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资本联合

联邦三十二年冬,明国松京城的雪比往年更早落下。城北的皇家别院被临时征用,来往的马车都挂着相同的黑色帷幔,车轮碾过积雪时几乎听不到声响。

别院正厅里,二十余人围坐在长桌旁。明国的钢铁大王周启元、宁国航运巨头林氏家族继承人林茂、越国最大纺织企业老板赵显、洪州共和国煤矿联合体主席王秉义……

这些平日里在各国呼风唤雨的资本家,此刻脸上都带着相同的凝重。主位上坐着明国皇帝朱祁钧,他面前的白瓷杯里,茶水早已凉透。

“朱昭熙在玄中城的讲话,诸位应该都知道了。”朱祁钧的声音打破沉默,他将一份文件推到桌中央。

“基础医疗站、义务教育、反垄断法……她每一条都在冲着我们的根基来。现在虞国的纺织厂给工人开的工资,是咱们明国工厂的两倍还多,再这么下去,用不了几年,各国的工人都会跑到虞国去。”

周启元捏着眉心,手指关节泛白:“上个月我去考察了松江府的钢铁厂,熟练工流失了三成。那些无产阶级组织宣传说虞国的工厂管吃管住,工伤了能拿到半年工资。这些条件,咱们要是跟进,利润至少得砍一半。”

“砍一半也得跟。”林茂猛地拍了下桌子,“宁国的船运公司已经开始用虞国造的汽轮机,速度比咱们的老蒸汽机快四成。再不想办法,别说工人留不住,连咱们的产业都得被虞国给打垮了。”

这话戳中了所有人的痛处。桌上的人都清楚,朱昭熙的厉害之处,不在于喊口号,而在于她真的能让无产阶级看到“更好的日子”。

虞国的劳动积分制度、免费教育、退休保障,这些实实在在的好处,比任何宣传都有说服力。

“光靠各自为战不行。”越国代表赵显开口,他是第一次参加这种大会,语气却很坚定,“虞国是举全国之力推社会主义,咱们也得把资本拧成一股绳。”

朱祁钧点头:“这正是我召集诸位的原因。朱昭熙说要让无产阶级当家作主,咱们就偏要证明,资本主义能让日子过得更好。”他顿了顿,抛出早已酝酿好的计划,“我提议,把越国作为试验场。”

满座皆静。越国位于乐洲南部,与熙洲的虞国隔着重洋,是六大强国中距离虞国最远的国家。更重要的是,越国的皇室与资本家关系密切,土地集中程度低,工人占比达三成,既具备工业基础,又没有明国那样根深蒂固的封建残余。

“越国的优势在于‘平衡’。”朱祁钧解释,“作为第一批建国的国家,皇室有权威,资本家有实力,工人数量足够多,相比于我们明国,越国的基础是最好的。咱们把资源往越国倾斜,做出一个样板,让全联邦看看,资本主义能比社会主义好多少。”

具体方案在三天后敲定。各国资本家联合成立“振兴基金”,首期注资折合两亿银元,全部投向越国的民生与工业:

工人工资三年内分阶段提高,最终达到虞国同岗位的九成;建立覆盖全国的医疗站,常见病诊治免费,重症报销七成;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费用由基金承担;工厂必须配备安全设备,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五十六小时。

“这些还不够。”王秉义补充,他常年跟矿工打交道,最懂底层需求,“得让那些泥腿子觉得‘有奔头’。比如允许工人持股,盈利了能分红利;表现好的工人,可以进管理层。”

朱祁钧深以为然:“还要放开一点他们的上升通道。越国的议会拿出两成给工会代表,让他们也能坐上谈判桌,掌控了权力的工人,到时候可就不算工人了,我就不相信他们那些人真的会有那么无私。”

计划的核心,是“用资本换时间”。他们算过一笔账:按这个方案,越国的资本家利润会压缩到原来的三成,但只要能稳住无产阶级,争取到五年时间,就能在科技和工业上追上虞国。

资金到位的速度远超预期。周启元的钢铁厂立刻调了十座高炉的产能,专供越国的铁路建设;林茂的航运公司开通了越国到宁国的直达航线,运费减半;王秉义则把洪州共和国的煤矿技师,以三倍工资挖到越国,指导新矿井建设。

更关键的是“人才战争”。各国资本家联合开出条件:凡愿意赴越国工作的科学家,年薪是虞国科学院的两倍,提供带花园的住宅,子女可入读贵族学校。

明国的机械专家张启明、宁国的化学家李修远、洪州共和国的物理学家陈敬之……这些原本在虞国也有名气的学者,陆续登上了前往越国的轮船。

越国皇室也全力配合。皇帝朱祁锂签署诏令,将皇室名下的五座庄园改建成学校,把每年的“皇室特供”削减六成,省下的钱投入医疗站建设。他甚至亲自去纺织厂视察,跟工人一起吃了顿午饭,这在以前是绝无可能的事。

变化在半年后显现。越国汉城纺织厂的女工金顺姬,原本每月工资只能买三十斤米,现在涨到了四十五斤,还能免费领布匹。她把女儿送进了新办的学堂,自己晚上去夜校学认字,课本上印着“勤劳致富”四个大字。

“以前觉得虞国好,现在看来,咱越国也不差。”金顺姬见人就说,“厂里装了通风机,夏天不那么热了;上次我男人在矿上伤了腿,报销了八成医药费。”

这样的声音越来越多。越国的报纸每天刊登“民生改善”新闻:哪里的医疗站开诊了,哪所学校建成了,哪个工厂的工人分到了红利。

与之配套的,是铺天盖地的“资本主义优越性”宣传,报纸上比较着越国与虞国的工资差距,广播里播放着学者解读“自由经济的活力”,连戏台上都多了“勤劳工人发家致富”的新戏码。

为了让“样板”更可信,越国真的开放了议会席位。十名工会代表走进议会大厅时,记者们的相机快门声响成一片。这些代表中,有纺织女工,有矿工,还有码头搬运工。他们提出的“提高夜班补贴”“改善宿舍条件”等提案,很快就被议会通过。

“咱们现在也是国家的主人了。”矿工代表郑万洙在接受采访时说,“没必要学虞国那套,咱们的制度能改好。”

资本的集中投入,让越国的工业也突飞猛进。新建的钢铁厂采用了宁国的最新技术,产量两年内翻了一番;纺织厂引进了自动化织机,效率直追虞国;造船厂造出了能与虞国媲美的蒸汽船,往来于各国港口时,船身上“越国制造”的字样格外醒目。

到联邦三十五年,越国已经形成了从采矿、冶炼到机械制造、船舶建造的完整产业链,成为除虞国之外,联邦第二个拥有全产业链的国家。

科技上虽然还落后虞国一截,但在纺织、造船等领域,已经能与虞国分庭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