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陈平

在秦末汉初那风云激荡、英雄辈出的大时代,阳武县户牖乡的一户普通人家,迎来了一个改变历史轨迹的男婴,父母为他取名陈平。

陈家田产微薄,仅有三十亩贫瘠的薄田,日子过得颇为清苦。

但陈平自幼便生得高大魁梧,相貌堂堂,白皙的面庞上,一双眼眸犹如寒星般明亮,透着与生俱来的聪慧与灵动,举手投足间,都有着一股与寻常农家子弟截然不同的气质。

陈平的兄长深知这个弟弟天资聪颖,日后定非池中之物,于是主动承担起家中的所有农活,全力支持陈平外出游学。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游学之路布满荆棘,但陈平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对知识的渴望,四处奔波,遍访名师,结交四方豪杰。

他如饥似渴地研读各类书籍,从儒家经典到法家学说,从兵家谋略到黄老之道,无一不精,对天下局势和权谋之术也有了更为深刻和独到的见解。

在陈平年少时,乡里举行祭祀土地神的活动,这在当时是极为重要的仪式,关乎着来年的风调雨顺和庄稼收成。

陈平被推选为社宰,负责分配祭肉。

只见他神情专注,动作娴熟,根据每个人的身份和贡献,将祭肉分得公平合理,不多一丝,不少一毫。

父老乡亲们接过祭肉,脸上满是满意的笑容,纷纷称赞道:“陈家这孩子,别看年纪轻轻,分肉分得可真是好啊!”

陈平听到这些夸赞,并未沾沾自喜,而是微微抬起头,目光望向远方,感慨道:“唉,倘若有一天让我治理天下,我也定能像分这祭肉一样,做到公正无私,让万民归心!”

这句看似年少轻狂的话语,却如同一颗梦想的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预示着他未来不平凡的人生之路。

时光匆匆,陈平到了娶妻的年纪。

然而,由于家境贫寒,那些出身富贵的女子根本看不上他,而普通的贫家女子,陈平又觉得难以与自己的志向和抱负相匹配,始终不愿将就。

就在他为此事烦恼不已时,一个机会悄然降临。

他听闻同县的张负有个孙女,先后嫁过五任丈夫,可每一任都离奇去世,一时间,整个县城都传得沸沸扬扬,说这个女子命硬克夫,无人再敢上门求亲。

但陈平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这或许是一个改变命运的契机。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负家中有人去世,陈平前去帮忙料理丧事。

在葬礼上,陈平凭借着沉稳冷静的举止、周到细致的安排,以及对各种礼仪的精通,成功吸引了张负的注意。

张负在人群中默默观察着陈平,只见他虽身着朴素的粗布麻衣,但身形挺拔,气质不凡,举手投足间都透着一股聪慧和干练,心中不禁暗暗称奇。

葬礼结束后,张负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坚持要将孙女嫁给陈平。

他对家人说:“我看那陈平绝非池中之物,日后必有大出息。”

不仅如此,张负还慷慨地借给陈平钱财,让他置办行聘的礼物,又资助他维持日常生活开销,使得陈平在婚后能够更加安心地与外界交往,拓展自己的人脉和视野。

婚后的陈平,在妻子的全力支持下,生活渐渐有了起色。

他与外界的交往愈发频繁,凭借着出众的才华和智慧,结识了许多有识之士,名声也逐渐在当地传开。

然而,平静的生活并未持续太久,秦末的乱世风云迅速席卷而来,打破了他原本宁静的生活。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点燃了反秦的烽火,一时间,天下响应,各路豪杰纷纷揭竿而起。

陈平望着那燃烧的战火,心中的热血也被熊熊点燃。

他深知,自己等待已久的机会终于来了,于是毅然告别家乡,踏上了充满未知和挑战的征程,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政治生涯。

陈平的第一站,是投奔魏王咎。

在魏王的营帐中,他凭借着对天下局势的深刻分析和独到见解,赢得了魏王的赏识,被任命为太仆,负责管理马匹和车马出行等事务。

然而,陈平的才华和抱负远不止于此,他多次向魏王进献良策,试图帮助魏王成就一番大业。

但魏王咎为人优柔寡断,刚愎自用,根本听不进陈平的建议。

不仅如此,在魏王身边,还有一群嫉妒陈平才华的小人,他们整日在魏王面前诋毁陈平,说他恃才傲物,目无尊长。

陈平在魏王身边,处处受到排挤和打压,空有一身才华,却无处施展。

无奈之下,他只得长叹一声,黯然离开了魏王,另寻明主。

此时,项羽的势力如日中天,成为各路反秦义军的领袖。

陈平听闻项羽勇猛善战,麾下谋士如云,认为他或许就是自己苦苦寻觅的明主,于是毫不犹豫地前去投奔。

在项羽的帐下,陈平跟随大军入关破秦,在战场上,他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智慧,多次立下战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然而,陈平很快就发现,项羽虽然勇猛无敌,但性格暴躁,刚愎自用,听不进不同意见,对待部下也极为严苛。

在这样的环境下,陈平的才华依旧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他的许多计策和建议,都被项羽束之高阁。

不久之后,殷王司马卬反叛,项羽大怒,立即派陈平前去平叛。

陈平深知此次任务艰巨,但他毫不畏惧,凭借着出色的谋略和谈判技巧,成功说服殷王归降。

项羽得知后,对陈平大加赞赏,认为他是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

然而,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刘邦率领大军攻占了殷地,殷王再次倒戈。

项羽得知此事后,暴跳如雷,认为是陈平办事不力,导致殷地得而复失,迁怒于他,欲杀之而后快。

陈平深知项羽的脾气,一旦被他盯上,绝无生还的可能。

他心灰意冷,意识到项羽终究不是自己可以托付终身的明主,于是果断做出决定,挂印封金,带着自己的宝剑,趁着夜色,悄悄逃离了项羽的军营,踏上了投奔刘邦的道路。

在逃亡的途中,陈平遭遇了一次生死考验。

当他来到黄河边,准备渡河时,船夫见他衣着不凡,举止间透着一股贵气,怀疑他是逃亡的将领,身上必定携带了大量的金银财宝,于是便起了歹念。

船夫一边划着船,一边暗自盘算着如何在河中下手,杀人劫财。

陈平何等聪明,他很快就察觉到了船夫的意图,心中暗自叫苦。

但他表面上却不动声色,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

突然,他心生一计,故意解开上衣,袒露上身,主动走到船夫身边,帮他划船。

船夫见他身无长物,根本不像携带重金的样子,这才打消了杀人劫财的念头,陈平也因此得以安全渡河。

历经千辛万苦,陈平终于抵达了刘邦的军营。

他通过熟人的引荐,见到了刘邦。

刘邦初见陈平,见他相貌堂堂,气宇不凡,心中便有了几分好感。

两人一番交谈,刘邦被陈平的才学和见识所折服,他惊讶地发现,眼前这个年轻人对天下局势的分析竟如此透彻,提出的许多见解都与自己不谋而合。

刘邦大喜过望,当即任命陈平为都尉,让他做参乘,负责陪自己乘车出行,同时主管护军一职,负责监督军队的纪律和将领们的行动。

然而,刘邦的这一任命却引起了部下的强烈不满。

周勃、灌婴等老将纷纷进谗言,他们对刘邦说:“陈平虽然外表俊美,生得一副好皮囊,但未必有真才实学。听说他在家时与嫂子私通,做出这等有违伦理道德之事;投奔魏王不被接纳,又转而投奔项羽,如今再次背叛,前来投奔大王。大王让他监护军队,他却收受将领们的贿赂,这种反复无常、品行不端的小人,怎么能委以重任呢?”

刘邦听后,心中不禁产生了疑虑。

他把陈平找来,当面质问他这些事情是否属实。

陈平坦然自若,毫无惧色。

他看着刘邦的眼睛,诚恳地说:“大王,我离开魏王,是因为他刚愎自用,根本不采纳我的建议,我空有一身才华,却无处施展;投奔项羽,本以为他是明主,可他同样不信任我,听不进我的意见。后来,我听闻大王善于用人,胸怀宽广,能够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才慕名前来归附。我空手而来,身无分文,若不接受将领们的些许馈赠,便无法维持生计。但请大王放心,若我的计策有用,能够帮助大王成就大业,希望大王能够采纳;若无用,我收受的钱财都在,愿如数上交,请求辞去官职。”

刘邦听后,沉思良久。

他觉得陈平所言句句在理,此人虽身世复杂,却有着非凡的才华和坦诚的胸怀。

于是,刘邦不仅没有处罚陈平,反而重赏了他,对他更加信任,让他继续担任原职。

楚汉相争进入了最为激烈的胶着状态,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城中粮草将尽,士气低落,形势岌岌可危。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陈平向刘邦献上了一条反间计。

他对刘邦说:“项羽麾下忠臣谋士不过范增、钟离眛等寥寥几人。大王若肯拿出几万斤黄金,我便能施行反间计,离间他们君臣之间的关系。”

刘邦听后,虽然心中有些犹豫,但此时已别无他法,只能死马当作活马医,于是咬咬牙,依计而行。

陈平派人用重金在楚军中四处散布谣言,说钟离眛功劳极大,却一直未被封王,他心怀不满,欲与汉军联合,共同灭掉楚国,然后瓜分楚国的土地;又对项羽派来的使者进行区别对待。

当使者到来时,先以丰盛的酒宴热情款待,故意让使者误以为是在招待范增的使者。

可当得知是项羽的使者后,又立刻换成粗茶淡饭,态度也变得十分冷淡。

使者回去后,将此事如实禀报给项羽,项羽果然中计,对钟离眛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不再像以前那样信任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同时,他对范增也开始心生嫌隙。

范增得知此事后,气得暴跳如雷。

他找到项羽,大声说道:“天下大事如今已基本定局,君王您自己好自为之吧!我请求告老还乡,安度晚年。”

项羽此时已被陈平的反间计迷惑了心智,竟没有挽留范增。

范增在回乡的途中,又气又急,背上的毒疮发作,最终悲愤离世。

项羽失去了范增这一重要谋士,犹如失去了左膀右臂,实力大减。

范增死后,刘邦依旧被困在荥阳,形势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陈平见状,又想出了一条妙计。

他让两千名女子扮成士兵,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从荥阳东门出城。

楚军见汉军突然出城,以为是刘邦要突围,顿时全军出动,将东门围得水泄不通。

而刘邦则趁机带着少数精锐部队,从西门悄然逃脱。

此计成功后,刘邦得以保存实力,与项羽继续展开周旋。

后来,韩信在平定齐国后,派人向刘邦请求封自己为假齐王。

刘邦得知此事后,顿时火冒三丈,他当着使者的面,破口大骂:“我被困在此处,日夜盼着他来救援,他却想着自立为王!”

就在刘邦大发雷霆之时,陈平悄悄踩了刘邦一脚,同时向他使了个眼色。

刘邦瞬间醒悟过来,意识到此时不能得罪韩信,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他立刻改口道:“大丈夫平定诸侯,要做就做真齐王,何必做假齐王!”

随后,刘邦派张良前去齐国,正式封韩信为齐王。

这一举措稳住了韩信,避免了内部矛盾的激化,使得刘邦能够继续集中精力与项羽对抗。

刘邦称帝后,天下初定,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

一次,有人告发楚王韩信谋反。

刘邦得知此事后,忧心忡忡,他急忙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

大臣们纷纷建议刘邦立刻派兵征讨韩信,可刘邦深知韩信军事才能卓越,若贸然出兵,胜负难料,很可能会引发一场大规模的战争,给刚刚建立的汉朝带来巨大的灾难。于是,他问计于陈平。

陈平深知韩信的厉害,也明白此时不能轻易动武。

他沉思片刻后,建议刘邦以巡游云梦泽为名,在陈县会见诸侯。

他分析道:“韩信听说天子出游,必然会前来拜见。到时候,大王只需派几个壮士,便可趁机将他擒获,这比兴师动众地去征讨要容易得多,也不会引起太大的动荡。”

刘邦听后,觉得此计甚妙,于是依计而行。

韩信果然不知是计,前来拜见刘邦。

刘邦事先安排好的壮士一拥而上,将韩信当场擒获,带回了洛阳。

后来,刘邦念及韩信的赫赫战功,没有杀他,只是将他降为淮阴侯。

刘邦晚年,匈奴冒顿单于不断侵扰北方边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边境百姓苦不堪言。

刘邦为了彻底解决匈奴问题,亲率大军出征。

然而,他却中了匈奴的诱敌深入之计,被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

山上粮草断绝,士兵们饥寒交迫,士气低落,形势万分危急。

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陈平再次挺身而出,献上了一条奇计。

他派人暗中贿赂冒顿单于的阏氏,对她说:“汉朝有许多貌若天仙的美女,若单于继续围困,汉朝必定会派美女求和。到时候,这些美女来到匈奴,您的地位恐怕就会受到威胁。”

阏氏听后,心中十分担忧。

她深知自己的美貌在众多汉朝美女面前,恐怕难以相提并论,一旦汉朝真的送来美女,自己很可能会失宠。

于是,她在单于面前苦苦劝说,让他撤围。

冒顿单于原本就与韩王信的部将王黄、赵利约定好会师的时间,但他们却迟迟未到,单于担心他们与汉军勾结,于是听从了阏氏的建议,下令解开了包围圈的一角。

刘邦抓住这个机会,率领大军迅速突围,这才得以脱险。

刘邦去世后,吕后掌握了朝政大权。

陈平担任丞相,表面上对吕后言听计从,曲意逢迎,实则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吕后一心想封诸吕为王,以巩固吕氏家族的势力。

她召集大臣们商议此事,许多大臣都表示反对,认为这违背了刘邦生前“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盟约。

但陈平却假意赞同,他说:“太后英明,如今天下太平,封诸吕为王,乃是顺应民心之举。”

吕后听后,十分高兴,对陈平更加信任。

然而,陈平并非真心支持吕后封诸吕为王,他只是为了避免与吕后正面冲突,保存实力。

在私下里,他与太尉周勃等人秘密联络,商讨如何应对吕氏家族的威胁。

吕后死后,陈平觉得时机已到,他与周勃合谋,发动政变,诛杀了诸吕,成功地恢复了刘氏江山的统治。

汉文帝即位后,陈平与周勃共任丞相。周勃因在诛吕行动中功劳最大,在朝中威望极高,每次退朝时,都昂首挺胸,得意洋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而陈平则十分谦逊低调,从不居功自傲。

汉文帝对国家事务十分关心,经常在朝堂上询问一些具体的情况。

有一次,汉文帝问周勃:“全国一年判决多少案件?”

周勃顿时一愣,支支吾吾地回答不上来。汉文帝又问:“全国一年的钱粮收入和支出各是多少?”

周勃急得满头大汗,还是答不上来。汉文帝见状,心中有些不满,于是转头问陈平。

陈平不慌不忙,从容答道:“这些问题都有专门负责的官员。陛下若问判决案件的情况,可以询问廷尉;若问钱粮收支情况,可以询问治粟内史。”

汉文帝又问:“那你这个丞相负责什么呢?”

陈平微微一笑,说道:“丞相的职责,在于辅佐天子,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抚万民、亲诸侯;外镇四夷,内使卿大夫各尽其职。”

汉文帝听后,对陈平的回答十分满意,对他更加敬重。

周勃看到陈平对答如流,而自己却一问三不知,心中十分惭愧,意识到自己确实不如陈平。

不久之后,他主动辞去丞相之职,陈平成为了唯一的丞相。

晚年的陈平,回顾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心中感慨万千。

他曾对家人说:“我一生多阴谋,这是道家所忌讳的。我的后代或许会因此而断绝,就算不绝,也会因祸事而衰败。”

然而,他的智慧和谋略,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喜欢中国古代名人传请大家收藏:()中国古代名人传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