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周极八百里,天下无敌手

借着朦胧的夜色,赵安带着一些精兵强将渡过大江,赶到长沙府。

“大哥!”

赵大饼看到他以后,一改往日的大将风范,撒欢似的跑到他面前,紧紧地抱住他道:“你终于来了!自打你离开乌梁海的消息传来后,我天天都在盼着,结果你一个拐弯,跑去攻打上都了,我差点郁结于心,一命呜呼!”

赵安学着他的口吻道:“当然,我是说笑的!”

“哈哈哈……”

赵大饼忍俊不禁道:“想不到一别那么久,还是大哥最了解我。上都是不是已经拿下了?”

“没错!你晒黑了啊,像是抹了一层锅底灰。”

盯着他看了一会儿,赵安把夺取上都的细节都告诉了他。

“没想到是那个漆王!”

赵大饼诧异道:“他倒算个有卵的,我听着都给你们捏了一把冷汗。好在大哥终究是大哥,还是把他给逼进了绝境。”

提到“绝境”二字,他的嘴唇不由自主地抖了几下。

赵安留意到了,连忙道:“我知道倭寇数日前彻底控制了洞庭湖,你不必自责。”

洞庭湖古称“云梦”,南纳四水,北接荆江四口,从巴陵城陵矶注入大江,由湘江、资水、沅江、澧水、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与四口水系等八个水系的水域组成。

周极八百里,凝眸望则劳。

面积非常大。

战略价值也是显而易见。

可以说控制了洞庭湖,便能北援大江,南攻三湘和豫章。

赵大饼和倭寇围绕着洞庭湖的争夺,已经持续蛮长时间了。

郑帝一度也参与了进来。

最近半年来,倭寇在洞庭湖大幅增加水军,还让陈淮派出大量兵马相助。

显然是要赶在他将重心转移到江南之前,占据这里,从而占据主动。

如今赵大饼麾下虽有十五万兵马,但掌控着三湘、豫章,乃至岭南的广袤区域,兵力比较分散。

想要在洞庭湖对付倭寇的优势兵力,还是很难的。

“我是恨啊!”

赵大饼咬牙切齿道:“来到江南后我才得知,倭寇侵犯沿海之后,众多海盗伪装成他们浑水摸鱼,洗劫自家百姓。”

“后来竟在陈淮的重金利诱下,悉数投靠了倭寇。不过海盗不减反增,陈淮便一直招纳。如今已经给倭寇招纳了数万之众。他们也都像倭寇一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刚开始还是海盗。”

赵安双眼一凌道:“后来的那些海盗,恐怕是陈淮给麾下兵马换了张皮,让他们可以尽情为非作歹罢了。”

“古往今来,这片大地上的蠹虫都很多,但最近几年,真是投完鞑子投倭寇,以当三姓家奴为荣了!我在西北和中原不知道杀了多少,现在看来江南只会杀得更多!”

“一定要杀光他们!”

赵大饼义愤填膺地说了一句后,郑重其事道:“大哥,还记得吗?在你让我到这里建立敌后根据地的时候,我曾说过要送给你十万大军,如今已经超额完成,达到了十五万!”

“不过后来也是打着你的旗号,才让兵马猛增,我这不算借花献佛吧?”

“自是不算!”

赵安正色道:“若是没有你和宗裕在江南先后牵制鞑子、陈淮和倭寇,我又怎么可能反割鞑子,夺取他们那么多疆土?”

“而且一直以来,我对你都非常放心。这不知不觉间,你都为我独挡一面多久了?对了,宗裕现在在哪里?那小子也是成长得很快,越来越有宗相的风范了。”

“他在岭南。”

赵大饼攥了攥拳头道:“岭南多匪患,我们被他们牵制了不少兵马。有时候我真的很怀疑,那些匪患是不是有人在暗中养着。”

“此话怎讲?”

“自从在三湘和豫章站稳脚跟后,我们都曾到岭南剿匪,曾经匪患明显变少了,只是最近大半年来,又骤然增加,而且粮草充足,战力提升明显。”

不用想了。

这一看就是有人在暗中捣鬼。

陈淮和倭寇的可能性不大。

他们有这功夫,还不如直接拿下岭南呢。

难道是郑帝?

乍看之下,他的嫌疑是最大的。

毕竟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但没有确凿证据之前,还是不宜妄下结论。

赵安单手托着下巴道:“此事我会让踏白军好好查!走,带我去看看将士们!”

“好!”

赵大饼带着他走进校场,大声道:“兄弟们,王爷来了!”

“王爷???”

众将士万分错愕之后,皆是扯着嗓子欢呼了起来。

他们都是土生土长的江南兵马。

基本上都是第一次见到赵安。

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只是稍微缓了缓,他们便想到了什么,立即分成两路进行攻防。

他们拿着长枪、狼筅、盾牌等,喊杀震天,来回拼杀,强度非常大。

不知道的恐怕会以为他们发生内讧了呢。

看到将士们知道拿什么作为见面礼送给王爷最合适,赵大饼很欣慰。

他冲着赵安道:“大哥,要不是你让杨老传授我‘杨家枪’,你又传授我鸳鸯阵和狼筅的制作之法,扪心自问,我恐怕要在那些倭寇手里吃大亏!”

从沿海登陆的倭寇战力都很强,而且神出鬼没的,还很狡猾。

在陈淮投靠之前,他们竟以数百人战胜了陈淮的一万多兵马。

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打的。

虽说陈淮的兵马不怎么样,但双方兵力悬殊实在太大了。

赵安也听说过此事,结合华夏古史来看,倭寇确实难对付。

不过好在他可以借鉴抗倭名将的经验。

无论是使用长枪和狼筅也好,还是使用鸳鸯阵也罢,都是源于赫赫有名的明将戚继光。

可看将士们对攻了一会儿后,赵安觉得他们还是未能将这些发挥出最大的威力。

问题还是出在配合上。

戚继光推崇长短兵相卫,使彼我有相倚之势,得以舒其气,展其能,而不至于败……

他们是练出了相倚之势,势必也打出来了,只是还比较僵硬,不够舒展!

这并不是说他们做的不好。

而是他练兵是出了名的要求高,放至诸国,很有可能也是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