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图虎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1010章 中都饯行

1010 章:中都饯行(至元四十六年春李衡携虎形量天尺与文书队启程赴蒙古故地)(至元四十六年春四月初一?中都南门驿馆 / 李衡中都暂居驿舍 / 文书队驻地 / 中都至草原首站驿站)

李衡赴蒙古故地的筹备已毕,中都各方以 “官方饯行” 为契机,完成 “实务支持、权力确认、信号传递” 三重目标 —— 此时李衡不仅是 “赴草原的统筹官”,更是元廷 “草原集权治理” 的执行者,饯行既是对其个人的支持,更是中都向诸王、草原部落传递 “中央治草原决心” 的仪式。元代制度中,官员赴边疆履职的饯行 “非仅礼仪,实为实务对接”(《元史?礼志》载 “凡遣官赴边,饯行需定物资、明权责、通协同”),此次饯行亦遵循此制,为李衡的草原行程筑牢根基。

张谦(物资局主事)在饯行筹备会上强调:“李大人赴草原,需中都各方‘最后补位’—— 物资局需补备应急粮,虎卫需确认最后调援信号,文书局需核校文书副本,这些都得在饯行时敲定,不然到草原难补。” 此前试点中,周彬曾因 “中都物资补送滞后” 延误丈量,此次饯行特意设 “实务对接环节”,确保 “李衡带足、带全、带准”。耶律楚材补充:“饯行是中都与草原实务的‘接口’,接口接牢了,后续治理才不会断链。”

中都南门驿馆是 “元代官方饯行的固定场所”,凡赴岭北、西域的官员均在此送别,驿馆外的 “元廷大旗”(红底白虎纹)与 “饯行碑”(刻有 “皇元遣官赴边,以安远人”)是权威象征。刘七(白虎堂统领)道:“诸王的细作常在此窥探,咱们设盛大饯行,就是要让他们看见 —— 元廷对李大人的支持,是全方面的,别想钻空子。” 萧虎虽未亲至(派刘七代传旨意),却特意命人将 “便宜行事令牌的复刻件” 挂在驿馆正厅,向在场者传递 “李衡的权力来自中央”。

饯行前,耶律楚材、那拉珠尔、周彬、张谦已形成 “中都协同专班”,但 “跨部门的最后衔接” 需在饯行时完成 —— 如那拉珠尔需向李衡交付 “虎卫分营最新驻地图”,张谦需移交 “驿站物资补给清单”,周彬需转交 “试点部落联络名录”。耶律楚材道:“平时各部门各司其职,饯行是‘拧成一股绳’的最后机会,让李大人知,他在草原不是孤军。”

弘吉剌部博尔济长老受邀参与饯行,既代表 “忠顺部落的支持”,也承担 “实务桥梁” 角色 —— 他需向李衡传递 “草原部落的近期动态”(如阿里不哥部的马群动向),还需将 “饯行的盛大场面” 带回草原,向其他部落传递 “元廷重视草原治理” 的信号。博尔济道:“咱们部民见我来中都饯行,便知元廷是真心带草原好,不是虚的。”

萧虎在白虎殿对刘七的嘱托,为饯行定调:“饯行要‘实’不要‘虚’—— 少讲客套话,多补实务缺;少赠虚礼,多送实用物。要让李衡走时,心里有底、手里有物、身后有靠。” 刘七将此嘱托传达到各筹备方,确保饯行全程围绕 “实务支持” 展开,无一丝冗余礼仪。

中都南门驿馆的饯行筹备,由 “文书局、物资局、虎卫” 三方协同,每一处细节均 “贴合草原实务需求、符合元代官方礼仪”—— 场地需显权威却不张扬,物资需实用而非奢华,流程需有序却不繁琐,确保饯行既 “合制” 又 “管用”,为李衡的启程做好万全准备。

驿馆正厅设 “三区域”:一是 “实务对接区”(摆文书案、物资台,供各方交接资料与物资);二是 “饯行宴区”(设十张方桌,按 “中都官员、草原代表、李衡团队” 分坐,餐食为草原易携带的干粮、砖茶);三是 “象征展示区”(陈列虎形量天尺、便宜行事令牌、虎卫调援符,用玻璃罩保护,旁附蒙汉双语说明牌)。驿馆外的空地上,文书队与护卫骑士已列队,文书箱、物资袋整齐码放,虎卫仪仗持戟肃立,既显威严,又便于后续装车启程。

张谦率物资局吏员,对 “李衡团队携带的物资” 做最后核验:一是 “实务物资”(虎形量天尺五把,均经李泉核验,刻 “验” 字;坡度木十块,标注 “平地 / 坡地 / 洼地” 系数;蒙汉双语文书纸两百张,用桑皮纸制成,防水耐存);二是 “应急物资”(草原草药膏二十罐,专治风寒与外伤;青稞五十石,用羊皮袋分装,每袋标注 “十斤”,便于清点;急救包三十个,含绷带、止血药);三是 “协调物资”(蓝色、棕色布匹各十匹,砖茶五十块,均为草原部落常用物,用于临时安抚)。每核验一项,张谦均在《物资核验册》上签字,李衡团队的吏员王全需同步确认,确保无缺漏。

文书局主事赵良弼(耶律楚材弟子)负责文书队的最后配置:文书队共八人,含 “主吏二员(管记录与文书起草)、译史一员(蒙汉双语翻译)、知印一员(管印章与凭证)、传递吏三员(负责与中都的文书传递)、护卫一员(保护文书安全)”。赵良弼检查 “文书装备”:文书箱为榆木制,外裹铁皮防损,内部分层,分别存放《便宜权记录册》《草原部落图》《协调协议模板》;印章盒内有 “李衡的统筹使印”“文书队的传递印”,均刻有 “至元四十六年” 标识;传递吏的腰间挂 “文书袋”,内装空白传信牌(用于紧急传递信息)。赵良弼道:“文书是权力的根,这些装备丢不得、错不得。”

李衡团队与文书队、护卫骑士做 “最后分工确认”:李衡总掌 “统筹决策与便宜权使用”;王全(助手)协助 “文书记录与物资清点”;帖木格(草原通事)负责 “蒙汉沟通与部落对接”;文书队主吏随李衡 “记录实务处置过程”;译史全程陪同,确保 “与草原吏员、部落长老的沟通无偏差”;护卫骑士分 “前探、中护、后守”,前探骑士提前十里探路,中护骑士守护物资与文书,后守骑士殿后,防止物资遗落。每人间责明确,均在《分工册》上签字,避免后续推诿。

刘七组织 “饯行流程推演”,确保各环节衔接顺畅:辰时三刻,李衡团队抵达驿馆;辰时四刻,中都官员与草原代表入席,实务对接开始;巳时初,饯行宴开,各方致实务嘱托;巳时三刻,物资与文书交接完毕,李衡展示虎形量天尺;巳时五刻,刘七代传萧虎旨意;午时初,李衡团队启程。推演中,特意模拟 “物资装车延误”“文书袋遗落” 等突发情况,确定 “替补方案”(如备用文书袋、应急装车人手),确保启程万无一失。

饯行当日,耶律楚材、那拉珠尔、周彬、博尔济等核心人物与李衡的互动,均围绕 “草原实务” 展开 —— 无虚浮的客套,只有精准的嘱托、关键的信息、实用的支持,每一次对话、每一件赠礼,都为李衡的草原行程 “补位”“赋能”,深化 “中都各方协同支撑草原治理” 的格局。

耶律楚材赠李衡《草原实务应对策》(亲手撰写,收录 “诸王应对、部落纠纷、物资调配” 三类共二十个案例,每个案例附 “处置思路与依据”),翻至 “阿里不哥应对” 章节,道:“此人贪利却惜命,若他阻丈量,可先示‘补贴加倍’的甜头,再亮‘虎卫驰援’的底牌,切不可硬刚。” 他还将 “中都文书局的‘快信密码’” 交予李衡:“遇紧急情况,按此密码写信,驿站会优先传递,两日内可到中都。” 李衡接过书与密码,躬身道:“先生的谋虑,是臣赴草原的‘指南针’,必每日研读。”

那拉珠尔带来 “虎卫五处分营的最新联络方式”—— 每处分营的 “驿卒对接人”“紧急信号”(如呼伦贝尔分营为 “白日举红旗、夜间燃三堆篝火”)均标注在羊皮地图上。他还与李衡做 “最后调援演练复盘”:“若在杭爱山附近遇阻,调杭爱山分营,他们半个时辰能到,且熟悉当地地形,不会绕路。” 那拉珠尔还赠李衡 “一枚虎卫标识牌”(铜制,刻虎首,与骑士的标识一致):“持此牌,草原上的虎卫骑士便知是自己人,能快速对接。”

周彬(曾赴弘吉剌部试点)带来 “试点实务手册”,手册中详细记录 “草原吏员的沟通技巧”(如 “多听长老说传统,少直接提规矩”)、“量天尺的常见使用问题”(如 “洼地丈量时需多测三次,防误差”)、“部落纠纷的典型案例”(如 “西坡草场纠纷的处置过程”)。周彬道:“这些都是我在草原踩过的坑,你拿着,能少走弯路。” 他还特意嘱咐:“合丹部的吏员爱‘打太极’,你跟他们谈时,要先亮实证,再定时间,别给他们拖延的机会。”

博尔济长老带来 “草原部落的近期动态清单”,标注 “各部落对量天尺的态度”(如 “兀良哈部观望、别里古台部愿配合”)、“近期草原的气候情况”(如 “呼伦贝尔草原四月易起风沙,需提前备好防风帐篷”)、“部落长老的联系方式”(附蒙汉双语的姓名与帐篷位置)。他还将 “一把草原弯刀” 赠李衡:“这刀是咱们部民常用的,劈柴、防身都管用,草原人见了,也会觉得亲切。” 博尔济道:“我已跟部民说,李大人是元廷派来帮草原的,他们会配合。”

张谦向李衡移交 “驿站物资补给清单”,清单上标注 “中都至草原的每处驿站,均预留了‘李衡团队专属物资’”(如第一站驿站预留青稞十石、文书纸五十张,第二站预留草药膏五罐、绷带二十卷)。张谦道:“每月初一,物资局会派快马向各驿站补送,你若急需,可凭‘便宜行事令牌’提前调取,驿站不敢拖延。” 他还特意将 “物资联络吏的姓名与传信方式” 写在清单首页:“遇物资问题,直接找他,比绕弯子快。”

文书队是李衡赴草原的 “权力延伸与记忆载体”—— 元代政务中,“文书即权力”,每一份记录、每一张凭证,都是李衡行使便宜行事权的依据,也是中都监督草原实务的纽带。文书队的配置与职能,完全遵循《元史?吏制》中 “边疆实务官文书队” 的规范,确保李衡在草原的每一次处置 “有记录、可追溯、能核验”。

主吏王墨(文书队主吏之一)的核心任务,是 “同步记录李衡的每一次实务处置”—— 遇草场纠纷,需记录 “纠纷缘由、处置过程、参与人签字、事后补报情况”;遇诸王反抗,需记录 “反抗规模、调援凭证、处置结果、虎卫参与情况”;每一次使用便宜权,均需在《便宜权记录册》上 “详记时间、事由、依据、参与人”,并让草原吏员或虎卫将领签字作证。王墨道:“咱们的记录,既是李大人的‘免责凭证’,也是中都的‘核查依据’,一笔都不能错。”

译史帖木儿(蒙古族人,精通汉蒙双语)不仅负责 “语言翻译”,更承担 “习俗解读” 职能 —— 李衡与草原长老沟通时,帖木儿需 “精准传递语义,不增不减”(如 “便宜行事权” 需译为 “元廷赐的临机处置权”,而非 “随意做事的权”);遇草原习俗相关的纠纷(如 “部落传统放牧线的认定”),帖木儿需向李衡解释 “此习俗的由来与重要性”,避免处置与传统冲突。帖木儿道:“草原人认‘理’也认‘习俗’,我得让李大人懂他们的理,他们也懂李大人的规矩。”

知印李忠(掌印章与凭证)负责 “所有官方凭证的保管与使用”—— 便宜行事令牌、虎卫调援符需 “每日清点,确认无误”;李衡签署的协调协议、物资调拨单,需 “加盖统筹使印,方可生效”;收到中都的批复文书,需 “核验印章真伪(比对预留印模)、登记编号”,再呈李衡。李忠还需 “每月核对文书与印章的使用次数”,确保 “用印必留痕,痕必对应文书”,防止印章滥用。

三名传递吏分 “三班” 负责 “文书传递”:白班(辰时 - 申时)负责 “将当日记录送最近驿站,接收中都批复”;夜班(申时 - 辰时)负责 “紧急文书的传递”(如遇诸王大规模反抗,需连夜送中都);备用班负责 “物资需求的传递”(如向驿站申请补充干粮、草药)。传递吏均配备 “快马与传信牌”(传信牌分 “普通”“紧急”“特急”,驿站见牌优先传递),确保 “中都与李衡团队的信息,两日内互通”。

文书护卫赵勇(虎卫出身)负责 “文书箱与凭证的安全”—— 启程时,他需 “贴身看管文书箱,不离半步”;扎营时,文书箱需 “放入李衡的帐篷,赵勇在旁值守”;遇突发情况(如骑士骚扰),赵勇需 “优先保护文书,再协助护卫”。赵勇还需 “与虎卫骑士协同”,若遇文书传递受阻,可请求虎卫骑士 “护送传递吏至驿站”,确保信息传递不中断。

虎形量天尺是李衡赴草原的 “核心工具与权威象征”,其携带方式、展示时机、保管规范,均 “服务于草原实务与中央权威传递”—— 元代官方量器的携带需 “专人看护、形制完好”(《大元通制?工律》载 “官尺赴边,需用特制木盒,由工匠随行核验”),此次虎形量天尺的携带,既符合此制,又因 “草原治理的特殊性” 做了实务化调整。

李泉为虎形量天尺设计 “双层保护木盒”—— 外层为北境硬榆木,刻 “虎首纹”(与量天尺虎首呼应),涂草原羊油防潮;内层为软羊毛垫,防止量天尺在运输中碰撞磨损;木盒的锁具为 “铜制密码锁”(密码由李衡与李泉各知一半,需两人配合才能打开),防私拆、防调换。每把量天尺均 “单独装盒”,盒外贴 “编号标签”(从 “壹” 至 “伍”),对应 “不同用途”(壹号尺用于平地丈量,贰号尺用于坡地,依此类推),便于快速取用。

李衡指定 “两名有试点经验的汉官” 专职看护量天尺:每日启程前,需 “打开木盒,检查量天尺的刻度是否清晰、铜嵌是否牢固”;丈量时,需 “全程跟随,协助李衡校准”;收工时,需 “清洁量天尺(用羊毛布擦拭,避免木屑残留)、放回木盒、锁好密码锁”。看护汉官需 “每日写《量天尺保管记录》”,记录 “使用次数、损耗情况、校准结果”,李衡需每日签字确认,确保量天尺始终处于 “可用、精准” 状态。

在驿馆的 “象征展示区”,虎形量天尺(壹号尺)被置于玻璃罩中,旁附蒙汉双语说明牌:“虎形量天尺,元廷官尺,一尺量三丈草场,一印记百匹战马,统草原度量之标准。” 博尔济长老带草原代表参观时,李衡亲自演示量天尺的使用:“此尺的刻度,经中都工部核验,寸厘不差;虎首铜嵌,经草原铜工打造,耐风沙磨损。” 展示量天尺,既是向草原代表传递 “元廷标准的权威性”,也是向潜在的诸王细作传递 “草原丈量将按此标准执行,无讨价还价余地” 的信号。

启程时,五把量天尺的木盒 “装在特制马车”(马车车厢铺羊毛垫,避免颠簸),由看护汉官与文书队知印共同押运;马车插 “量天尺标识旗”(蓝底,画白色量天尺图案),便于沿途驿站识别;每到一处驿站,量天尺需 “存入驿站的‘贵重物品库’”(库门由李衡与驿站驿卒长共同上锁),次日启程前再取出核验。这种携带安排,既确保量天尺安全,又便于沿途展示 “元廷官方量器” 的权威。

李衡在饯行宴上对博尔济长老道:“这把量天尺,不是用来‘卡草原’的,是用来‘公平分草场’的 —— 每一块草场,都按量天尺算,该养多少马,就养多少马,不偏不向。” 这番话,通过博尔济传递给草原部落,消解 “量天尺是元廷剥削工具” 的误解;同时,量天尺的 “虎首” 设计,与萧虎的 “虎卫” 形成呼应,向诸王传递 “量天尺的背后,是元廷的军事后盾”,强化权威威慑。

饯行宴虽设酒食,却无一丝宴饮的虚浮 —— 席间的每一句对话,均围绕 “草原实务” 展开,中都官员的嘱托、草原代表的承诺、李衡的回应,均 “落地为具体的实务举措”,让饯行宴成为 “中都与草原实务对接的关键节点”。

刘七将萧虎的嘱托转述给李衡:“陛下(萧虎尊号)说,赴草原后,记住‘三先三后’—— 先查实证后处置,先听部落后定规,先护民心后压诸王。遇到拿不准的事,多问博尔济长老,多与那拉珠尔沟通,中都永远是你的后盾。” 刘七还递上 “萧虎的手书”,上面写着 “遇大事,可凭此手书调中都虎卫主力”,李衡接过手书,躬身道:“臣必遵陛下嘱托,不辱使命。”

耶律楚材在宴上对李衡道:“草原诸王,各有软肋 —— 阿里不哥贪补贴,合丹怕丢岁赐,也速蒙哥怕被孤立。你可‘对症下药’,别一刀切。” 他还特意提及 “文书的重要性”:“每一次处置,都要让参与人签字,尤其是诸王的吏员,签了字,他们日后便难反悔。” 耶律楚材还赠李衡 “一本算筹”:“草原核算,用算筹比用笔快,你带着,方便核算草场与马群数量。”

博尔济长老在宴上向李衡承诺:“弘吉剌部愿做‘草原实务的先头兵’—— 你到草原后,咱们部民可帮你指认传统草场边界,可帮你向其他部落解释量天尺的好处。若阿里不哥部敢阻挠,咱们部的骑士也愿帮着劝说。” 他还邀请李衡:“先到咱们部落脚,把冬牧场的丈量做起来,给其他部落做个样子。” 这番承诺,为李衡的草原行程提供了 “首个实务支点”。

李衡在宴上起身,对众人道:“赴草原后,臣必‘三守三为’—— 守量天尺标准,为草原定公平;守便宜权边界,为实务立规矩;守民心根本,为草原谋安稳。中都的支持、各位的嘱托,臣都记在心里,也会落实在每一次丈量、每一次处置中。” 他还对博尔济道:“长老的承诺,臣信得过,到草原后,第一个便去弘吉剌部,咱们一起把实务做好。”

宴毕,各方与李衡做 “最后实务交接”:张谦移交 “物资补给清单”,那拉珠尔移交 “虎卫分营地图”,周彬移交 “试点手册”,博尔济移交 “草原动态清单”,文书队主吏移交 “文书记录册”。每交接一项,均需 “双方签字确认”,确保 “责任清晰、无后续争议”。交接完毕,李衡的实务箱已装满,王全道:“大人,该带的都带齐了,能出发了。”

李衡在驿馆外的空地上,对 “赴草原团队”(含文书队、护卫骑士、医官)做启程前的最后动员 —— 无激昂口号,只有实务目标与责任分工,让每一名成员都 “知为何出发、知该做什么、知身后有靠”,凝聚团队共识,为漫长的草原行程奠定协作基础。

李衡对团队成员道:“咱们赴草原,不是去‘当官’,是去‘做事’—— 核心目标有三:一是把量天尺的标准推下去,让每一块草场都按量算;二是把超限马群收上来,让诸王守规矩;三是把部民的民心拢过来,让草原安稳。这三个目标,要靠咱们每个人的手,一点点做出来。” 他还将 “目标分解到每类角色”:文书队要 “记好每一笔账”,护卫要 “护好每一个人”,医官要 “治好每一个伤”,让每个人都知 “自己的工作与大目标的关系”。

李衡结合 “中都各方传递的信息”,向团队预警 “草原可能遇到的风险”:一是 “诸王的阻挠”(如阿里不哥可能派兵挡丈量);二是 “部落的误解”(如部分部落可能怕量天尺后马不够养);三是 “自然的挑战”(如草原四月的风沙、五月的寒潮)。他还给出 “初步应对思路”:“遇阻挠,先亮凭证再调援;遇误解,先讲好处再示范;遇天灾,先保人再保物。”

李衡明确 “团队内部的协作规则”:每日酉时,在扎营地召开 “实务复盘会”,文书队汇报当日记录,护卫汇报安全情况,医官汇报健康状况,李衡总结当日工作、安排次日任务;遇突发情况,“谁先发现谁先通报,李衡定处置方案,其他人按分工执行,不擅自行动”;与中都的沟通,由传递吏 “每日固定时间送记录、取批复,紧急情况可随时传递”。这些规则,确保团队 “有序、高效” 应对草原实务。

李衡对团队道:“咱们在草原的辛苦,中都看得到 —— 每完成一个部落的丈量,物资局会额外发‘实务补贴’(如青稞、布匹);若有成员受伤,医官会全力诊治,中都会负责后续疗养;等咱们完成草原统筹,所有人都会获元廷的‘实务表彰’,这是咱们的荣誉。” 这番承诺,虽朴实却实在,让团队成员的士气更盛,护卫骑士张强道:“大人放心,咱们跟着您,定把事做好!”

动员结束后,李衡亲自检查 “团队成员的装备”:文书队的文书箱是否锁好,护卫的兵器是否锋利,医官的急救包是否齐全,骑士的马是否喂饱。他还特意查看 “传递吏的传信牌”,确认 “普通、紧急、特急” 三种牌子均齐全;查看 “译史的蒙古语字帖”,确保他带足 “草原常用词汇” 的翻译参考。每检查一项,李衡均点头确认,确保团队 “无装备短板”。

李衡团队在中都南门驿馆外的空地上举行启程仪式 —— 仪式简短却庄重,每一个环节均 “承载元廷权威、传递实务决心”,标志着李衡赴草原统筹实务的正式启航,也标志着元廷 “草原集权治理” 的实务推进进入新阶段。

启程仪式分 “三步骤”:第一步 “展权威”—— 李衡手持虎形量天尺(壹号尺),高举过头顶,向在场的中都官员、草原代表、团队成员展示,同时刘七宣读 “萧虎的启程敕令”,强调 “量天尺为元廷标准,李衡为中央代表,草原各方需配合”;第二步 “立承诺”—— 李衡团队成员逐一上前,手按量天尺,承诺 “守实务规则、护团队安全、完统筹任务”;第三步 “启征程”—— 李衡将量天尺放回木盒,翻身上马,下令 “启程”,文书队、护卫骑士、物资马车依次出发,虎卫仪仗列队送出行进路线,直至团队走出中都南门。

仪式结束后,耶律楚材、那拉珠尔、刘七等中都官员站在驿馆外,向李衡团队挥手送别 —— 耶律楚材抬手做 “书册状”,示意李衡 “多查治世策,多谋少蛮干”;那拉珠尔抬手做 “虎卫标识状”,示意 “虎卫随时待命,需调援便传信”;刘七抬手做 “令牌状”,示意 “便宜权可用,别束手束脚”。这些手势,虽无声却精准传递了中都的支持,李衡在马上一一回应,心中更添底气。

博尔济长老带草原代表,向李衡团队递上 “草原祝福礼”—— 一袋风干羊肉(便于携带,草原待客的最高礼遇)、一瓶草原草药油(防风寒)、一张手绘的 “草原近路图”(标注 “水草丰美的路线,避开沙丘与沼泽”)。博尔济道:“李大人,咱们在草原等你,路上保重!” 李衡接过礼物,道:“长老放心,咱们草原见!” 草原代表的祝福,是李衡团队与草原部落 “实务对接” 的首个温暖节点。

李衡团队的启程队列 “有序且务实”:前队为两名传递吏(探路,确保路线安全);中队为文书队与李衡(李衡骑马居中,文书队步行两侧,文书箱由马车运载);后队为护卫骑士与物资马车(护卫骑士分 “左、右、后” 三方,保护中队安全,物资马车紧随其后)。队列行进速度 “适中”,既便于后续驿站衔接,又避免马匹过度消耗,符合草原长途行进的实务需求。

当团队行至中都南门的 “饯行碑” 旁时,李衡勒马回望 —— 中都城墙巍峨,驿馆外的中都官员与草原代表仍在挥手,虎形量天尺的木盒在马车上安稳放置,文书队的旗帜在风中飘扬。他摸了摸腰间的便宜行事令牌,又看了看怀中的《草原治世策》,对身旁的王全道:“中都的后盾在,咱们的目标在,这趟草原行,定能成。” 王全点头,团队继续前行,渐渐消失在通往草原的路上。

李衡团队启程后,首程目标是 “中都北境第一站驿站”(距中都五十里,元代官方驿站,名 “北关驿”)—— 首程虽短,却需完成 “团队协作磨合、驿站物资衔接、草原动态更新” 三项实务,为后续的长途行程积累经验,同时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如天气变化、路况问题)。

行进途中,李衡刻意 “测试团队协作”—— 让传递吏提前十里探路,回报 “前方路况(平坦,无沙丘)、天气(晴朗,微风,适合行进)”;让文书队主吏记录 “行进速度(每时辰十里,符合预期)、物资消耗(暂无消耗)”;让护卫骑士演练 “临时警戒”(遇可疑人影,骑士迅速围成圈,保护文书队与物资)。演练中,团队反应迅速,无一处混乱,李衡道:“首程磨合得好,后续长途便有底了。”

行至中途,遇到 “中都虎卫的巡逻队”(队长兀良哈,此前与李衡做过调援演练),李衡与兀良哈做 “最后协同确认”:一是 “传递信号的再次核对”(白天举红旗下令,夜间燃三堆篝火,火堆间距一丈);二是 “首站驿站的安全情况”(兀良哈汇报 “北关驿无异常,无诸王细作活动”);三是 “草原近期的动态更新”(兀良哈道 “阿里不哥部的马群仍在边界,但无异动,可放心行进”)。确认完毕,兀良哈派两名骑士 “护送李衡团队至北关驿”,确保首程安全。

黄昏时分,团队抵达北关驿,驿卒长早已按 “张谦的物资清单”,预留好 “李衡团队专属物资”—— 青稞十石(分装在羊皮袋中,已清点完毕)、文书纸五十张(桑皮纸,防水)、草药膏五罐(专治草原风寒)。驿卒长还为团队准备了 “热食与热水”(热食为馒头、咸菜,热水为砖茶,符合长途行进后的需求)。李衡让王全与文书队主吏 “核对物资”,确认无误后,在《驿站物资交接册》上签字,完成首程物资衔接。

当晚,李衡在北关驿的 “实务厅” 召开 “首程复盘会”:文书队汇报 “首程记录完整,无遗漏”;护卫汇报 “无安全隐患,巡逻队协同顺畅”;医官汇报 “团队成员均健康,无不适”;传递吏汇报 “北关驿的物资充足,与中都衔接无误”。李衡总结 “首程的优点与改进点”:优点是 “协作顺畅、物资衔接准”;改进点是 “传递吏的探路速度可再快一刻钟,便于提前应对路况变化”。复盘会简短高效,为次日行程做好安排。

草原动态的最新更新:博尔济长老派来的 “草原信使”(弘吉剌部骑士),在北关驿追上李衡团队,带来 “草原最新动态”:“兀良哈部已做好配合丈量的准备,派了三名熟悉地形的吏员在部落等候;阿里不哥部的细作在弘吉剌部活动,需留意他们的动向。” 李衡让文书队主吏将此动态 “记录在《草原动态册》上”,并调整 “次日行程”:“明日提前出发,先赴弘吉剌部,与部落吏员对接,同时留意阿里不哥部的细作。”

李衡的中都饯行与启程,看似是 “官员赴任的常规流程”,实则是萧虎与耶律楚材 “草原集权谋略” 的落地 —— 通过饯行的盛大场面,向诸王传递 “元廷决心”;通过实务物资与权力凭证的交付,为李衡赋予 “中央管控的工具与权威”;通过文书队与量天尺的携带,将 “中央标准与权力记录” 延伸至草原末梢,为后续 “削藩、统一治理” 铺垫。

饯行的盛大场面(中都官员齐聚、虎卫仪仗肃立、虎形量天尺公开展示),通过 “诸王的细作” 传递给阿里不哥、合丹等诸王,让他们知晓 “元廷对草原治理的重视,李衡的背后是中都的全方面支持”,不敢轻易阻挠。刘七道:“诸王最怕的就是元廷‘动真格’,饯行的场面,就是告诉他们,咱们这次是真格的。”

饯行中交付的 “便宜行事令牌、虎卫调援符、量天尺、文书队”,实则是 “中央管控草原的工具组合”—— 量天尺是 “标准工具”,定草原的度量规矩;便宜行事令牌是 “权力工具”,定实务的处置边界;虎卫调援符是 “军事工具”,定反抗的应对底线;文书队是 “记忆工具”,定权力的追溯依据。这些工具结合,让李衡在草原的每一次处置,都 “有标准、有权力、有后盾、有记录”,实则是中央集权在草原的 “微观落地”。

饯行中完成的 “物资衔接、协同确认、动态传递”,将 “中都的资源与草原的需求” 通过李衡团队连接起来 —— 中都的物资通过驿站补送至草原,草原的动态通过文书队传递回中都,形成 “中都 - 李衡团队 - 草原” 的实务闭环。耶律楚材道:“这个闭环,是中央管控草原的‘血管’,血管通了,中央的政令才能流到草原末梢。”

草原代表博尔济的参与,以及他带回草原的 “饯行盛况与元廷承诺”,是 “分化草原势力” 的关键 —— 忠顺部落(如弘吉剌部)因 “参与饯行、获元廷重视”,更愿配合治理;中立部落(如兀良哈部)见 “忠顺部落获支持”,会倾向元廷;超限诸王(如阿里不哥部)因 “部落支持减少”,反抗基础被削弱。这种分化,是中央集权推进的 “隐性助力”。

李衡的启程,是元代 “草原治理体系” 从 “中都规划” 走向 “草原落地” 的标志 —— 后续的草场丈量、马群管控、部落协调,均需围绕 “量天尺标准、便宜权处置、文书记录” 展开,这些都会成为 “草原统一治理” 的基础(如后续的草原赋税制,需以量天尺丈量的草场面积为依据;部落兵役制,需以印记记录的马群数量为参考)。萧虎道:“李衡的这趟草原行,不是一次简单的实务统筹,是为元代草原的长久集权,铺第一块砖。”

李衡团队从北关驿启程,赴弘吉剌部。马车中的虎形量天尺木盒安稳放置,文书队的传信牌已备好,护卫骑士的兵器闪着寒光。远处的草原在晨光中延展,李衡勒马远眺,心中清晰 —— 前方既是草原,也是元廷集权治理的新征程,他需带着中都的支持、团队的协作、实务的决心,一步步将元廷的规矩,刻在草原的每一寸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