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 自己谋前程
长大了就这一点不好,走的远远的,想见一面可真不容易。
邓青宁伸手揪了揪她有点肉肉的腮帮子:“这不就回来了吗?”随后看着不远处的邓国强:“怎么傻乎乎的站在那里,进屋啊。”
邓国强挠了挠头,嘿嘿笑着往屋里跑。
“怎么就你们俩啊?你哥呢?”
“我哥跟隔壁的徐敬业一起去垦荒去了。”
“哟,现在这么能干了。”
“倒也不是自己能干的,是被我爸和他爸给丢过去了。说他们那么大的人了,放假待在家里啥事儿不干,就是个废物和饭桶。”
邓青宁笑了起来:“确实,在家里闲着不像话。反正也不想看书写作业,不如去干点活活动一下筋骨。你呢?”
“我我还差一点呢,我过两年再去。”
“我是说你在家有没有好好写作业啊?还要继续上5年级吗?”
“啊,这个,姐啊,你才刚刚回来,咱们先不说这个话题行吗?
你回来能待多久啊?”
“肯定要过完年才去啊。”
兄妹俩一下子就开心了。
“我爸是不是不知道你回来啊?”但凡是要知道不得高兴成啥样子啊,早早的就指挥这个指挥那个准备了。
当然也准备不了个啥,到年根的时候,过年的物资会发放的,还有一些供需,他妈都会抽时间去准备的。
这不离过年还有一些日子吗?
但是他爸那个状态十分的到位。
“嗯,没跟他们说,就是想给你们一个惊喜。”
向薇回来的稍微早一点。
刚到院子门口就是一愣,他们家的烟囱竟然冒烟了。
这比邓为先家祖坟冒青烟还难得。
邓为先这段时间都忙得很,这会都不在岛上,一大早就走了,去军区那边开会。
难道是邓国超已经回来了?
那也没这么主动啊。
虽然说简单的饭是会煮一点了,但是自己的崽是个什么样子的还是清楚的。
如果回来家里大人还没回来,那必然是拿着粮票和菜票去食堂打饭,绝对不可能自己开火的。太阳也没打西边出来。
揣着一肚子的疑问推开了院子门。
刚刚进院子邓国英就从屋里出来,妈妈的一声连着一声跟叫魂似的。
“听见了,听见了,有什么事儿你说啊。天天都这样,我都快被你喊成聋子了。”
“我姐回来啦。”
“什么?”
向薇怀疑自己听错了,也怀疑她在说胡话。
“哪个姐呀?”
“我还有哪个姐呀?不就一个姐姐吗?”
邓青宁听见说话的声音擦了擦手上的水去了外面。
“阿姨。”
“青宁回来啦!”
“对呀,回来了。”
向薇把手上的包儿往桌子上一丢就往跟前走:“你这丫头回来怎么不跟你爸说一声呢?让他找个人上岸上去接你呀。那火车站乱的跟啥一样?倒车倒来倒去的。”
“我已经是大人了,不接也行了。这不是回来了吗?我想给爸和您一个惊喜。”
确实是惊喜。
“那真的是给到了,等你爸回来啊,不知道得惊喜成啥样子。”
“阿姨,你先休息一下,我厨房火还开着呢。”
“一回来就忙,我收拾一下过来给你搭手。”
“行!”邓青宁也没拒绝。
这种大家都在厨房里你做一点她做一点,再聊聊天的,感觉真的挺好的。
向薇绑了围裙在身上进了厨房。
“是请假回来的吗?还是?”
“算是请假,我年后就要去学校上学了,年前也不会外出任务。留在那边也是常规训练,手续都已经办好了,可以回来探亲我就回来了。”
“要去学校上学了呀,是哪个学校呀?”
“还是首都那边,五七大学。”向薇微微有些惊讶,然后又觉得这都是在意料之中的。
之前邓为先还在跟她讨论这个事儿呢。
说邓青宁已经处对象了,在文工团如果迟迟不能提干的话,怕是也待不了多久。
到底是去继续上学,还是说听从组织上安排,转到地方弄份工作就这样干下去邓青宁也没给他们透个底。
邓为先这个当爸的想操心又帮不上忙,一想起来这个事儿就焦虑的很。
关于邓青宁的事情向薇一贯秉持的原则就是能帮上忙就帮上忙,帮不上忙就闭嘴,不参加任何的意见。
这不到底还是杞人忧天了。
人家自己能给自己搏一份前程。就跟当初在学校里念书一样,早早的就规划好了自己的路。
真的是不用家里人给操心一点。
要知道现在不管哪里都很不景气,这种机会太难得了。
不管哪个单位都有名额,但真正能拿到手的那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差不多好了,也不知道我爸什么时候回来,回来就能开饭了。”
“不用等他,他今天肯定是不回来了,出岛去开会去了。不然说呢,你要上车之前给他来个电报,他真能到火车站去接你。”
邓青宁愣了一下:“这不是不知道吗?”随后笑起来:“那就不等他了。我们先吃。”
吃完饭之后,才去收拾自己的行李。
“这次没给你们单独带礼物啊,就带了一点副食,首都那边小吃也挺多,但是没法带,路上还是有点远,想带只鸭子,就怕回来臭了。”
“想吃鸭子的话,咱们也能吃到啊,回头看看有了就去买一只。”
“不是,首都那边的烤鸭跟咱们这边吃法不一样,想带回来让他们尝尝的。只能等以后有机会你们什么时候过去再说了。”
她带了几份京八件还有一大包关东糖。
糕点糖果这些东西天凉的时候还是很耐放的。
尤其是京八件,里面装了八样点心,自己吃也行,拿去送人也行,反正这边是没有的。
“这是我给您和我爸织的毛衣。”
向薇愣了一下,随后有点激动从她手里把口袋接了过去。
“还给我织毛衣了。”
“对啊,我织这玩意儿真的太慢了,毛线还是去年没有下乡之前买的,去了那么多地方背来背去的,到前不久才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