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开启移民

明国的密探名单、宁国的禁书目录、越国劳动党被处罚记录、明宁军事协议要点……这些情报在朱昭熙的办公桌上堆了半尺高。劳动国际秘书处每天汇总的各国动向,在他们看来或许非常重要,可是朱昭熙对此却不怎么在意。这些动作根本不会影响到朱昭熙的布局。

"他们还真的是小气,做什么都偷偷摸摸的,难道还真的怕我们虞国海军横跨太平洋去打他们么。明国的锦衣卫渗透商号,宁国查扣印刷品,越国限制政党联系,这些手段改变不了本质。"朱昭熙嘲笑着这些非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

朱昭熙在准备召开劳动国际大会之前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早就有了针对那些非社会主义国家的策略。

她当时指向墙上的全国地图,充满着豪情,熙洲大陆的广袤土地上只有虞国和南虞国两个国家,人口仅仅七千万,"虞国现在有5800万人口,熙洲的可耕土地能养活十倍于这个数字的人。

钢铁产量居联邦首位,支撑全面工业化缺的不是科学技术,缺的是足够的工业人口,他们不在乎本国的无产阶级,我们虞国完全可以吸纳过来,帮我们虞国建设国家嘛,我们又不是养不起更多的人口。"

工业部部长补充了一组数据:现有纺织厂的织机缺口达12万台,煤矿开采因人力不足导致30%的煤层闲置,北方农场的机械化率仅能覆盖40%。"不是技术跟不上,是人手不够。"

他坦言,"科学院设计的新式收割机,因为装配工人不足,量产计划已经推迟了三次。"

这种现实决定了虞国的战略选择。朱昭熙在会议上明确:"现阶段我们暂时没有能力搞革命输出了。

那么我们就把心思放在巩固现有成果,提高生产力上。"她提到劳动国际的成立初衷,"组织起来不是为了发号施令,是为了创造协作条件。但协作不能只讲奉献,虞国也要有实际收益。"

这个收益就是人口。按照朱昭熙的指示,在劳动国际会议筹备阶段,虞国劳动党向十七个非社会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组织发出了邀请函。

这些组织包括明国的纺织工会联合会、宁国的码头工人互助会、洪州共和国的矿工兄弟会等各国还没有太成熟的无产阶级组织。

会议召开前三天,朱昭熙在不其城的会见了这些组织的负责人,开门见山的跟这些人说明了虞国现在的问题。

人口不足,能力边界在那,根本不足以支持他们现在推翻他们国家政府,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行动,所以只能用其他办法缓解现在他们这些无产阶级的生存情况,她的提议就是让无产阶级移民到虞国。

她详细说明了移民政策:凡通过无产阶级组织推荐的劳动者,凭身份证明可获得虞国户籍;抵达后由政府分配住房和工作,享受免费教育和医疗;劳动积分制度与本地公民完全一致,累计满1200分可参与农庄或工厂的管理决策。"

但有一条底线。"朱昭熙加重语气,"不得传播反社会主义言论,不得搞小团体特殊化,违反者按《治安管理条例》处理,情节严重的遣送出境。"

楚国的农场雇工代表提出顾虑:"我们已经在南洋生活习惯了,离开南洋,离开祖辈父辈的血汗开发的土地,实在有些不舍,相信很多的人都有这个想法。"

朱昭熙让秘书拿来北方农场的影像资料,画面里拖拉机在田间作业,集体宿舍配备了取暖设备,学校的孩子们在操场跑步。

"故土情结可以理解,但要看实际境遇。"她对比了两组数据,楚国雇工的年均口粮是280斤,虞国农民的年均口粮是950斤,还不包括肉类和布匹分配。

宁国码头工人领袖的疑问更具体:"如果我们大规模离开,宁国政府会不会报复留在国内的亲属?"

朱昭熙早已准备好应对方案:"劳动国际将建立亲属托管机制,由第三国的无产阶级组织提供庇护。我们已经和韩国、代国达成协议,接收暂时无法移民的家属。"这些承诺最终打消了多数人的顾虑。

联邦三十二年春天,首批移民从海晏港登陆。共计8.7万人,多是明国纺织工人和宁国码头力夫,由虞国劳动党派出的二十艘货轮分批接运。他们抵达后被直接送往松风省的伐木场和沃垦省的集体农庄,当天就领到了统一制式的工装和第一个月的口粮。

消息传到非社会主义国家,统治阶层的反应普遍冷淡。明国首辅在御前会议上断言:"一群无业游民而已,走了正好清净。"

宁国的资本家们甚至私下庆祝,认为这是"清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好事。越国的报纸刊登社论,称"背弃祖国者终将后悔"。

这种态度在半年后开始转变。明国松江府的纺织厂出现织机停摆,原本十个人抢的岗位,现在三个岗位找不到人;宁国的港口吞吐量下降17%,因为熟练搬运工减少了近四成;洪州共和国的煤矿因矿工流失,产量跌至去年同期的63%。

更让各国恐慌的是技术工人的流失。联邦三十一年底的统计显示,移民中包含2.3万名熟练技工,其中明国的机械维修工占41%,宁国的船舶木匠占29%。越国的一家造船厂因为五位老师傅集体移民,导致三艘商船的建造工程停滞。

明国户部尚书在奏折中警告,"虞国给出的待遇,我们根本无法匹配。一个三级技工在虞国的月工资,相当于我国同级别工人的三倍,还包食宿,我们必须提高工人们的待遇,留住这些人。"

各国随即出台限制措施。明国规定"非官方批准的出境一律视为叛国",违者家属将被没收财产;宁国要求"年满十六岁以上者出境需缴纳相当于三年收入的保证金";洪州共和国干脆关闭了与虞国通航的港口。

但这些措施难以奏效。在各国无产阶级组织的配合下,新的移民路线应运而生:由各国无产阶级组织发动移民从渔港等小港口偷渡到海上,虞国派出船队接应到虞国本土。劳动国际秘书处专门设立了"中转协调科",每月处理超过5万份移民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