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开春泥墙

过完元宵节,年算是过完了,一切按部就班,上班的去上班,上学的去上学。国增又开始了出差。这次,餐具厂的销售科,把今年的市场重点,放到了东三省,国增便开始,跑东北的市场。

去年,整个河北的市场,国增做的很好,相继成立了唐山办事处,秦皇岛办事处,国增在每个办事处,都待过一段时间,各办事处的业务,如今算稳定下来了,郑连城这才让国增,继续开疆拓土,公司打算先在辽宁省,成立沈阳办事处。

正月二十九,是刘旭10周岁的生日。这天,秀峦在村子的小卖部里,买了些蒜黄和面条,中午炒的蒜黄鸡蛋,以及煮的清水面条,这就算给孩子过生日了。

在刘旭的记忆中,从小到大,妈妈没怎么给自己,过过生日。包括妈妈,爸爸,妹妹,他们一家人,都没怎么过过生日。过生日这件事,他们一家,从未当回事,丝毫不重视。不管是谁的生日,煮个面条,简单的炒个菜,这就是过生日了。

没有蛋糕,没有礼物,就只有在生日这天,煮个面条,炒个蒜黄鸡蛋,这就是刘旭从小到大,过生日的记忆。

出了正月,河里的冰开始融化,天气变得暖和了许多。一场场春雨过后,家家户户,开始泥墙。泥强是每户人家,春天必做的一件事,先要从地里,拉来几车土,而后,再从打谷场里,拉来去年压碎的麦秸,把麦秸用铡刀,切成手指长的小段,掺入土里和成泥。

最后,把和好的泥,一层层的,抹在房屋的外墙上。这样,就能使得外墙牢固,起码能扛得住,这一年的风吹日晒雨淋。等到了来年的春天,再继续和泥,泥墙。周而复始,这土房子才不会倒。

每户人家泥墙,都得叫几个帮手,今天你来帮我,我家泥完了,再去帮你家。即便是三五个人,有和泥的,有泥墙的,有打下手的,也得需要一两天的时间,才能完工。这是村里人,一代代传下来的习俗。

等什么时候,家家户户,都住上砖瓦房了,也就不用每年的春天,再和泥,既费时又费力的,泥这土屋子的土墙了。

国增从村口下了班车,拎着行李箱往家走。他刚从沈阳出差回来,自打过完年出差,这一去就将近两个月。跑完了沈阳的市场后,这才得空,回家休息几天。

“老林,泥墙了啊。”国增笑着,跟路边的邻里打招呼。

“国增啊。”老林一手握着托板,一手握着抹子:“你这是从哪回来啊?”

“沈阳。”国增道。

“瞧瞧你,每天的走南闯北,可是风光了。”老林笑着道:“你这净是忙着赚钱了,家里的房,还没泥了吧?”

“没呢。”国增道:“这不回来泥墙嘛。”

“嘿,你这在外面挣大钱的人,还回来泥墙啊?”老林笑着道。

“什么挣大钱啊。”国增连忙道:“还不是给餐具厂打工。”

“盖房吧,国增。”另一个正在泥墙的人道:“盖了新房,就不用再回来泥墙了。”

“就是。”众人哈哈大笑起来。

国增回到家,脱下西装革履,开着三马子,去地里拉土,拉麦秸,也跟着泥墙。

老爹文信,大哥国民,都被国增叫了过来,跟着自己一起泥墙,爷仨和泥的和泥,铡麦秸的铡麦秸。三叔文利,正骑着自行车,刚好路过国增家,连忙停下自行车:“哟呵,这是泥墙呢,怎么不告诉我一声?”

“三叔,我们几个就够了。”国增连忙道,平日里,自己总是出差在外,地里的活,家里的事,三叔只要看到,就会来帮忙,现在自己在家,怎么肯再麻烦三叔呢。

“多个人,多份力。”文利扔下自行车,撸起袖子,加入到泥墙的队伍里。

“老三,你们家的墙,泥完了吗?”文信问。

“早就泥完了,我也没叫别人,自己花了三天工夫,就泥完了。”文利道:“二哥,你家的呢?”

“我打算过两天再泥,着什么急。这不国增回来了吗?说趁着他在家,泥完了他这的,再去我那。”文信道。

“二哥,你身体打小就不好,以后干这种重活,你记得叫上我。”文利道。

“行,三叔,以后我家要是泥房,我也叫上你。”国民道。

“你个兔崽子,你家住的是砖房,你还用泥墙啊?”文利手握铁锨,铲了一锨泥,扔进了泥筐里,国民顺势用抹子,把泥一层层的抹到墙上。

叔侄几人,说说笑笑,国增和国民,俩人负责抹墙,文信和文利,负责和泥、递泥。

“国增,也得盖新房了啊。”文利道:“村南,不是放地基了吗,你也要块地基,将来在那边盖新房。”

“要了,三叔。”国增道:“钱都交了。”

“那就好。”文利很满意,自己就国旺一个儿子,但侄子们却有七个,而这七个侄子里,他一直都把国增,当作自己的第二个儿子,见国增要了地基,文利打心眼里就高兴:“什么时候盖房啊?”

“再等等吧。”国增道:“现在,南边那块都是地,还没有盖的呢,等都盖房了,咱也盖。”

“现在盖一趟新的砖瓦房,得多少钱啊?”文利问。

“这你得问大哥,他是专业的啊。”国增道。

“国民,现在盖房,得多少钱?”文利又扭头,问国民。

“五间房,盖起来,料加上工,得十多万吧。”国民一边干活,一边道:“再算上装修,得小二十万。”国民这几年,一直跟着工程队干建筑,平时就是给村上的村民,盖房子的。

“那可不少。”文利说着,又杵了一锨泥:“不过国增,这几年,你也攒下这些钱了。”

“攒钱不攒钱的,也得盖趟新房啊。”国增抹着墙:“要不就这几间土房,将来刘旭大了,往家领个媳妇,脸上都没面子。”

一旁的文信,听着三弟和儿子的对话,不禁感叹:“现在生活是好了,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想想咱们那个时候,哪有盖砖瓦房的,一家好几口,挤在三间土房里,一个炕上,睡好几口人,现在,家家户户,都盖新房,盖砖瓦房,真是跟以前不一样了。”

“那可不是。”国民道:“你看着吧,再过二十年,就没人再泥墙了,家家户户,住的都是砖瓦房。”

“哎,对了,国长,没要块地基啊?”文利把目光,看向了二哥。

“没呢。”文信道:“也不知道他怎么想的,人家他们这一代,都要地基,他也不要。”

“大队里放地基的时候,没跟他说啊?”文利又问国增。

“说了,我跟他说了,他说不要呢。”国增接过话茬:“可能,人家想的是,要在县里买楼吧。”

“切。”国民撇了撇嘴:“买楼?我才不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