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仇恨的种子

这边朱允熥牵走了朱雄英得马匹,心情是十分舒畅。

可坐在马车远去的朱允炆的心情可就不美丽了。

刚刚提到自己娘亲的时候,大哥的神情分明不对,那是一种十分警惕的神情。虽然掩饰的很好,但还是被他给捕捉到了。

这让他坚信了,自己娘亲的死,一定另有隐情,并不是难产而亡这么简单。

那个挖出来的箱子,他始终没有想到钥匙在哪里,在东宫之时,他唯恐眼线众多,不敢强行打开箱子,现在有了自己的王府,是时候将其打开了。

看着脚边的箱子,那里面都是娘亲留给他的衣物,他突然灵机一动,打开箱子在里面摸索起来。

良久之后,他突然在一个衣服中摸到了一个硬物,这让他大喜,原来娘亲将钥匙缝在了这些衣服里。

回到了越王府,简单吩咐了下人几句之后,他就来到了属于自己的书房之中,用衣服中的钥匙,小心翼翼的打开了那个箱子。

里面是一些地契和信件,以及一些其他的小东西,朱允炆颤抖着手,拿出来了那封信,上边完好无损,只是岁月将其染上了颜色。

他拆开信件阅读起来,里面写道:

“允炆吾儿,此信封尘,你若读之,可见娘已久不在人世矣!”

朱允炆泪如雨下,泣不成声,双手都有些颤抖,眼泪模糊双眼。

他擦擦眼泪,继续阅读起来,只见吕氏先交代了这箱子之中的物品。这是吕家在寿州的部分地产,以及与吕家交好的当地士绅名单,还有相对应的信物。

吕家在寿州是当地大族,到了朱允炆的外公吕本这一代,虽然为朝中大官,但吕氏一族人丁稀薄。

吕本又无子,只好在远房中过继一子以继承家业。他死后,吕氏一族的家产就由这个继子和吕氏共同把持。

自己还有个舅舅?

朱允炆继续往下阅读,终于看到了,自己想看的内容,多年来的疑惑最终解开。

上面写了吕氏入宫之后的事情,有了朱允炆之后的想法,以及和朱雄英母子的争端。

上面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朱雄英此子,早慧近妖,若我有事,必为此子所为。他势大谋深,若他对你有所忌,你则用母族家产活之,若其对你如常,则安享富贵一生!”

“切不可与娘报仇,此子非你所敌也!”

果然!果然!

朱雄英,你演得一出好戏啊!

难为你这么多年与我兄友弟恭了!

朱允炆合上盒子,双眸之中,已经被仇恨填满。他一定要让朱雄英付出代价!

新年之后,朱雄英原本想要多去流金城走走的,督促一下各项研究的进展,别耽误了展示。

但却天天被朱标抓壮丁,参与奏章批改,接见大臣,成天就是跟朱标还有哪些殿阁大学士在一起,一坐就是一大天。

对此朱标毫无愧疚之心,甚至说道:

“你爹我当太子的时候就是这么过来的,现在到你当太子了,想偷懒,门儿都没有!”

“现在大明很多政策都是你提出来的,你不跟进谁去跟进?想让朕给你打工?”

一番话说的朱雄英哑口无言,只能参与进去。

目前朝廷的工作重心都是集中在民生这一块,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人口,毕竟人口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没有足够的人口,往后很多事情都干不了。

那如何才能让大明的百姓能多生娃娃呢?这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

有户部官员提出,可以发放生育补贴,生一个孩子,国家给予相应的奖励。

却遭到了其他官员的反对,倒不是目前大明拿不出钱来,而是这种方式十分片面。

人口增长的核心问题实际上是生存问题,老百姓连自己都吃不饱饭的时候,你让他多生几个孩子,那不是强人所难吗?

而且孩子又不是生下来就不用管了,还得需要至少十年的养育,那这十年,孩子不能只吃空气吧,那地里粮食不够吃怎么办!

所以,生育补贴可以做,但不是单一的做。当务之急,还是要增加粮食产量,提高老百姓的财物。

这在当前的大明,就是涉及粮食生产这一块儿了。

他们父子将这一块儿分成了四个方面,分别为良种、水源、耕种和劳力。

总体的计划安排是这样的,推广红薯等美洲作物,填补贫瘠土壤和轮作中间的空白,这样粮食多产多种。

以前贫瘠的山地,那就种耐贫瘠的作物。旱地种植耐旱的作物,以前一年一熟的地方,现在可以种植快速成熟的土豆,从而达到多收粮食的目的。

另外水源方面,这是一个严重制约农业生产的因素。前元末期,军阀混战,大量的水利设施被破坏。

堤坝失修,河道淤塞,灌溉渠网被废弃成为普遍现象。

大明建国之后,虽然急于恢复农业,可这些水利设施重建,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彼时百废待兴,短期内根本没办法完成修缮重建,更别提更进一步了。

这也是为什么几年前,华北地区经常闹天灾的原因了,蓄水储水功能很差,稍有天灾老百姓就遭不住。

经过二十多年的修缮重建,也就恢复到了前宋时期的六成左右。

别觉得这个进度很慢,实际上这个进度已经十分快了,大宋虽然对外战争十分拉胯,可文治成绩可不差,巅峰时期的人口能达到一亿两千万左右,足足是目前大明人口的一倍。

能在这时候恢复六成的水利设施已经很不错了。

所以接下来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让其他四成的水利设施也恢复,并且制造更多的水利设施。

至于耕种方面,那就是普及耕种知识,将农学院研究出的新作物的知识,推广下去,另外收集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并在全国各地推广。

从种地水平上来提高粮食产量。

还有生产工具,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种植速度。

以上这三个方面其实都很好搞,大明不缺水利人才,也不缺种地的人才,但是大明好像并没有这么多的人。

喜欢大明:我朱雄英来了请大家收藏:()大明:我朱雄英来了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