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9章 民心渐附
至元三十九年清明,基辅城郊的冻土刚消融三寸,周显带着三名汉农技师开箱验种。箱中是从白虎城运来的“耐寒谷种”——青稞(生长期短,耐霜冻)、春小麦(颗粒饱满,抗倒伏),每袋都贴着“试种标号”。本地农夫鲍里斯捏起青稞粒皱眉:“这麦不如咱的黑麦耐寒。”汉农技师老王取来土样:“基辅土壤偏碱,青稞耐碱,我带了‘调土法’——每亩掺草木灰五十斤,可降碱度。”萧虎特批“试种田”百亩,分“纯汉种”“纯本地种”“混种”三组,每组设专人记录“出苗期、分蘖数、抗虫性”。老王在田边插木牌:“春分下种,芒种收割,全程可看可学。”
虎首堡铁工坊赶制的百具“双辕犁”运抵各村,发放按“户等”分级:贫户(无牛者)发犁具加借牛券(可向驿站借牛三日),中户(有牛者)发犁具加铁锄,富户(有庄园者)需以皮毛抵价(每具犁抵羊皮两张)。发放点设在村头老榆树下,周显带着文吏登记造册,蒙古百夫长安德烈维持秩序。贫户伊凡领犁时手抖:“这犁真不要钱?”周显指着犁上刻的“虎首堡监制”:“将军说,春耕误不得,秋后有收再还也可。”汉农老王当场演示:“这犁比旧犁省力三成,犁头带弧度,翻冻土不卡泥。”伊凡试犁后咧嘴笑,围观农户顿时排起长队。
老王带着五名汉农“包村指导”,每日辰时到田头,从“浸种催芽”教起:“青稞需用温水浸一夜,捞起裹湿布,暖炕催芽三日再下种。”本地农夫习惯“干种下地”,鲍里斯不服:“祖辈都这么种,哪来这般麻烦?”老王不争执,在其田旁另开一小块示范田,半月后示范田苗高寸许,鲍里斯的田苗刚露头。鲍里斯红着脸来请教,老王递过“农时表”(蒙汉双语):“北地春短,误一日苗晚三日,这表记着每月该做啥。”很快,各村都传开“汉人师傅的法子灵”,连最固执的老农夫都来问“追肥该用羊粪还是牛粪”。
周显组建“春耕巡查队”,每村驻两人(一汉一蒙古),核查“实际耕种面积”与“申报面积”是否相符。发现有农户瞒报(怕多缴赋税),巡查队不罚,反赠“垦荒奖”:“多垦一亩,秋收税免半亩。”蒙古兵卒巴特尔在“野狼谷村”发现大片荒地,农户称“石头多不好种”,他立即报知虎首堡,调来十名工兵帮忙清石,周显贴出告示:“清出一亩荒地,奖麦种三升。”此举让春耕面积比去年增两成,农户彼得垦荒五亩,领到奖种时逢人便说:“将军不光要税,还帮咱多打粮。”
基辅城郊设三处市集(东市近农田、西市临驿路、南市靠河岸),每旬逢三、六、九开市。周显按“三不原则”规划:不占良田(选荒坡或河滩)、不扰民居(距村百步外)、不碍交通(留三丈通道)。市集分“四区”:粮蔬区(农户卖菜种)、皮毛区(牧民换布匹)、农具区(铁工坊直销)、杂货区(汉商售茶叶盐巴)。蒙古千户帖木儿起初反对设农具区:“铁工坊该优先供军需。”周显算细账:“农户有好犁,秋收多三成,军粮更足。”开市首日,西市摊位达五十个,吆喝声、马蹄声混着笑声,比战前热闹数倍。
市集最棘手的是“比价纠纷”——汉商嫌牧民皮毛“掺旧毛”,牧民怨茶叶“短斤少两”。周显请三方代表(汉商王茂、牧民巴图、本地工匠伊凡)定“基准价”:“上等羊皮一张换茶叶半斤,中等换三两,下等换一两;盐巴一斤换青稞五斗,童叟无欺。”价目表用蒙汉俄三语写在木板上,立在市集中央,设“评理员”(由三方各选一人)调解争议。一次王茂用碎茶充好,评理员当场开箱验茶,罚他赔牧民双倍茶叶,王茂此后再不敢作假。牧民巴图说:“明码标价,比从前跟商队私下换踏实多了。”
萧虎依白虎城经验,在基辅设“民事调解庭”,选三名调解员:汉人周显(精汉律)、蒙古百夫长安德烈(懂草原习俗)、东正教教士西蒙(通俄语与教规)。调解庭设“双审制”:小事当场调解(如邻里纠纷),大事记录在案(如土地争执),双方签字画押即为定论,不服可上诉虎首堡。首月处理“羊群越界”案:牧民鲍里斯的羊啃了农夫伊凡的麦苗,鲍里斯愿赔羊,伊凡要赔粮。西蒙提议“折算赔偿”:“按市价,五只羊抵十斗麦。”双方皆服,围观民众赞:“不偏不倚,这才叫公断。”调解庭每月“公开审案三日”,允许民众旁听,选“土地纠纷”“债务纠纷”等典型案例。审理“老磨坊继承权”案时,兄弟俩争磨坊(兄称父遗命归己,弟持母临终证词),周显请工匠查磨坊梁柱刻字(元代建房有“落成纪年”),证明磨坊建于父逝后,按律归“实际建造者”弟弟,兄长虽不服但无话可说。审理后贴出“案情告示”(蒙汉俄三语),详解“继承法三条”。农夫伊凡说:“原以为官府只护贵族,如今看连咱平民的事都认真审。”公开审理让调解庭威信日增,三月后纠纷报案量降了四成。
虎首堡学堂选址基辅旧教堂(战火中受损较轻),李墨主持改造:正殿改教室(撤神像,留讲台),偏殿改宿舍(铺暖炕),院子围木栅栏(防牲畜闯入)。师资选“双语者”:汉人周平(教算术、汉字)、蒙古文吏巴特尔(教蒙文、骑射)、教士西蒙(教俄语、圣经故事)。选拔时西蒙顾虑:“孩童学异教徒文字是否妥当?”萧虎道:“能记账、能看懂告示,才是要紧事,宗教课可保留。”学堂门口挂“入学三规”:“免学费、供午饭、打骂学生者逐。”消息传开,首日便有三十余名孩童报名。
至元四十年谷雨,学堂开课,汉童王小石头背着布包(装桦树皮课本),蒙古童帖木儿提着弓箭(学堂允许带防身武器),本地童安娜抱着十字架,在门口互相打量。周平先教“一二三”,用算珠演示;巴特尔教蒙文“日月山水”,画简笔画辅助;西蒙教俄语字母,唱简单歌谣。起初孩童们拘谨,午后课间分麦饼时,小石头用蒙语说“好吃”,帖木儿用汉语答“明天还来”,安娜咯咯直笑。窗外家长们看着,鲍里斯对妻子说:“孩子能跟各族娃娃一起念书,往后就不会再打架了。”炊烟升起时,学堂传出整齐的读书声,混着远处的牛哞,成了城郊新的晨曲。
复活节前十日,西蒙主教向萧虎报备庆典,担忧“军卒会不会干涉”。萧虎却送来十匹绸缎:“教堂可挂彩绸,允许民众放假一日,市集加开一天。”周显按“不干预、不强制”原则协助:派工兵修补教堂屋顶,允许教士沿街游行,甚至命伙房准备“节庆麦饼”(按本地配方制作)。帖木儿不解:“何必费钱办异教节日?”萧虎道:“民心如田,需用不同种子浇灌,他们过好节,才会认咱的理。”教堂执事伊凡在清点彩绸时,发现每匹都绣着小十字,眼眶不禁发热。
复活节后一月,蒙古传统那达慕在城郊草原举行,萧虎下令“各族均可参与”:蒙古人比摔跤、汉人比射箭、本地人比赛马。赛前帖木儿担心“汉人不懂规矩”,特意派人教“赛马礼仪”(不可用马鞭抽对手马匹)。汉人百户张勇报名射箭,用汉地牛角弓连中三靶,蒙古骑手喝彩;本地青年安德烈赛马夺冠,萧虎亲赐“银鞍”(按本地样式打造),他用蒙语谢恩,又用汉语说“谢谢将军”。市集趁机设“美食区”,汉商卖饺子、蒙古人烤羊腿、本地人做甜饼,各族民众围坐同食,鲍里斯喝着马奶酒道:“从前过节各过各的,如今这般才热闹。”
萧虎在那达慕上宣布“春耕承诺”:“今年秋收,凡亩产超去年三成者,超产部分免赋税;若遇灾,按损失比例减免。”周显当场公示“测产员”名单(各族各选三人),承诺“实地丈量,当众称重”。农夫伊凡掐指算:“去年亩产一石,今年若收一石三斗,多的三斗全归自己?”老王点头:“将军说了,多劳多得。”此语传开,农户们更勤了,连七十岁的老鲍里斯都下地薅草。西蒙主教在布道时说:“勤勉者受眷顾,这是上帝与将军都认可的道理。”田埂上的“农时表”被翻得卷了边,每个记号都藏着丰收的期盼。
五月初,各村代表带着“谢礼”到虎首堡:鲍里斯送最好的羊皮,伊凡捧新磨的面粉,西蒙献亲手抄写的圣经(蒙汉对照)。萧虎不收厚礼,只留下“建言簿”:“有难处、有想法,都写在这上面。”农户们提了“修水渠”“添农具”“教嫁接果树”等建议,周显逐条登记,三日后续上回复:“水渠下月动工,农具工坊加产,果树师傅下月到。”鲍里斯摸着建言簿上的红圈(已采纳标记),对乡亲说:“将军真听咱说话。”夕阳下,虎首堡的旗帜在风中招展,城郊的田垄如织,民心在春耕、市集、学堂与节庆中,悄然扎下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