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东升西降
唐军入城,又立刻将驻守其他几门和城中剩余的叛军俘获,第二天天一亮,常山的百姓惊讶的发现,自己又变成了大唐的子民。
李光弼看到被押送到面前的史思义,问道:“你认为自己还有活路嘛?”
见安思义不答,又说道:“你久经战阵,倒是说说看,我的军队能否敌得过史思明嘛?你且为我出谋划策,如可取,可绕你不死。”
安思义抓住了机会,指出唐军长途奔袭已经疲惫不堪了,如果和史思明的军队进行遭遇战的话,恐怕胜算不大。何况史思明的军队大部分是骑兵,利于野战,在大平原上决战肯定对唐军不利,如果第一仗收到挫折,必定影响士气,你不如巩固城防、以逸待劳等史思明的到来。
常山成功收复,乐山也顺利的解救出了颜季明的母亲和妻女,然而史思明的先锋部队第二天天还未亮就已经抵达常山城下,其亲率主力两万人也随即赶到。
李光弼听从史思义的建议,先是据城固守,坚壁挫锐,后又趁叛军立足未稳、稍有懈怠,便派遣五千步兵开东门出战。一番激战之下未能击退敌军,后又名五百弓弩手自城墙上引箭齐发,待叛军锐气受挫后撤时,命一千弓弩手出城追击,分成四队轮番发箭,终于将敌军杀退。
随后乘胜追击,率领五千步骑兵出城与叛军夹滹沱水相迎,他们在道南沿着滹沱河排成长枪方阵,并将弩手置于方阵前列两侧。
史思明再次整队,命令全军上马。他派遣一千名重甲骑兵向唐军方阵冲去。重甲骑兵的气势令人震撼,唐军长枪方阵也感受到了压力。
然而,在重甲骑兵进入一百步之后,长枪方阵左右两翼的弩手开始发射弩箭,无数箭矢飞向骑兵,将他们的冲锋节奏打断。
被击中的骑手纷纷翻落马下,马匹嘶鸣,冲击的速度被连续的弓箭射击所打断。那些未被击中的骑手看到前方密密麻麻的长矛,知道无法突入,于是他们夹紧马腹,向左右方向逃跑,形成了一个环形撤退。
史思明组织了两次重骑兵冲锋,但都无法突破,于是他下令停止冲击,全军就地休息,等待后方步兵的到来。敌军暂停攻击,李光弼松了一口气,他也命令全军就地休息,派出了游骑兵四处侦查。
就在此时李光弼闻报有叛军五千步兵自饶阳来,一昼夜行一百七十里,正在常山东南九门县南面的逢壁休息。李光弼当即派步骑各两千人人,偃旗息鼓,沿河潜行。至逢壁,叛军士兵正在吃饭,唐军乘机掩杀过去,斩杀殆尽。史思明闻讯失色,只好撤军退入九门。李光弼以少胜多,初战告捷,常山九县,有七县归附唐军,只有九门、藁城尚在叛军手中。
李光弼和史思明一据常山,一据九门,连续对峙了四十余天,史思明派人阻断李光弼粮道,军马只能吃草席续命。李光弼只得向郭子仪求援,郭子仪亲率大军抵达常山与李光弼回合,在常山附近聚集蕃、汉步骑兵十万余人,声势大振。
郭李二人在九门与史思明展开大战,大获全胜,史思明收拾残部退至赵郡,蔡希德逃回洛阳向安禄山求援。
常山之困得解,乐山心中惦记韦雪,便来向李光弼告辞。
来到郭子仪和李光弼驻扎的郡守府,二人正在商议军情,见到乐山前来,李光弼立刻向郭子仪引荐。
“郭大人,这就是我向你提起过的太子的救命恩人,也是这次助我兵不血刃,拿下常山郡城的英雄,李乐山!”
“乐山,这位便是朔方节度使郭子仪,郭大人。”李光弼颇为欣赏乐山的胆识和武功,自己把他当成了自己人。
“君实已经跟我提过数次,英雄不仅武艺超群,更是胸怀韬略,大唐正是用人之际,还望英雄能够多多相助。”郭子仪比李光弼看起来更加老谋沉稳,上来便是一番拉拢。
“多谢二位大人抬爱,我前来却是要向二位大人辞行。”
“何必如此着急,我们即将在嘉山一带与史思明决战,好男儿正是建功立业之时。”李光弼劝阻乐山道,“郭大人最是举贤使能,我二人同在安思顺帐下为官之时,也曾交恶。郭大人放下私怨、不计前嫌,向圣人举荐我做河东节度副使,当此国难之时,我们当携手同心,共挽狂澜才对。”
“正是因为大厦将倾,我还有亲朋在长安,实在放心不下,还请大人赐我两匹快马,准我速速离去。”
“嘉山决战,我们必定会给叛军致命一击,到时只要平西郡王能够守住潼关,拖住进攻长安的叛军,假以时日,我军便可拿下范阳。到时候,平叛指日可待,何愁长安不保?”
“常山之战,在下已经见识了二位大人业盛勋贤,我一个江湖中人,战场上也没什么用,还是让我回江湖中去吧。”
“既然英雄心意已决,我们也不能强人所难,英雄对常山军民有恩,还有什么要求,尽管提。”
“还请郭大人和李大人保护颜太守家眷万全!”
“颜大人忠烈感天、身殁名存,我们定当保护他的家人。”
乐山并无他求,转身离开,只留下郭李二人望着他的背影唏嘘不已。
放下乐山辞别郝廷玉,快马加鞭赶往长安不说,潼关守卫战的结果却和郭李二人的期待大相径庭,帝国的命运再次出现波折。
千里之外的潼关扼守着大唐统治中心的西大门,地形险要,关防坚固,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高仙芝和封常清被赐死之后,玄宗已经无将可用,不得已启用已经得了风疾在家养病得西平郡王哥舒翰镇守潼关。
哥舒翰多次请辞,却架不住“皇恩浩荡”,最后不得不接受了天下兵马副元帅的任命,领兵出征。
然后,玄宗皇帝对于哥舒翰的期待并不只是守住潼关,他交给哥舒翰更重要的任务是收复洛阳。凤迦异带着他的南诏兵马赶到潼关增援的时候,哥舒翰也刚刚收到皇帝的圣旨,要他引兵出关,剿平叛军。
哥舒翰收到圣旨大惊失色,赶紧上奏请求固守潼关,以逸待劳,不可中了敌人诱敌之计。
就在此时,郭子仪和李光弼在河东取得了嘉山大捷,上表请求皇帝允许他们继续北上进攻范阳。同时指出潼关守军应当坚守关隘,等待叛军师老疲敝,千万不可轻易出击。待到安禄山的老巢被攻克,叛军必然军心动摇,内部溃散,何愁洛阳不复。
哥舒翰屡经战争,郭子仪何李光弼新立奇功,三人的上奏有理有据,却没能抵挡住朝堂之上杨国忠的三言两语和李隆基的刚愎自用。
原来安禄山反叛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哥舒翰的部将王思礼便劝哥舒翰趁着兵权在握,要求朝廷诛杀杨国忠,让安禄山出师无名。
哥舒翰没有采纳王思礼的建议,他知道皇帝对杨家的宠信并非那么容易撼动,若是不能成事,引起杨国忠在皇帝面前进自己的谗言,恐怕会步高仙芝和封常清的后尘。
没有对杨国忠下手,哥舒翰却把目光转向了自己的老冤家,安思顺。
安思顺虽然是安禄山的兄弟,但很早便举报安禄山意图谋反,所以在安禄山真的起兵之后,并没有被牵连,玄宗只是将他从朔方节度使的任上调回京城做了户部尚书。然而他与哥舒翰同在陇右、河西节度使王忠嗣帐下效力之时却是水火不容,争斗不止。
哥舒翰伪造了安思顺与安禄山的信件,诬告安思顺私通串谋,迫于他手握兵权的强大压力,玄宗不得不将安思顺赐死,全家流放岭南。
哥舒翰虽然没有接纳王思礼的建议把手伸向杨国忠,但这消息还是传到了杨国忠的耳朵里。加上安思顺的死,让杨国忠意识到哥舒翰手握影响社稷命脉的军权,朝廷中根本无人能逆其意,即便是贵为宰相的自己也无能为力。
杨国忠怕自己成为下一个安思顺,但此时国难当头,帝国的命运都系在哥舒翰身上,又不便说他的谗言,于是就拼命怂恿玄宗让唐军出关迎敌,收复天下。如果唐军胜了,可以早日收回哥舒翰的兵权;如果唐军败了,哥舒翰自然承担兵败的后果,无论如何杨国忠都少了心头之患。
长安派往潼关传旨的宦官一批接着一批,命令哥舒翰立即出兵的圣旨一道接着一道,哥舒翰除非真的要抗旨谋反,否则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率兵出关,另一条还是率兵出关。
六月初八,哥舒翰率领的潼关大军与崔乾祐统率的叛军在灵宝县西相遇,对决就此展开。
哥舒翰身体不便,转而将骑兵交给了部将王思礼统辖,而步兵则交给了高仙芝的部将李承光统辖。王思礼和李承光相互不服,根本做不到协调一致。
潼关大军被哥舒翰分为三拨,第一拨是担任先锋任务的五万精锐,由王思礼率领,凤迦异的南诏骑兵便在其中。第二拨是紧随其后的十万步兵,哥舒翰则亲率三万人在黄河北岸的高地瞭望助威。
再看地方的崔乾祐,却把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贯彻到底,把主力埋伏在一条长约七十里,通道狭窄的山上,只派出了不到一万人迎战王思礼的五万精锐。
接战之后,叛军果然难以抵挡唐军的攻势,很快便开始后撤,唐军见敌人溃散,趁胜追击进入峡谷,却没有想到掉入了崔乾祐的埋伏圈。
叛军居高临下,将滚木雷石一股脑的推将下来,一时间唐军死伤惨重。
哥舒翰发现前方的部队陷入包围之后,立即指挥将数十辆马拉毛毡车调往队伍的最前方,试图以军马阵冲出一个突破口。
然而哥舒翰万万没想到的是,正当这些战车威风凛凛向前冲锋的时候,突然刮起了东南风,唐军刚好处于风口之下。崔乾祐抓住这一战机,命人点燃茅草,装在马车上冲向唐军的战车队伍。
东南风暴起之际,唐军被漫天的烟雾熏的无法睁眼,敌我难分的厮杀起来,大批人马白白送了性命。
日落西山烟雾散去,两军都精疲力竭,崔乾祐在此时派出了安禄山麾下最强悍的军队,同罗精骑兵。
同罗精骑兵的冲击,给了唐军最后也是最致命的一击,王思礼率领的五万精兵溃不成军,不是被杀被俘,就是在渡河逃散时溺亡。随着先锋部队的全军覆没,紧随其后的十万中军竟然不战而溃,连哥舒翰亲自指挥的三万人眼见河对岸兵败如山倒,也一哄而散。
凤迦异带着自己剩余的南诏兵马,护着王思礼逃回了潼关,同样逃回来的还有哥舒翰和火拔归仁等蕃将。只是浩浩荡荡开出潼关的十八万大军,如今逃回来的仅有八千人。
这八千人还没有得到喘息的机会,崔乾祐的大军已经兵临城下,哥舒翰只得弃关西逃,一直退到关西驿站方才勉强立住脚跟。
就在郭子仪、李光弼取得嘉山大捷的十日之后,长安乃至整个关中最重要的门户潼关,就这样陷入敌手,原本大好的形势付之东流,战争的局面急转直下,一发不可收拾。
长安再无可守之险,亦无可战之兵。
哥舒翰原本还试图扭转乾坤,打算收拢逃散的士卒重新夺回潼关,却没想到部下火拔归仁叛变,将其生擒交与了叛军。
让人没想到的是,“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的大唐将星被俘之后,在面对老对手安禄山的斥责之时,居然做了摇尾乞怜的逆子贰臣。
为了活命,哥舒翰竟然愿意为叛军写信招降曾经的部下,常山李光弼、南阳鲁炅、东平李衹、河南来调。只可惜所有这些老部下的回信,都是义正词严的责备他在丧师辱国之际,不仅不能以死报国,反而折节投降,实在是有辱斯文。
王思礼,李承光等人虽未投降,却也是丢盔弃甲,凤迦异护送着他们一路逃往长安,只可惜还未等他们回到京城,帝国的首都就已经沦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