无下篇,这才让君子军看起来颇为孱弱。

不过纵然是只有上篇,其中记载的君子六艺,也足以让修炼这门秘术的强军不可小觑了!”荀攸笑道。

季秋目光游弋,若有所思道:“原来这君子秘术中,竟然还隐藏着如此秘密,那倒是颇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