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江南女学初见成效,裴佑玺登门崔家
一路上,萧鼎和萧曦最兴奋,他们就算在大周的时候也不曾游历各处,年纪小是一方面,父皇对他们的安全极为重视,大周国情和大昭不同,三十六郡一直以来都不消停。
所以,他们那里看到过这般景色,特别是从京城离开时候已经中秋,可是越往南走越有一种错觉,像是在追赶者春天的脚步似的。
“家乡很冷。”萧曦趴在窗口往外看那些开花儿的树,漂亮的房屋和绿油油的农田:“无染哥哥,你看这边的农田多数还是碧绿的呢。”
裴佑玺拿出来舆图:“曦儿有所不知,大昭幅员辽阔,物候差别极大,这里还不算最南,过了泾水河的江南府,一年四季都可播种,也一年四季都可收获,只要不是遇到了天灾人祸,那是富饶的鱼米之乡。”
“怪不得。”萧鼎看着舆图,感慨了一句。
裴佑玺抬眸笑道:“怪不得西凉近乎用了百年也想要踏足这片土地,直到灭国。”
“表兄。”萧鼎吓一跳,抬头看裴佑玺,他是恨喜欢裴佑玺的,因为大周男子极少有这么俊美的容貌,当然更佩服裴佑玺的能力,只是自己刚说了一句怪不得,表兄的应对,让他担忧了。
裴佑玺抬起手轻轻地拍了拍萧鼎的肩膀:“表弟,我能把舆图摊开在你面前,就是心不设防,不要多心,大昭和大周必定世代交好,而且说起来大周比大昭更为幅员辽阔,物产丰富,我们是各有所长也各有所需,商贾往来互通有无,是两国一起变得跟强大的根本。”
“是啊。”萧鼎暗暗地松了口气:“况且,若不是母后的关系,大周并没有今日的繁荣安定,父皇时长提起此事,大周的未来不在东,东边的大昭是我们的底气和后盾,大周的未来在西,那里可以承载每一个开疆拓土人的野心。”
“正是这个道理,大昭的未来在东,而不在西。”裴佑玺说。
一直默不作声的萧曦拿出来水囊递给二人:“所以,我们有朝一日会成为天底下最厉害的一家人。”
三人相视一笑。
国与国之间,从来都是在实力之下谈合作,大周和大昭略有不同,血脉牵绊是他们都珍惜的主要原因,但萧鼎明白,大昭可以无条件的帮助大周,但大周也要知恩图报,若不然纵然有血脉至亲,也必定要接受雷霆之怒。
接下来,三个人依旧会下车进州、县体察民情。
姜曦是个有心人,她喜欢江南的小桥流水,喜欢女子们婉转的腔调,吴侬软语听起来总觉得像是在唱歌,更喜欢这里的女子娇巧的身段,但要说最吸引她的是江南的房屋建筑,织布机声声入耳的感觉。
市集喧嚣但人们都十分讲究礼仪,淳朴的民风让她十分希望大周也是这样的,礼仪教化的妙处,确实让她心动不已。
裴佑玺并未摆出太子仪仗,多是微服私访。他带着萧鼎和萧曦,走访市井,与商贩交谈;深入乡村,查看农桑;甚至亲自去了一些已有的私塾、书院,了解男子教育的现状。
到最后会去当地衙门,表明身份后查看当地政务,没有太子的架子,但太子该做的事,一件不少。
萧鼎跟在裴佑玺身边,学习他如何与地方官员、士绅打交道,如何从细微处洞察吏治民情,收获颇丰。
萧曦则对江南发达的商业和手工业表现出极大兴趣,她跟着随行的女管事,走访丝织作坊、茶园、商铺,仔细记录各种物产的价格、流通渠道,甚至还大胆地提出了一些改进经营的建议,令那些经验丰富的管事都刮目相看。
一路走到了泾河府,三个人的心境都改变了很多。
裴佑玺发现,江南民间富庶,百姓对于女学的接受程度,确实比预想的要高一些。许多富商巨贾、书香门第,本身就有为家中女子延师授课的传统,只是所学内容多局限于琴棋书画、女红厨艺,目的在于提升修养、便于婚配。于是,裴佑玺调整了策略。他并未强行推行大昭女学那套课程,而是先与当地有影响力的士绅、富商合作,由衙门出面,创办江南女子书院。
书院初期课程设置相对折中,既保留部分传统内容,也逐步引入算学、医药、律法常识等实用学科,并效仿京城办女学时候的策略,聘请当地德才兼备的女先生授课。
所谓德才兼备,并不是琴棋书画那么简单,善于桑蚕、纺织的能人也在其中,并且女学虽然未曾到泾河府这边,但衙门里的医馆可早就开到这里了,并且女郎中是有的,师从京城女学,这些人就盼着女学看到这里,既然开了女学,她们自然愿意过来教学。
南方气候的缘故,草药遍地都是,就算是普通人也对草药有一定的了解,只要能教出来更多的人,草药北运,可以解决大昭求医问药的不容易。
同时,萧曦发挥了她善于沟通和经济头脑的优势,积极游说一些开明的商家为书院捐款捐物,甚至提供女子学成后的就业机会,比如担任商铺账房、绣坊管事等,让女子读书能看到实实在在的出路。
太子亲临督办,加上策略得当,资金充足,江南女子书院的创办进展顺利。首先在泾河北岸等几个大城设立起来,吸引了众多适龄女子报名入学,其中不乏一些家境优渥的官宦、商贾之家的小姐。
消息传回京城,裴明熙看着弟弟送回来的详细报告和萧曦记录的江南风物、商业见闻,心中大定,对汪亦安笑道:“看来,让无染他们去,是对的。”
汪亦安揽着她的肩,亦是欣慰:“太子殿下经此历练,必能更快成长。曦儿那孩子,也是个可造之材。”
就在裴佑玺一行在江南如火如荼地推进女学事业时,京中的裴明熙在精心的照料下,平稳地度过了孕早期。
胎象稳固后,她虽不再处理繁重政务,但也并未完全闲居。她在公主府内辟出一间静室,整理自己在大齐的治国心得、对海外诸国的研究,以及关于女子教育的诸多设想,开始着手著书立说。汪亦安只要得空,便会陪在她身边,为她磨墨铺纸,或是念些游记杂谈给她解闷。
温令仪和温老夫人时常过府探望,带来各种滋补汤品和育儿经验。汪府那边,汪夫人更是三天两头送来自家做的可口点心和小孩衣物,关怀备至。
期间,裴明熙写信给裴佑玺,着重提到了江南府的崔家。
崔东昊如今在朝廷里任户部侍郎,但崔家并不曾离开江南府,裴明熙原本就打算去江南时候,请崔家出山,如今这件事只能委托给裴佑玺了,崔家底蕴深厚,要物尽其用才行。
秋去冬来,裴明熙的腹部渐渐隆起,行动也略显笨拙,但气色极好,整个人都散发着一种柔和宁静的母性光辉。
这一日,江南再传捷报。在裴佑玺的主持下,江南女子书院不仅站稳了脚跟,还成功举办了第一次女红与算学的比赛,虽然女子尚且没有科举入仕的机会,可这样的比赛无疑也是在为朝廷遴选人才,并且在当地吸引了众多民众围观,反响热烈。更有几位学业优异的寒门女子,被当地商行聘为账房,成了女账房,可以养家糊口的行当呢。
这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极大地鼓舞了女子入学的积极性。
随信附上的,还有萧曦绘制的一幅精美的江南水乡画卷,以及一箱她亲自挑选的江南特产和各色精巧的婴儿用品。
裴明熙抚摸着那些柔软的小衣物,看着弟弟和表妹取得的成绩,感受着腹中孩子的胎动,只觉得心中被巨大的幸福和满足填满。
窗外,雪花悄然飘落,覆盖了庭院,一片银装素裹。
裴明熙轻轻的抚着小腹,对自己的孩子有说不完的话,她从来没有如此期待一个小生命的降生,只盼着能早日和自己的孩子见面。
江南,裴佑玺也启程往江南府去,崔家,自己确实很好奇,能让母亲亲自登门拜访,能让长姐来信特地叮嘱,他想要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