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成功当选
联邦三十二年十月十八日,玄中城的联邦议事大厅东厅座无虚席。大明联邦议事阁与咨议院的所有成员按席位落座,长条木桌沿墙排列成环形,中央留出的空地铺设着深蓝色地毯,四周的灯光把大厅照的无比明亮。
厅内的气氛算不上热烈,所有人都有些兴致缺缺,毕竟大家都心里都有数,知道今天所谓的联邦事务总理换届,早已确定了最终的人选,这个流程也算是朱昭熙这些六大强国留给大明联邦最后的遮羞布了。
议事阁秘书清点人数后,用平缓的语调宣读选举规则。
投票采用无记名方式,得票过半数者当选,若无人过半数,则进行第二轮投票。”
话音落下,厅内响起一阵很难察觉到的嗤笑。坐在后排的小国代表们交换着眼神,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复杂。
他们中的多数人还记得联邦初立时的景象——那时各国虽有强弱之分,但“皇帝轮流做”的想法确是共识。
可随着时间推移,联邦的权力格局逐渐固化。
偶尔推出的小国代表,比如上上届的岷国皇帝朱徽煣,看似获得了六大国的共同支持,实则处处受掣肘。
联邦预算的审批权握在六大国组成的“财政委员会”手里,跨国项目的立项需经六大国一致同意,总理能做的,不过是签署已经敲定的文件、主持无关痛痒的会议。
“这次朱昭熙参选,倒是省了不少事。”坐在角落的岷国代表低声对身旁的鲁国代表说,“至少不用再猜六大国的心思了。”
鲁国代表点头:“以朱昭熙在前几天闹出的那一出,再加上她的虞国的钢铁产量能顶明、宁两国之和,纺织厂的机器连越国都在买,谁能争得过?”
他们的对话不算秘密。厅内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其余七位候选人不过是“陪跑”。庆国的朱秩煃擅长外交,却拿不出能与虞国抗衡的工业实力;肃国的朱禄埤虽然在之前各大国的推动下,积累了声望,可肃国的总人口还不及虞国一个省。
秦国的朱志邅、周国的朱子垕等人,更不用说,他们的本事都相当平庸。
投票过程比预想中更快。工作人员分发选票时,没有出现以往的犹豫,小国代表们大多直接在“朱昭熙”的名字后画圈,六大国代表则干脆利落地完成投票,连象征性的权衡都省去了。
半个时辰后,计票结果由秘书当场宣读:“朱昭熙,当选第九届大明联邦事务总理。”
没有掌声雷动,只有一阵整齐的起身,按照礼仪,所有人向新当选的总理致意。朱昭熙从席位上站起,微微颔首,扫视着场下的所有人。
她的席位位于环形会议桌的主位旁,之前刚由工作人员重新布置,桌上只放着一个黄铜水杯和一份大明联邦的统计简表,与其他代表的桌面并无二致。
就职仪式紧随其后。联邦宪章保管官捧着镶金的宪章副本,站到中央空地的发言台前。朱昭熙走上前,左手按在宪章上,右手举起,用清晰的语调宣读誓词。
誓词念毕,厅内再次恢复安静。所有人都在等待她的施政演说,这才是今日的核心。
朱昭熙走到发言台后,没有看事先准备好的文稿,直接开口:“联邦成立至今,已有三十余年。我们从各自为战,到拥有共同的联邦,共同的军队,共同的宪法,这靠的不是哪一国的强权,是‘平等互利’四个字。但现在,联邦的根基出了问题。”
她的声音透过扩音器传遍大厅,没有刻意加重语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有的国家工人一周干七天,挣的钱不够看一次医生。
有的企业靠着垄断抬高物价,老百姓连一匹自己织的布都买不起;有的地方孩子念不起书,十几岁就去矿上做工。这些问题,单靠一国解决不了,必须联邦层面出手。”
台下的明国代表皱起眉——朱昭熙的话显然指向了他们国内的劳资矛盾,但他没有打断。宁国代表则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他注意到朱昭熙提到了“垄断”,这或许会影响宁国在航运业的布局。
朱昭熙继续说道:“在朕上任之后,将会在任期内,对五个方面进行改革和调整。”
“第一,建立新的福利保障和教育机制。由联邦财政拨款,在各国设立‘基础医疗站’,诊治常见病不收费;推行‘义务教育三年制’,课本和笔墨由联邦统一供应。
资金来源从两方面来:一是各国上缴联邦的税收,二是对跨国企业征收‘社会责任税’,税率暂定为利润的百分之三。”
“第二,制定反垄断法。任何企业若占据某一行业七成以上的市场份额,联邦有权拆分;禁止以低价倾销挤垮对手、再抬高价格的行为;跨国企业需公开成本与利润,接受联邦工商署的监督。这不是针对谁,是为了让所有企业能公平竞争。”
“第三,重新确定联邦商贸规则。统一各国铁路轨距,下个月开始,虞国的工程师会协助调整不符合标准的路段;简化跨国货物的通关流程,推行‘一次查验、全联邦通行’。
取消各国对必需品的出口限制,粮食、布匹、药品不得因‘本国短缺’而禁运,真短缺的,联邦协调调配。”
“第四,削减兵力。各国现役军人数量,按人口比例核定,每万人不得超过五十人;淘汰二十年以上的老旧武器,联邦设立‘军工转产基金’,帮助兵工厂转型生产农具、机床;每年节省的军费,至少三成要用于提高工人工资。”
“第五,发展教育。联邦科学院下设‘技术培训总局’,在各国设分校,教纺织、炼钢、修机器的手艺,学完包分配工作。
编写统一的历史课本,讲清楚联邦各国的渊源,讲清楚我们中原王朝历朝历代辉煌灿烂的文化,让联邦的所有人知道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根;建一百所‘夜校’,让白天做工的人晚上能识字、学算术。”
她的语速不快,每一条都讲得具体。
小国代表们听得认真,尤其是“基础医疗站”和“技术培训”两条,正是他们国内急需的。六大国代表则神色各异,明国代表在盘算“联邦公积金”的比例,宁国代表在估算反垄断法对本国航运巨头的影响,越国代表则在考虑铁路轨距调整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