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人物语不语楼主
第四百四十六章 相谈甚欢
小
大
细心地听着王仲明的表述,廖炳坤并不插言,只是不时地微微点头,显然是对王仲明的观点有赞同的部分,待到王仲明的话告一段落,廖炳坤抚掌而笑,“呵呵,好,好,你这样的年纪,能有这样的理解,可说是已经相当不易了。”
所以,儒家的入世才更急迫,过于远大的目标会显得虚无,过于完美的方案会显得过于精致而脆弱,就象一盘棋,无论构思怎样的巧妙,也很难避免意外情况的出现,而一旦出现计划构思中不相符的情况,就需要棋手用自已的力量,算路和机智去修改,调整自已的方案,如果把一盘棋比做是人生,把完美的,没有错误的构思想法视为所谓的‘道’,把打乱这种构思,想法的行为视之为‘魔’或者阻碍,那么,修正和改变的行为不也就是儒家‘入世’的所为吗?你是棋手,对棋的理解和运用远比我这个老头子深刻的多,我想你应该能够明白我的意思——完美的人生顾然是人们的向往所在,但不完美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所求某些目标,必然会以放弃某些东西做为代价,但无论得到的还是失去的,都有其各自的价值。隐遁是超脱,但同时也是逃避,看破红尘,也不等于可以离开红尘,孔子年五十一岁曾问学于老子,归后三日不谈,弟子相问,答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由此可见,孔子对老子的道学观点是非常的推崇的,问题是,他因此改变了自已的理想和目标吗?没有,他仍然实践自已的志向,追求自已的理想,所以才有后来的万世师表,至圣仙师。你年纪轻轻,可以看透许多人看不透的表象而直面本质,这很好,但若是因此而失去目标方向,放弃实现自我,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动力,那就是因噎废食,误入歧途了。呵,你觉得我说的有没有点儿道理呢?”廖炳坤笑着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