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章 快速重建自信
第500章 快速重建自信
大家在一起快快乐乐的上了半学期的课。
每天吃在一块、住在一块、学在一块、闹在一块儿
猛不丁要分开,几个女生软软的红著眼眶,拉著小手,神情里都是捨不得。
“我会想你的……呜呜。”
“等下学期回来,我给你带我们家特產糯米糕!”
“还有咱家那豆腐乳,香著呢!”
“別忘了替我给叔叔阿姨拜年……”
其他班级的学生瞧见经济系(1)班的同学,心里真是別提有多羡慕了。
隨著学校里的学生越来越少,
这天,就在陶润泽几个人穿上大袄,正准备送罗健民踏上去云彩市的列车时。
陈露阳走过来:“班长,下午我跟你请个假”
“我答应了外联部的兄弟,要陪他去趟华侨商店,怕是送不了老罗。”
陶润泽一边穿衣服一边道:“那你快去吧,老罗有我们送呢。”
“好嘞!”
虽然跟陶润泽请了假,
但是陈露阳还是转身又跑去罗健民的寢室,说了“一路顺风”告了別,这才奔到校门。
校门口风嗖嗖的,
沈飞和小中文两个在风口缩著脖子直跺脚,
鼻子冻得通红,嘴里直叨咕:
“哎哟我的祖宗,你可算来了!”
“再不来,我和小中文都得冻抽过去了!”
陈露阳连连道歉:“我有同学要回家,刚刚告別耽误了点时间,咱们这就赶紧走吧!”
“走著!”
沈飞也不墨跡,从兜里掏出早就准备好的公交车票钱,
101看书全手打无错站
一把缴了仨人的,
抢先一步上车,替大家占了个宽敞地儿。
此时临近过年,华侨商店里面人山人海。
每个柜檯前面都好几十號人排队。
大包小裹、挥汗如雨、你一句我一句吵成一锅粥。
知道的,这是华侨商店,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老家的菜市场,大家排队在这抢大蒜呢。
在这中间,尤其有一个柜檯前围得人最多,连人带气氛都冒著热气腾腾的火光。
陈露阳、沈飞和小中文都是好热闹的,
瞧见哪儿人多,三人便一边往那边挤,一边抻著脖子张望。
“啥情况出啥事儿啦”
等几人好不容易钻进內圈,
定睛一看,顿时小中文惊得下巴差点掉地上:
“大彩电!”
“臥槽这是真彩电啊!!!”
只见玻璃柜檯中央,
一台足有25寸的松下大彩电,正播放著舞蹈节目。
画面中,姑娘们身著红黄绿的民族服饰在台上翩翩起舞,
飘逸的裙摆仿佛要跳出荧幕,
每一个动作都被光彩斑斕的电光勾勒得活灵活现!
那一幕幕,
简直比露天电影、黑白电视好看一百倍!
“这画面跟真的一样……”
小中文一双眼睛完全被电视里的画面吸引住了,脸上写满了震撼。
“你看这红的多红,绿的多绿,这人影都有立体感了!”
沈飞咂舌不已,“这跟电影院差不多了啊!”
“这得多少钱啊”
沈飞下意识的看向標籤。
结果不看还好。
这一看完价格,
三人跟约好了似的,陈露阳、沈飞和小中文三个人六双眼睛全都瞪的圆溜溜。
3000元!
好傢伙……
3000元……
仨人身子都晃了一下。
“这就算把我卖了,也卖不出3000元啊!”沈飞嘴唇哆嗦著。
“是啊……”陈露阳也僵硬的点头。
“这钱,够买我修理厂半屋子的设备了。”
这也太贵了。
一时间,陈露阳原本“豪气冲天”的自信都被打压了下来。
原本他以为,自己也算是个豪爽豪横的主了。
但此时看著这3000元的价格,
也第一时间萌生出了“我买不起”的念头。
擦!
这种念头很危险啊!
也就是几秒钟,
陈露阳马上强行掐住这种自卑的念头,开始疯狂给自己打气!
我现在买不起,以后一定买得起!
我现在赚不到3000块,以后我还赚不到么!!!
不等大学毕业,我就能拿出这3000块钱来!!!
绝对的!
对!
陈露阳眼神中迸发出一丝精芒。
先给自己立个小目標
大学毕业前,高低给家里买台电视机!
给自己树立了信心和目標之后,
陈露阳整个人的气场顿时恢復。
他轻轻呼出一口气,脸上再次露出了瀟洒鬆弛的神情。
“旁边那台金星也不错啊。”
三人视线顺著看过去,是一台20英寸的金星彩电,价格2200元。
沈飞咂嘴:“也挺贵啊!”
几个年轻人嘴上说著,
身子却一点点朝旁边的黑白电视机区移过去了。
果然,跟彩电比起来,黑白电视机就便宜多了。
18寸的“海”牌,600块;
17寸的“熊猫”,500;
14寸的片儿城黑白电视,最便宜,400出头。
“哎,这个便宜,这个400块的看著挺结实!”
小中文满脸欢喜地指著那台片儿城品牌的电视喊道。
沈飞也一脸专家状的点头:“这个400多的买一个还行。那好几千的电视机根本都用不上……”
小中文也装模作样:“就是,这买一个放屋里就挺带劲的。”
旁边的陈露阳听得翻了一个大白眼。
这逼让你俩装的。
好像400多的电视机你就能买得起一样。
结果,果然没让人失望。
当沈飞从口袋里颤颤巍巍掏出38元钱,咬牙买了一瓶德国香水的时候。
那满脸都写著心痛!
400元的电视机,他们嘴上说买就买。
不到40一瓶的香水,他们拿的比刀割了还痛!
但是好在
痛並快乐嘛!
沈飞小心翼翼的將香水塞进书包,再把书包背到胸前,像是守护大宝贝一样的守护自己包里的香水。
眼见买完了东西,
沈飞纳闷道:“小陈你不给家里买点东西啊”
“不买了。”陈露阳轻轻摇头,“我没钱了。”
“你没钱了!”沈飞和小中文都惊讶出声。
“对啊,我没钱了。”陈露阳双手一摊。
“你钱都哪去了”沈飞一急,“不会是丟了吧!”
“丟哪了跟我说,我帮你问派出所,我还认识人!”
小中文也赶紧道:“是啊陈哥,这眼瞅放假了,你路上咋能没钱你票买了没啊没买咱们给你凑凑!”
眼见两位热心肠的兄弟越说越著急,陈露阳赶紧伸手止住:
“我钱没丟,就是给大傢伙发工资了。”
结果他这话不说还好。
一说完,沈飞和小中文就更疑惑了。
大傢伙的工资都是单位发的,什么时候轮到个人发了
不过,两个人到底懂分寸,也都很识趣的没有问。
毕竟涉及到人家修理厂的事儿,不该打听的就別轻易多打听。
但陈露阳也確实没骗人。
他的钱,確实是都发工资发出去了。
虽然张楠、林启明、马进、郭安礼还有哲学系的两个师兄师姐,都是各自院系安排来协助的,身份上是“帮忙”。
但是项目是修理厂的项目,也是陈露阳的项目。
大家辛苦忙活这么久,怎么也不能兄弟们白干。
但无奈,他们本身不属於省机械厂的工人,没有办法给他们发放福利和工资。
而项目的第二批资金也没有批下来。
所以陈露阳只能自掏腰包,认可自己吃点亏,也把工资给他们发下去。
虽然数额不多,但好歹是份心意。
此时的修理厂里
张楠正坐在接待室,一边守著电话,一边摊开图纸琢磨零件结构。
整个修理厂静悄悄的。
快过年了,修车的人本来就少。
再加上大傢伙都想抓紧时间去置办买点年货带回家。
乾脆,张楠就自告奋勇的留下来看家,让大家都出去买东西。
反正这段时间他一直跟著修理厂跑项目,早就是“半个自家人”了,陆局他们也放心。
正看家呢,外头忽然传来一阵脚步声,还有几句交谈。
“是这儿吧”
“绝对是!这门脸跟照片上的一模一样。”
“……这都养成的什么毛病不是往门上贴照片就是往门框上贴牌匾。”
“走这一道,就属这家门口贴的最,我看啊,他们就差往窗框子上贴牌匾了。”
“话也不能这么说,牌匾多证明成绩多。”
“別人家贴的都是红底黑字的春联,这修理厂贴的是金底红字的牌匾,看著就比別人高出一等。”
“哼……什么高出一等,我看是自己给自己封官,有一点成绩都恨不得让別人知道。”
嗯
张楠停下了笔,竖著耳朵去听著门外的交谈声。
奇怪了。
明明这人说话里全是挑剔,可是语气中却半点挖苦都没有。
倒有点像正话反说。
嘴里说著嫌弃,可是心里却满意的不得了。
就在张楠准备起身,看看外面是谁的时候,
修理厂铁大门的厚帘子被掀开,三个中年人走了进来。
“人呢这里咋没有人”
刚一进屋,一个声音就响了起来。
“有人有人!!”
张楠赶紧扯脖子喊了一嗓子,起身就跑出接待室。
只见门口走进来三位中年人,穿著厚实的大袄,顶著寒风,一脸风尘僕僕。
为首的那位50多岁的年纪,目光炯炯有神,身材魁梧高大。
站在他左边的人,不知是晒的还是天生皮实,脸確黑。
右边那位看起来最和气,眉目舒展,笑容可亲。
瞧见这三个人,张楠马上提起了十二分的精神!
这些日子他天天在修理厂画图纸,研究零件,各色各业的人也都见了不少。
有些身份不一样的顾客,一眼就能看出来。
张楠客气问道:“几位同志,是来修车的吗”
看见张楠,三个中年人神色都有些微妙地变了下。
其中一人还下意识朝屋里瞅了眼,像是在找什么人似的。
最右边那个男人反应过来,笑著打圆场:“对,我们听说这里有一家修理厂,过来瞅瞅。”
张楠听了,赶紧让出路来,笑著招呼:“现在师傅们都还没回来,要不几位同志先进来坐坐,我给你们倒点热茶暖暖手。”
几位中年人对视了一眼,倒也没拒绝,带著几分好奇和打量跨进了屋子。
张楠热情的將三个人请进接待室,转身麻利地从茶几上取出三个茶杯,一人倒了一杯热水。
“您几位请坐,天冷,先暖暖手。”
张楠顺手又抓了一把瓜子递上,“我们这条件差了点儿,见谅啊。”
三个人进屋之后,没有著急坐下,反而四下打量了几眼,像是在评估这厂子。
那位为首的大个子拍了拍靠墙的茶几,状似无意地开口问了句:
“师傅们白天不上班,都干嘛去了”
“他们都出去买年货了。”张楠笑著解释道:
“这不快过年了嘛,厂里的师傅都是东北的,都想著带点东西回家过节。”
“那你怎么没去”
“我不是厂里工人。”张楠笑著解释:“我是北大的学生,这段时间留这边帮忙,顺便看个门。”
北大的
三个中年人明显一愣,那种下意识的惊讶写在脸上。
“你北大的怎么跑这来看门了!”
张楠笑了笑,没有被语气带偏:“我们系里和修理厂有项目合作,我主要负责画零件图纸。这边图纸多、进度紧,我平时就住在厂里,算半个自己人。”
说起“半个厂里人”的时候,张楠的脸上还带著一丝骄傲。
“对了,我姓张,叫张楠。三位同志怎么称呼”
“我姓牛,这位姓董,这位姓王。”站在右边的牛同志简单介绍。
“哦哦,三位好!”张楠听完,还没来得及反应这“牛董王”三人到底什么背景,
只听那位牛同志悠然开口道:
“既然你是北大的学生,又是图纸负责人,那这厂子你肯定熟,不如带我们转转,看看你们的设备和生產情况”
“没问题!”张楠当即答应下来。
这半年来,修理厂的名声是越传越广。
不光计程车来得勤,一些单位也图方便,把公车、货车一股脑开过来修。
眼看临近年关,还有不少单位乾脆上门打听合作。
毕竟,不是每个单位都有能力,能够自建修理部。
有些小单位好不容易批下车指標,把车买回去,却没几个人会修。
司机出身的师傅,再有两把刷子,也只是“捣鼓捣鼓”小毛病。
要是碰见伤筋动骨,需要换零件的地方,他们就麻爪了。
比起求人找原厂修理,倒不如直接在本地找个修理厂方便。
张楠在厂里住得勤,一来二去,也见惯了这些“上门摸底”的来客。
平时没少听陆局他们接待各路来人,介绍流程、说明设备、讲项目情况,
一遍一遍的听下来,简直熟的都快背了。
此刻见几位同志是来“考察”的,
张楠立马精神一振,一边在前头领路,一边跟几人閒聊:
“您几位是听谁介绍来的呀”
三人含糊道:“听人说过几次,顺路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