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张仪

战国乱世,风云激荡,各国纷争不断,百姓生灵涂炭。

在魏国的一个小城邑,张仪呱呱坠地,出生于一个已然没落的贵族家庭。

往昔的荣华富贵已如过眼云烟,只留下破旧的庭院和些许古籍,见证着家族曾经的辉煌。

但张仪的父母皆是识大体、有远见之人,即便日子过得清苦,他们也从未想过让孩子放弃读书,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能让张仪重振家族声威。

年少的张仪,生得眉清目秀,眼眸中透着灵动与聪慧。

他对周围发生的一切充满好奇,尤其喜欢听长辈们讲述各国的战事和政治风云。

每当集市上有旅人谈及天下大事,他总会挤在人群中,听得津津有味,小小的脑袋里满是对这个动荡世界的疑问与思考。

家中的古籍,是他最珍贵的宝藏,他常常手不释卷,在泛黄的竹简间探寻着前人的智慧,对各国局势和政治谋略的兴趣也愈发浓厚。

听闻楚国的鬼谷子隐居山林,却学识渊博,精通纵横之术,门下弟子众多,且个个在各国施展抱负。

张仪心中燃起了希望之火,他渴望能拜入鬼谷门下,学习那高深莫测的谋略之术,为自己的未来寻得一条出路。

于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他告别了父母,怀揣着梦想与憧憬,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求师之路。

一路上,他风餐露宿,翻山越岭,遇到过强盗,也遭遇过恶劣的天气,但心中的信念从未动摇。

终于,他来到了鬼谷山下,见到了那令他敬仰已久的鬼谷子。

在鬼谷门下,张仪与苏秦成为同窗。鬼谷子的授课方式别具一格,他从不照本宣科,而是常常以天下局势为背景,抛出一个个难题,让弟子们各抒己见,展开激烈的辩论。

课堂上,张仪总是思维敏捷,言辞犀利,仿佛一把利剑,能直击问题的要害。有一次,鬼谷子问:“如今强国林立,小国如风中残烛,随时可能被吞并,若你为小国谋臣,当如何使国家自保?”

众人陷入沉思,片刻后,张仪起身,身姿挺拔,声音洪亮:“依我之见,当以利诱人。强国所求无非土地、财富与人口,小国可投其所好,献上些许利益,暂时稳住强国。同时,积极分化强国联盟,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使其相互猜忌。再合纵周边小国,结成紧密联盟,互通有无,协同作战,形成犄角之势。如此,方可在强国环伺下求得生存。”

他的一番话,条理清晰,见解独到,引得同学们纷纷侧目,就连鬼谷子也微微点头,眼中流露出一丝赞赏。

时光荏苒,张仪在鬼谷学有所成,满怀壮志地离开了师门,开始了他的仕途之旅。

他首先回到魏国,期望能在自己的故土大展宏图,向魏王进献治国之策,帮助魏国重振雄风,恢复往日的辉煌。

然而,魏国朝堂早已被旧贵族势力牢牢把控,这些人因循守旧,沉迷于过去的荣耀,对张仪提出的新思想、新策略嗤之以鼻。

他们认为张仪不过是一个出身没落贵族的毛头小子,毫无根基,竟敢口出狂言,妄图改变祖宗留下来的规矩。

张仪四处奔走,却处处碰壁,他的满腔热情被一次次无情地浇灭,但他并未因此气馁,心中的火焰反而燃烧得更加旺盛。

他坚信,是金子总会发光,只要自己坚持不懈,总有一天能找到赏识自己的伯乐。

于是,张仪离开魏国,转而前往南方的楚国。

楚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是战国时期的大国之一,张仪希望能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施展自己的抱负。

凭借着出色的口才和渊博的学识,他顺利地成为了楚国令尹昭阳的门客。

在昭阳府中,张仪小心翼翼地侍奉着令尹,时刻寻找着表现自己的机会。

他常常向昭阳分析天下局势,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起初昭阳并未在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张仪的才华逐渐引起了他的注意。

一日,昭阳大宴宾客,为了彰显自己的尊贵身份和财富,他命人取出楚国的国宝和氏璧,供众人观赏。

那和氏璧温润洁白,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出璀璨的光芒,众人无不惊叹。

宴罢,昭阳却发现和氏璧不翼而飞,顿时大惊失色。

府中上下乱作一团,昭阳更是怒不可遏,下令彻查此事。

此时,有小人向昭阳进谗言,说张仪出身贫寒,却又心高气傲,极有可能是他偷走了和氏璧。

昭阳本就对张仪心存疑虑,听到这番话后,更是深信不疑,当即命人将张仪抓来,严刑拷打,逼他交出和氏璧。

张仪被打得遍体鳞伤,皮开肉绽,但他始终坚称自己是无辜的,从未偷过和氏璧。

他在心中呐喊:“我张仪一心报国,却遭此诬陷,天理何在?”

然而,无论他如何辩解,昭阳都不为所动,一心认定他就是窃贼。

最终,张仪被打得奄奄一息,扔出了令尹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张仪却强忍着疼痛,对妻子张开嘴巴,问道:“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吗?”

妻子一愣,随即破涕为笑:“舌头自然还在。”

张仪长舒一口气,脸上露出坚定的神色:“只要舌头在,我就还有机会。这世间,靠的就是这张嘴,靠的就是谋略与智慧。此仇不报,我誓不为人!”

这次屈辱的经历,如同一场噩梦,深深刺痛了张仪的心,但也让他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这个现实的世界。

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唯有自身强大,掌握权势,才能不被人随意欺凌。

他暗自发誓,一定要让那些曾经看不起他、伤害过他的人付出代价。

于是,张仪不顾身体的伤痛,整日闭门不出,潜心钻研各国局势,不断完善自己的纵横之术。

他阅读了大量的史书和兵书,分析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情况,总结成败得失,为自己的未来积蓄力量,等待着复仇与崛起的时机。

此时,秦国在秦孝公和商鞅变法后,国力日益强盛,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具实力的国家之一。

秦惠文王继承王位后,雄心勃勃,渴望进一步拓展秦国的疆土,称霸天下。

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于是广纳贤才,吸引了众多有志之士前往秦国。

张仪听闻这个消息后,心中一动,他意识到,秦国或许就是他实现抱负的舞台。

张仪来到秦国后,通过层层举荐,终于得到了秦惠文王的召见。

在秦王面前,张仪侃侃而谈,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连横之策。

他说:“如今六国合纵抗秦,看似声势浩大,实则各怀鬼胎。他们之间利益纷争不断,矛盾重重。秦国若能采取连横之术,与各国分别结盟,分化瓦解他们的联盟,必能各个击破。如此,秦国便能在战国纷争中脱颖而出,成就霸业。”

秦惠文王听得津津有味,对张仪的谋略大为赞赏,他仿佛看到了秦国未来的辉煌前景。

当即,秦惠文王便拜张仪为相,委以重任,让他负责推行连横之策。

张仪上任后,便开始马不停蹄地施展他的连横策略。

他首先将目光投向了魏国,魏国地处中原腹地,是连接各国的交通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若能让魏国与秦国结盟,便能打破六国合纵的局面,为秦国东进打开通道。

张仪来到魏国后,面见魏哀王,对他晓以利害:“大王,魏国如今处境艰难,四周皆是强国。在合纵联盟中,魏国看似与各国联合抗秦,实则如履薄冰。一旦战事爆发,魏国必将首当其冲,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而且,合纵各国心怀鬼胎,难以真正团结一心。而与秦国结盟则不然,秦国强大,可为魏国提供坚实的庇护。魏国只需顺应秦国的战略,便能保太平,百姓也能免受战乱之苦。”

魏哀王本就对合纵联盟心存疑虑,听了张仪的一番话后,心中更是动摇。

他权衡利弊,最终决定背弃合纵,与秦国结盟。

魏国倒向秦国后,在六国合纵联盟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楚国作为合纵联盟的重要成员,对秦国的扩张一直十分警惕。

张仪深知,若要彻底瓦解合纵联盟,必须拿下楚国。

于是,他亲自前往楚国,面见楚怀王。张仪见到楚怀王,先是一番恭维,称赞楚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兵强马壮,是当之无愧的大国。

楚怀王听了,心中十分受用。

接着,张仪话锋一转,说道:“然而,如今楚国却面临着巨大的危机。秦国对楚国虎视眈眈,而楚国却与齐国结盟,共同对抗秦国。齐国离楚国较远,一旦秦国进攻楚国,齐国未必能及时救援。而且,秦国实力强大,楚国与秦国对抗,胜算不大。若楚国能与秦国结盟,秦国愿将商於之地六百里献给楚国,两国永结秦晋之好。如此,楚国既能得到大片土地,又能避免战争,何乐而不为呢?”

楚怀王是个贪婪而又短视的人,一听有六百里土地可拿,顿时心动不已。

他不顾大臣们的反对,毅然决定与齐国断交,与秦国结盟。

待楚怀王派人去接收商於之地时,张仪却翻脸不认账,称当初承诺的是六里而非六百里。

楚怀王得知自己被张仪欺骗后,恼羞成怒,发誓要报仇雪恨。

他不顾大臣们的劝阻,兴兵攻秦。

然而,楚国此时已孤立无援,秦国又早有防备。

在秦楚之战中,楚军被秦军打得大败,损兵折将,还丢失了大片土地。

楚国从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此后,张仪又先后前往齐国、赵国、燕国等国,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矛盾和猜忌,凭借着他的三寸不烂之舌,逐一瓦解合纵联盟。

在齐国,他对齐王说:“齐国虽强,但秦国与其他各国结盟,势力逐渐壮大。若齐国坚持合纵,必将成为秦国的眼中钉,下一个被攻击的目标。而与秦国修好,齐国则可保一方太平,还能在各国纷争中谋取利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齐王听后,权衡利弊,最终放弃了合纵。

在赵国,张仪则对赵王说:“赵国如今处境危险,秦国已与多国结盟,形成包围之势。若赵国不改变策略,必将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赵王听后,心中惶恐,也开始动摇。

就这样,张仪凭借着他的智慧和口才,将六国合纵联盟彻底瓦解,秦国在战国纷争中逐渐占据上风,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风云变幻,世事无常。

秦惠文王去世后,秦武王继位。

秦武王与秦惠文王性格迥异,他崇尚武力,不喜欢张仪这种靠谋略和口才上位的人。

张仪深知自己在秦国的处境岌岌可危,昔日的荣耀与权势已如过眼云烟,随时可能被剥夺。

他心中暗暗叫苦,却又不得不为自己的未来谋划。

此时,张仪心生一计,他对秦武王说:“大王,齐王恨我入骨,我在秦国一日,齐王便一日不安。我若前往魏国,齐王必定以为我是去为秦国谋划攻打齐国,必定会派军攻魏。到时,秦国可趁魏齐交战之机,谋取利益。而且,我离开秦国,也能避免与大王产生不必要的矛盾。”

秦武王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张仪前往魏国。

张仪到魏国后,齐王果然得知了消息,顿时暴跳如雷。

他认为张仪是秦国的奸臣,如今前往魏国,必定是要对齐国不利。

于是,齐王立即派军攻魏。

魏国得知齐国来攻,顿时陷入了恐慌。

魏哀王急忙召张仪商议对策。

张仪却胸有成竹,他暗中派人出使齐国,对齐王说:“大王您中了张仪的圈套。他离开秦国就是为了引发秦魏齐三国混战,好让秦国坐收渔翁之利。您想想,秦国为何要放张仪去魏国?还不是想让我们三国自相残杀,他们好从中获利。如今您若攻打魏国,正中了秦国的下怀。”

齐王听后,恍然大悟,他意识到自己差点被张仪算计。

于是,齐王撤回了军队,魏齐之战就此化解。

在魏国,张仪虽化解了战争危机,但多年的奔波劳累和心力交瘁,早已让他的身体不堪重负。

他时常感到疲惫不堪,头晕目眩,身体每况愈下。

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纵横捭阖的张仪,如今已变得憔悴不堪。

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不久,张仪病逝于魏国。

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也是充满争议的一生。

他以纵横之术搅动战国风云,让各国的局势因他而改变。

他的谋略和口才,令世人惊叹,也让他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外交舞台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喜欢中国古代名人传请大家收藏:()中国古代名人传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