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从云南移民
勃固府衙的算盘声噼里啪啦响了一上午,赵承宗把账本推到萧如薰面前,指尖点着密密麻麻的数字:“将军您瞧,伊洛瓦底河谷这一带,能开垦的荒地少说有十万亩,就是缺人——当地部族要么只会种山地,要么怕累不肯下田,这水稻种下去,没人侍弄也是白搭。”
萧如薰看着账册上“熟地三千亩”的字样,眉头皱了起来。打下缅甸容易,可要让这片土地真正成为大明的根基,光靠驻军和流官远远不够,得有汉民扎根才行。
“云南那边的移民招得怎么样了?”他问。
“派去的人回话说,愿意来的不少。”赵承宗赶紧答道,“去年云南遭了灾,不少农户没了收成,听说来缅甸种水田,官府给种子、给农具,还免三年赋税,都动了心。就是……怕瘴气,怕当地人欺负。”
这倒是实话。滇缅边境的百姓早听够了“缅甸瘴气能毒死人”的传闻,再加上对异族的忌惮,犹豫也是常情。
萧如薰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外面正在修缮的码头:“让第一批移民带足药材,每船派两个医官跟着,到了地方先住高地上的竹楼,等适应了再往下迁。告诉他们,当地部族敢闹事的,明军替他们撑腰,杀一个赏十两银子。”
他顿了顿,又道:“再从军中选些老兵,让他们带头移民。凡退伍老兵愿意来的,除了免赋税,再分五亩好地,家里有儿子的,年满十六直接送进军营当士官。”
老兵们经得多见得广,不怕瘴气,也镇得住场面,让他们带头,百姓自然敢跟着来。赵承宗眼睛一亮,赶紧记在本子上:“这主意好!末将这就去传令。”
“等等。”萧如薰叫住他,“移民来了之后,按籍贯编村——云南来的住一片,四川来的住一片,同族同乡的凑在一起,不容易生乱子。村里设里正,让他们自己管自己,官府只收粮、断官司。”
他在云南待过几年,知道同乡情谊的厉害,用好了能抵半个营的兵。
正说着,外面传来喧哗声,一个亲兵跑进来禀报:“将军,第一批移民到了!就在城外码头,一共三百多户,一千多口人!”
萧如薰和赵承宗赶紧往外走。到了码头一看,果然见十几艘大船泊在岸边,跳板上挤满了背着包袱的百姓,有老有少,脸上带着怯意,却难掩对新土地的期待。几个老兵站在人群里,正大声吆喝着:“都排好队!官府给发米了!先到先挑地!”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汉拄着拐杖,拉住萧如薰的马缰,颤巍巍地问:“大人,这儿的地……真能种出稻米?”
萧如薰翻身下马,指着不远处的河谷:“老人家您瞧,那片地黑得流油,比云南的熟地还肥,只要肯下力气,亩产三百斤不成问题。”
老汉眯着眼看了半天,突然笑了:“那敢情好!俺们一家子在云南就靠租地主的地过活,这回来这儿有自己的地,就是累死也值了!”
旁边的百姓听了,也跟着嚷嚷起来,刚才的怯意消了大半。萧如薰让赵承宗赶紧安排人领着他们去看地,又让人杀了两头牛,在空地上支起大锅炖肉,给移民们接风。
肉香飘起来的时候,萧如薰站在码头高处,望着河谷里忙碌的身影。他知道,这只是开始。用不了几年,这片土地上就会建起汉人的村庄、学堂、集市,伊洛瓦底江里会飘着大明的商船,岸边会响起孩子们读《论语》的声音。
“告诉云南那边,再多招些移民。”他对身边的亲兵说,“今年冬天之前,我要看到一万户人家在这里扎根。”
亲兵领命而去。萧如薰望着远处的山峦,那里是缅甸的腹地,也是大明新的边疆。他心里清楚,汉民南迁,从来不是简单的人口迁移,而是文明的扎根——只有让这片土地真正长出“大明的庄稼”,才算把缅甸彻底变成大明的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