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纸坊筹建,自给自足
青石村的清晨,祠堂附近,总会准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张家出资兴建的“青石学堂”,如今已是村里最富生机与希望的地方。
这日,张大山来给学堂送些自家酱坊新出的豆酱,顺便看看孩子们的学习情况。
他刚走进院子,就看到周先生和新来的林先生,正对着几张又黄又糙的草纸,紧锁眉头。
“先生,可是遇到了什么难处?”
张大山上前问道。
周先生叹了口气,拿起一张纸,对着光亮处。
“大山啊,你来看。”
“学堂如今生员日多,这笔墨纸砚的开销,已成重负。”
“尤其是这纸,从镇上买,价钱贵得离谱。”
“你看这最便宜的草纸,又黄又糙,墨一上去就洇开一片,根本看不清笔画。”
林先生也在一旁拿起另一张略好些的竹纸,同样是摇了摇头。
“这种竹纸倒是白一些,可又脆又硬,还带着竹子的硬筋,一不小心就把笔尖给磨坏了。”
“孩子们练字,常常是写不了几个字,一张纸就废了。”
“长此以往,怕是……难以为继啊。”
张大山看着那几张劣质的草纸,心中深以为然。
家里的生意越做越大,账目、契约、作坊里的规章,哪一样都离不开纸。
远在清溪县做官的三儿子小山,来信中也时常提及,官府文书往来,好纸难求。
纸,已经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急需解决的瓶颈。
“先生放心,此事我已有计较。”
张大山沉声说道,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
“既然买来的纸不好用,那咱们就自己做。”
“自己做?”周先生和林先生都惊讶地抬起头。
“造纸之术,工艺繁复,非寻常人家所能为啊。”
张大山笑了笑,胸有成竹。
“万事万物,总有其理可循。”
“咱们青石山,漫山遍野都是翠竹。”
“咱们家的布坊,每天也会剩下不少没用的破布头和麻线头。”
他拿起一张破了的草纸,在手指间捻了捻。
“俺琢磨着,这纸张,说到底,也就是把那些细小的草丝给它重新和在一起,压平了。”
“那竹子里的丝,跟麻丝也差不离。”
“这破布头,本身就是麻做的。”
“要是能想个法子,把它们都给它捣烂了,捣成跟那豆浆一样的浆糊。”
“再像做豆腐一样,用个细密的帘子,从浆糊里滤出一张薄薄的‘饼’来。”
“这‘饼’要是摊薄了,压平了,再给它烘干了,不就是纸吗?”
他这番通俗易懂、却又直指核心原理的“类比”,让两位先生听得是目瞪口呆。
一场旨在实现“纸张自给自足”的全新工程,再次在张家大院里启动。
张大山带着铁牛和柱子,去后山砍伐了大量质地细嫩的“嫩竹”。
花儿和王氏则将布坊积攒的废旧麻料都收集了起来,仔细清洗。
在深水井旁,几个用来浸泡原料、漂洗纸浆的大石灰池很快便砌筑完成。
竹子和麻料被砍成小段,放入池中,用大量的石灰水进行长时间的浸泡和蒸煮。
而最关键的制浆设备——水力捣浆碓,也在柱子和铁牛的巧手下,屹立在了清河岸边。
铁牛用自家炼出的精钢,打制了数个沉重无比的碓头。
柱子则用最坚硬的木料,搭建起精巧的传动机构和巨大的水轮。
“咚!”
“咚!”
“咚!”
沉重而富有节奏的捣碓声,日夜不息地在山谷间回荡。
那些经过浸泡软化的竹料和麻料,在石灰水的混合下,被水力巨锤反复捶打。
渐渐地,它们失去了原本的形态,变成了一团团细腻、洁白、如同棉絮般的纸浆。
抄纸的工序,在张大山亲自搭建的纸坊里展开。
纸坊的墙壁特意开了几扇大大的窗户,保证了充足的光线。
花儿和丫丫展现出了极高的天赋。
她们双手持着细密的竹帘纸模,在浑浊的纸浆槽中轻轻一晃,再平稳地抬起。
手腕的力道、出水的角度、起落的速度,都拿捏得恰到好处。
一层薄而均匀的、湿漉漉的纸膜,便如同白色的纱幔一般,神奇地附着在了竹帘之上。
抄好的湿纸,需要被小心地从竹帘上转移到一块平整的木板上。
一张张叠放起来,中间用湿布隔开。
再用一个巨大的、由柱子设计的螺旋压力机,慢慢地将其中大部分的水分压榨出去。
最后,便是烘干。
张大山专门建造了一间带有中空火墙的“烘焙房”。
工人们将那些被压榨过的、依旧湿润的纸张,一张张地、小心翼翼地,贴在温热的墙壁上。
在恒定的微温下,纸张被慢慢地烘干、抚平。
几天之后。
当第一批崭新的“青石纸”,终于被从墙上揭下来时。
所有人都忍不住发出一声惊叹。
那纸,呈天然的淡黄色,带着竹子的清香。
纸面平整,光滑,质地坚韧,厚薄均匀。
拿在手里,既有韧性,又不失轻盈。
品质远非镇上那些昂贵的草纸所能比拟。
第一刀崭新的“青石纸”,被郑重地送到了学堂。
整个学堂都沸腾了。
周先生抚摸着那光滑坚韧的纸面,激动得双手都在微微颤抖。
“好纸……好纸啊!”
“有了此物,何愁我青石村文风不盛,何愁寒门子弟无出头之日啊!”
孩子们更是欢呼雀跃,他们小心翼翼地接过一张张新纸,如同捧着世间最珍贵的宝贝。
他们终于可以,不用再心疼纸张,尽情地在上面书写、练习了。
当晚,张家新房的堂屋里,灯火通明。
张大山亲自研好了墨。
王氏则在一旁,眼中含泪,口中念叨着,将对远方儿子的思念和嘱托,一句句地说出来。
“告诉小山,家里一切都好,让他不用挂念。”
“让他在外面好好当差,也要注意身子,别累着了。”
“还有,天冷了,让他记得多加件衣裳……”
张大山提起了毛笔,饱蘸浓墨。
在那张由自己亲手造出的、散发着清香的纸上。
郑重地,写下了给三儿子小山的第一封家书。
“小山吾儿,见字如面……”
笔尖划过纸面,顺滑流畅,墨迹清晰,毫无洇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