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图虎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742章 基辅开城

742章:基辅开城(至元三十八年冬?基辅城外)

至元三十八年腊月十二,第聂伯河南岸积雪盈尺,萧虎在中军帐敲定谈判事宜。他选定“双使制”:蒙古千户帖木儿(掌军事威慑)与汉人文吏周显(掌文书条款)同赴基辅,临行前萧虎执令牌叮嘱:“底线有三——献城不屠、官吏留任、税赋依元制,余者可商。”帖木儿佩刀冷笑:“若敢刁难,便踏平城墙!”周显却取来羊皮地图:“基辅城有七门,需先确认哪门为献城门,礼仪不可错。”帐外寒风卷着雪粒拍打毡帘,萧虎望着对岸模糊的城影:“备好两版檄文,一版恩威并施,一版厉兵秣马,看他们选哪条路。”

基辅城主府内,鲍里斯自请为谈判代表,临行前米哈伊尔掷来佩剑:“若敢割地献城,此剑便斩你首级!”鲍里斯将剑推回:“保全一城百姓,比虚名重要。”他带三名随从踏着薄冰过河,见帖木儿帐前甲士环列,长矛如林,不禁攥紧袖中密信(贵族联名降书)。帖木儿劈头便问:“三日之内献城,或兵临城下,选其一。”鲍里斯躬身答:“愿献城,但求三事——不扰教堂、不伤宗室、保留庄园。”周显在旁记录,忽然抬头:“可,但需遣人质入我营,且守城兵卒需解甲缴械。”鲍里斯额头冒汗,知这是釜底抽薪之计。

谈判进入第三日,焦点卡在“税赋缴纳”与“驻军数量”。鲍里斯坚持“按旧例缴粮”,周显却拿出元廷《税则》:“需按丁口缴银,每丁年缴半两,商户加缴三成。”帖木儿拍案而起:“我军千里奔袭,岂容讨价还价?”鲍里斯急道:“城中百姓刚遭饥荒,恐难承担。”此时萧虎亲至帐中,手指敲着案上的基辅户籍册:“可缓征半年,但需以庄园为质。”他瞥向鲍里斯:“你等庄园佃户三百余,折算税银足够,若诚心归降,便签这份‘永佃契’,承认大汗主权。”鲍里斯望着契书上的蒙汉双语钤印,终是咬牙画押。

降书由周显草拟,用厚韧的羊皮纸书写,分蒙、汉、俄三栏。首行题“基辅城主安德烈率贵族百户降表”,正文列“献城纳土、缴械归降、遵行元制、纳质入质”四款,末尾预留贵族联署处与萧虎回批栏。工匠在文书边缘烫金纹饰,缀以红绸封印,卷轴两端装鎏金铜轴。鲍里斯初见降书时,见“永世称臣”四字面色发白,周显解释:“此乃元廷规制,大都接受高丽降书亦如此。”安德烈最终用俄文签名,鲍里斯等五名贵族依次画押,羊皮纸吸了墨迹,在烛火下泛着暗光。

萧虎命在基辅东门外设受降台:高三丈,上铺红毡,台左立蒙古狼旗,台右树汉军红旗,台前设香案(供降书与城防图)。规定献城仪式流程:辰时三刻城门开,贵族着素服捧降书出城,行三跪九叩礼;守军举白旗列阵,主将献城门钥匙;萧虎亲授“安抚令”,宣布豁免前罪。安德烈对“素服”有异议,周显引蒙古灭金时的受降先例:“开封献城时,金哀宗旧臣皆素服,此为仪轨。”同时允诺:“受降后可换常服,保留贵族冠带。”台侧工匠正调试十二面铜锣,待献城时鸣锣三响,宣告易主。“刀枪入库,需按‘三查三记’:查数量、查成色、查暗记;记名册、记编号、记封存地。”汉人军需官刘谦向基辅守军宣读规程,身后兵卒捧着木格账簿,每栏标注“兵器名、数量、原主”。守军按队列缴械:长矛插成整齐的木架,弓箭解弦分类,刀剑入鞘后用麻绳捆扎,盾牌叠成三丈高的方垛。蒙古兵卒巴特尔带着十名亲兵查验,见一士兵鞘中藏匕首,当即喝止:“按令,私藏兵器者斩!”安德烈忙求情:“此乃护身用,非军用。”萧虎闻讯传令:“凡藏械者杖二十,没收兵器,既往不咎。”至日暮,清点入库兵器计长矛千二百支、弓箭八百副、盾牌三百面。

辰时三刻,基辅东门缓缓开启,安德烈身着素色锦袍,双手捧着镶铜的城门钥匙(共七把,对应七门),率鲍里斯等贵族出城。受降台前,他按仪轨双膝跪地,将钥匙举过头顶:“基辅城主安德烈,献城归顺大汗。”萧虎端坐台案后,接过钥匙时指尖触到冰凉的铜柄,钥匙串上刻着俄文“城防”字样。他将钥匙交给帖木儿:“派兵驻守七门,换挂‘大元’门旗。”随即赐安德烈一杯酒:“归降后仍掌民事,需约束部众,不得生乱。”安德烈饮尽酒,酒杯掷地碎裂,这是蒙古受降的传统仪式,象征“破旧立新”。

周显带着三名书吏在城头张贴告示,用蒙文、汉文、俄文书写,墨迹掺了胶矾水防雨雪。告示列五条:“一、军卒不得擅入民宅,违者斩;二、商铺三日内置业,免税一月;三、工匠、医者照常执业,官府优赏;四、教堂财产不动,教士可如常布道;五、举报盗匪者赏银五两。”帖木儿不解:“为何许教堂留存?”萧虎道:“大汗在大都亦容佛寺道观,此乃‘因俗而治’。”告示旁画着简笔画:军卒扰民者被枷锁锁住,守法者获赏粮袋,连不识字的孩童都看得明白,街头很快传开“新主不害民”的传言。

萧虎将基辅城分为七区,每区按“十户驻一兵”派驻军卒,共派三百兵,由汉人百户张勇与蒙古百户阿古拉共管。兵卒持“驻兵令牌”(刻编号与辖区),白日在街巷巡逻,夜间宿于指定空宅,严禁饮酒、勒索。张勇带着士兵巡查时,见一蒙古兵拿百姓馒头,当即按令鞭笞二十,通报全军。商铺老板伊凡起初关门闭户,见兵卒帮老人推车、帮商贩扫雪,次日便卸板营业,还挂出“大元顺民”的木牌。周显在城中心设“诉讼点”,首日便受理两起军民纠纷,都按告示公正裁决。

萧虎命打开基辅官仓,放出储存的小麦与杂粮,按“成人每日半升,孩童减半”平价售卖,收银两用元廷“至元宝钞”,也收实物折算(羊皮十张抵一两银)。汉人商队王茂带着骆驼队入城,在市集设“元钞兑换点”,用钞币换当地布匹、皮毛,很快带动市易复苏。鲍里斯担心“元钞难用”,周显却出示大都发来的“钞法告示”:“此钞可在中原流通,纳税、购物皆可,三年后可到官库兑换银锭。”五日后,基辅主街已恢复喧闹,蒙汉兵卒与当地百姓擦肩而过,风雪中传来商贩的叫卖声与孩童的嬉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