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章 炮阵初列
斡耳朵西校场的青石板被马蹄踩得发亮,虎卫营甲士正在划定炮阵范围,白石灰洒出的轮廓呈“品”字形,与《军器监布防图》的“镇北阵”严合。校场北侧立起三丈高的测距杆,杆身刻“十步一标”,从百步到三百步清晰可辨——这是测试火炮射程的“标杆法”,源自中原《武经总要》的测距规范。“卯时前需平整炮位地基,”虎卫营百户那拉珠尔用脚压实松土,“每门炮的地基需垫三层青石板,”防发射时炮身下陷,与元代“军器布防则例”完全一致。
工匠们从驼队卸下炮身,三十门虎蹲炮用红绸覆盖,炮轮碾过地面的痕迹笔直如线。校场边缘搭起临时观礼台,台面铺漠北羊毛毡,设三族席位:蒙古诸王居左,汉人将官居右,西域使者在中,席位间距三尺六分,符合《仪卫志》“观礼尊卑间距”的规制。萧虎的亲卫营在观礼台四周布防,甲胄的铜钉在阳光下泛光,与远处的炮阵形成肃穆的军事氛围。
军器监工匠头周显带着徒弟逐一验炮,炮身的蒙古文“镇北”二字錾刻深二分,笔画间的铁屑已用细砂纸打磨干净。“这门炮的炮口椭圆度超标半分,”周显用黄铜卡尺测量,卡尺刻度精确到“厘”,与大都军器监的标准量具一致,“需回炉重铸炮口,”他在炮尾用朱砂画叉,这是工匠“追责制”的标记——日后若因炮身缺陷出事,可追溯至铸造匠人。
每门炮的炮膛都用桑皮纸擦拭,纸无铁锈且内壁光滑者为合格。周显展示祖传的“铅弹验膛法”:将熔化的铅液倒入炮膛,冷却后取出铅模,若铅模表面无凹陷,证明膛内光滑。“至元二十五年造炮时,”他对年轻工匠道,曾因炮膛有砂眼导致炸膛,“这次需每门炮验三次,”验合格的炮身悬挂“准用”木牌,牌上刻工匠姓名与验校日期。
克鲁伦河沿岸的硬木在工坊堆成小山,这些松木经三年阴干,含水率仅“十成之三”,符合《军器材料则例》“炮架木需阴干三年”的标准。工匠们按“每架用木七根”的规制加工,主架横梁需两人合抱,截面呈正方形,边长一尺二寸,与炮身重量匹配。“横梁需经‘百日承重’测试,”监工千户帖木儿(非叛党)用马鞭指向测试架,架上堆三十斤石弹十枚,“百日不弯方可使用。”
炮轮的制作更显精细,轮辐用榆木,轮缘包铁圈,铁圈含碳量四分,与符牌库的铁矿标准一致。工匠在轮轴处注入羊脂与松烟混合的润滑油,转动时需“无声且顺滑”,经测试,炮架推行时每里仅磨损铁圈一分——这是确保炮阵机动的关键。萧虎亲自查看炮架连接处的榫卯,“需加铜箍加固,”他用手指叩击木架,声音清脆者为良材,沉闷者立即淘汰。
校场东侧的石弹工坊一片繁忙,工匠们将花岗岩凿成圆形,石弹直径三寸,重量精确到“三十斤整”,误差不得超过半两。石弹表面用砂轮打磨光滑,边缘倒角,“这样弹道更稳定,”弹药官张晋解释,他曾参与襄阳炮战,“对付蒙古重甲骑兵,”需石弹有足够动能击穿铁甲。
石弹按“十枚一组”装箱,箱侧刻编号与重量,与《军器簿》记录对应。验弹官用天平称重,每箱抽验三枚,不合格的石弹立即标“废”字,另作他用。“石弹需与炮口严合,”张晋演示装填,石弹入膛时需“轻推即入,晃动不超过半寸”,过松则漏气,过紧则卡膛——这些都是从实战中总结的经验,被写入《炮术要诀》。
三十门炮按“品”字形排列,前锋五门,两翼各十一门,后卫三门,每门炮间距三丈,射程相互覆盖形成交叉火力。“此阵可防骑兵迂回,”萧虎展开阵形图,图上用蒙古文标注射程,汉文注防御盲区,“前锋炮射程百步,”两翼延伸至一百二十步,“后卫炮需能覆盖中军帐。”甲士们用绳索划定炮位,确保每门炮的射界无遮挡,炮口均朝向西北——察合台部可能来袭的方向。
阵形中央设指挥台,台高五尺,上置令旗与测距仪,测距仪为西域传入的“望筒”,刻有蒙古文刻度。指挥台与各炮位间挖有通信壕沟,传令兵可沿壕沟快速传递指令,“遇风沙天,”萧虎补充,“需用旗语与鼓声配合,”确保指挥畅通,这是借鉴中原“烽燧传信”的改良战术。萧虎身着铠甲亲临校场,腰间虎符与炮身的铁矿粉产生微弱共振。他先检查炮身铭文:“至元二十七年军器监造”的字样清晰,与《军器簿》记录一致。“取察合台部铁甲来,”他下令,甲士抬来仿制的铁甲,甲片厚三分,与去年缴获的察合台军铁甲完全相同,“百步外试射。”
周显点燃引信,炮声如雷,石弹呼啸而出,正中铁甲。烟尘散去后,铁甲上的弹孔直径三寸,边缘甲片外翻,“破甲三寸,”验校官报数,与炮身标注的杀伤标准严合。萧虎走近查看弹痕,“弹着点偏差不足五步,”他对诸王代表道,这精度在草原作战中“可击穿任何骑兵重甲”,语气中透着对军器质量的自信。
周显与西域工匠伊斯玛仪在炮身工艺上产生分歧:周显坚持用中原“失蜡法”铸炮,伊斯玛仪主张借鉴伊尔汗国的“砂型铸造”。萧虎命两人各造一门炮对比,结果中原法铸的炮身更光滑,西域法效率更高。“折中采用‘蜡砂合铸’,”萧虎拍板,炮身内壁用失蜡法保证光滑,外壁用砂型铸造提高效率,“此法记入《军器新工艺》,”由三族工匠共同传承。
工匠们的技艺传承有严格规范:核心工艺“传子不传女,传徒需立誓”,誓言刻在青铜牌上,与炮身编号对应。“若泄露工艺给察合台部,”周显对徒弟们道,按《军器律》“斩立决”,这是防止技术外流的“保密制”。萧虎在工坊立碑,刻“工精则国安”,碑阴刻工匠名录,“凡参与造炮者,”子孙可免兵役——这是激励工匠的“优抚策”。
术赤系诸王札剌儿台率部观阵,帐内的望远镜(西域传入的“千里镜”)轮流传递,镜中炮阵的严整令诸王咋舌。札剌儿台的次子去年死于察合台军的铁浮屠冲击,他紧攥拳头:“若早有此炮,”吾儿不会战死。旁边的千户们议论纷纷,有人质疑炮的机动性,“草原作战需快速转移,”萧虎当即命甲士演示推炮行军,炮架在草原上行进如飞,“每日可行五十里,”打消了诸王的疑虑。
萧虎特意安排三门炮齐射,石弹在百米外形成交叉弹着区,“此阵可护斡耳朵百里安全,”他指向校场边缘的模拟营帐,“若察合台军来犯,”炮阵可在半个时辰内完成布防。诸王的表情从怀疑转为敬畏,札剌儿台率先表态:“愿助萧公守卫斡耳朵,”这为后续的同盟奠定了基础——炮阵的威力成为最有力的政治筹码。
校场的文书房内,吏员们正登记炮阵信息,每门炮的编号、工匠、验校结果都记入《军器总册》,册页左侧画炮身简图,右侧注蒙古文与汉文说明。“需一式三份,”主吏李顺道,军器监、枢密院、虎卫营各存一份,“每份都需验校官与工匠头联名画押,”防止篡改。册末附炮阵布防图,用不同颜色标注射程:赤色百步,青色一百二十步,黑色一百五十步,与《元史?兵志》的绘图规范一致。
每门炮的“病历本”单独成册,记录每次维修、换件的时间与原因,由周显负责保管。“炮身若有裂纹,”他在手册上批注,需立即停用于维修,“不可因战事紧急勉强使用,”这是从至元二十五年炮炸事故中总结的教训。这些档案用磁石粉纸书写,存入金匮,与虎符的防伪制度形成联动。
验炮结束后,萧虎命炮阵鸣炮九响,声传三十里,斡耳朵的诸王营帐内均能听见。“这炮声是给察合台部的警告,”他对耶律铸道,也是向术赤系诸王展示实力,“没有足够的军器威慑,”同盟只是空谈。札剌儿台主动提出:“愿以十匹良马换一门虎蹲炮,”萧虎却提出条件:“需术赤系诸王联名承诺共同防御,”炮可以给,但必须纳入统一指挥——这是用军器换取政治同盟的权谋。
夕阳下,炮阵的影子在草原上拉长,三十门炮如沉默的卫士,炮身的“镇北”铭文在余晖中泛光。萧虎知道,炮阵不仅是军事防御,更是权力秩序的象征——通过精湛的军器工艺,让草原诸王认可“监国权威”的物质基础,为后续的税令推行与同盟巩固铺平道路。校场的风卷起炮身的铁屑,带着硝烟味的空气里,已暗藏着漠北风云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