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4章 没有比卧底更好用的牛马了。
美国战略情报局被解散,确实裁撤了不少外围成员。
杜鲁门下令解散这个情报部门,一方面是因为二战已经结束,继续保留这个为全面战争服务的战略情报局,似乎已经不合时宜。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战略情报局的人员编制也确实过于臃肿。
因此,战争结束后,国会不愿继续花费大量经费,养着这个庞大的情报机构。
最初的打算,其实也只是将战略情报局的职能进行拆分而已,顺便解雇一些冗员。
并不是为了毁掉美国的情报系统。
就算杜鲁门自己昏了头,美国的情报系统也不会没有明白人,懂得战略情报局的重要性。
因此,原本战略情报局的重要骨干,几乎全部被安排到了别的情报部门。
被解雇的,只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外围岗位。
这也是后来决定组建中央情报局,重新承接原来战略情报局的职能的时候,人员能够迅速到位的原因。
当初刘璐带着八人小组抵达美国时,除了学历最高的沈兰在学校学过一点英语,勉强能应付一点日常对话,其余七人都是完全不懂英语的。
战略情报局非常贴心地替他们雇佣了一名会中文的翻译,也就是这个托马斯,同时也充当他们和战略情报局之间的联络人。
托马斯虽然并不否认自己是战略情报局的雇员,但从一开始,就自称是因为他们八人的到来,才刚刚被雇佣的。
在此之前,他只是一名普通的中文翻译,并非战略情报局特工。
因此,在此次战略情报局解散时,他这样的外围雇员当然也被解雇了。
失去工作之后,这位托马斯先生需要自谋生路。
正好这时候,刘璐和姜明哲、沈兰从中国办完私事回到了纽约。
此时的刘璐,不但已经是纽约知名地产企业马尔克斯集团的副总裁,还是好几家大型上市企业的股东,手握上千万美金资产。
托马斯自然找上门来,希望能在马尔克斯集团谋一份工作。
刘璐当然一口答应了下来,并发电报向“夜雾”首领汇报了此事。
萧诚收到电报的时候,也是有些吃惊的。
虽然早就知道美国战略情报局是中央情报局的前身,但萧诚一直以为是直接改组的。
就像军统改组为保密局,中统改组为党通局一样。
没想到,美国人竟然敢这么玩,直接就把战略情报局这么重要的情报部门解散了。
在发现战略情报局的作用不可取代之后,又重新组建中央情报局。
这两个部门之间,竟然存在长达一年多的空窗期。
可是,这个托马斯真如他自己所说,只是战略情报局雇佣的一名普通中文翻译吗?
怎么可能!
美国战略情报局曾经和自己合作的,可不是什么小事。
光是自己收取的情报费,就超过了1千万美金,战略情报局的史密斯专员们,还不知道额外申请了多少经费。
面对这种级别的合作者,怎么可能不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
用脚趾头想也知道,这个名叫托马斯的白人翻译,一定也肩负着监视刘璐小组的职责。
能胜任这种工作的,毫无疑问一定是一位资深特工。
无论如何都不会在裁员名单上。
战略情报局虽然解散了,但职能只是被分解到多个部门,并没有真正消失。
这位托马斯先生,自然也是划入别的情报部门了。
他这是趁着战略情报局解散的由头,想要潜伏到刘璐小组手下啊。
怎么处理呢?
萧诚当天就给刘璐发去了回电,让她给托马斯发高额津贴,但并不让他在马尔克斯集团任职。
托马斯的目前的任务,是利用旧日同事的关系,替马尔克斯集团调查一些商业情报。
刘璐小组在美国,身份对美国情报机构是公开的,做事必须合理合法。
中央情报局很快就会组建。
想必这位托马斯先生,也会转入中央情报局。
对萧诚来说,刘璐这个小组原本就是摆在明面上给美国人看的,中央情报局愿意派人来做卧底,欢迎之至。
为了取得刘璐等人的信任,调查点商业情报,萧诚相信托马斯先生必然会尽心尽力,甚至从中央情报局获取帮助。
没有比卧底更好用的牛马了。
既然来了,就要人尽其用嘛。
。。。
东京,吉原。
“小田先生,美国人组建了一个情报机关,加农机关。”
内田俊宏向萧诚汇报道,
“正在从已经取缔的特高课,还有包括梅机关在内的旧帝国特务机关退役人员中招募人手。
内田组招募的退役特工之中,也有一些人收到了邀约。”
“内田君的意思是?”
萧诚看向内田俊宏,这家伙可是一直记得自己给他画的大饼呢。
美国人会利用旧日本帝国情报人员组建本土情报机关,并没有出乎萧诚的预料。
这里是日本,美军毕竟是外来者,很多事做起来并不方便。
旧日本帝国的情报机构已经全部被取缔,保留下来的警察系统,对于美军也时常阳奉阴违。
组建一个直接由美军控制,但由日本情报人员组成的特务机关,在日本做事会更方便。
已经退役的旧日本帝国特工,正是最适合的招募对象。
不过,萧诚倒是没有听说这事,小林广实似乎也没有收到什么消息。
在退役档案上,小田哲也和小林广实可都是情报机关的中佐,绝对算得上高级资深特工了。
是了,在美国人眼里,小田哲也已经不是当年的日本情报组织头目了,而是一位身兼大阪财团和怀特工业集团股东的富豪。
小林广实同样也是怀特工业集团的股东。
驻日美军订购的第一批20台超级计算机交货之后,在之后的几个月里,美军又先后订购了近50台,其中一部分并没有留在日本,而是运往了美国本土。
按照两人持有的股份,年度分红都将超过百万美元。
小林广实和小田哲也,根本就不会出现在加农机关的招募名单上。
在美国人的眼里,他们这样的富人,已经不愿意再重操旧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