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八零机械厂腰子少放盐

第496章 村口卖烀苞米的真诚

第496章 村口卖烀苞米的真诚

当陈露阳告诉张楠图纸要修改的时候张楠瞳孔一缩,很是自责的来了一句:

“是我的错,这批件是白弄了。”

他作为图纸的第一绘製人,每一笔每一个数值都是他日日夜夜思索的结果。

原本张楠还想著能够一次成功,直接生產。

哪知道真到了组装实验的时候,还是出现这么多的问题。

“不白干!”

陈露阳很是瀟洒道:“这批就当成是交学费了。”

“咱们不可能一次就搞出黄金版结构,第一轮乾的,就是错中找改,改里见真章。”

张楠抿著唇点了点头,仍是难掩懊恼。

“我以为自己想得够细了可真到了车上,还是有看不到的地方。”

“这事儿就是这么回事儿。”陈露阳语气轻鬆地拍拍他的肩,

“咱做的是实物件,不是论文模型。”

“只要还没经歷过热、力、油、装配干涉,那它就不算完整的结构。”

“我已经和宋主任那边说好了。”

“下次李河他们带著零件,你拿著图纸,跟马师兄和郭师兄带著工艺卡片,一块儿过去。”

“那边只负责装配,不负责记录。”

陈露阳补充道,“图纸不用全改,关键的几处地方做个两版对比。”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

“一版按师傅建议改,一版按你自己预留改,咱们现场装的时候两版都试试。”

“看数据,哪个效果好就用哪个。”

张楠一愣,迟疑道:“咱们不用都听工人师傅的吗”

陈露阳摇头:“师傅有师傅的经验,你有你的理解。你可是总设计师~”

从小到大,陈露阳就没见过比他爹陈大志更厉害的工人师傅。

可就算牛逼如陈大志,从来也都是按照宋廖莎他爸的图纸去生產。

从来没有自己画图,自己生產的情况,

跟张楠接触时间长了,陈露阳发现他还是个挺容易內疚自责的人。

虽然有才华,但不知道是不是平时被张殿才给骂得多了,

总是感觉缺了点自信。

陈露阳开口给他打气道:“工人能指出问题,但给出解法的,是你。”

这句话像一锤子落在心口。

张楠的眼神逐渐坚毅、自信起来。

“好!我去试试!”

第二天,张楠、李河、马进和郭安礼来到了香喷喷河,走进了厂房的大门。

只不过四个人虽然来是一起来的,可走的时候可就有先有后了。

李河把六家技校的试製件送到之后,就开车回修理厂了。

马进和郭安礼將工人师傅们的意见记录下来,完善工艺卡的数据之后,也回学校去写报告了。

最后,只剩下张楠一个人留在工厂,跟著师傅修改图纸。

对於张楠的到来,宋主任並不是很高兴。

年底本来就忙,

別人送来的打造任务都是成型的,他们接了就放开膀子生產就行。

结果这倒好—

不仅要接这个零碎活,还要跟著个学生改图纸。

这也就是何大华打过招呼,要不然换別人,早就被宋主任出去了。

虽然对陈露阳,宋主任不好太发作。

但是对於张楠可就没啥好態度了。

老魏、老方两个老师傅的火炮脾气,平时连宋主任都骂。

这次一边干活,害得一边配合个小青年弄图纸。

別管你是北大还是厦大的,

在他们眼里都是小比崽子。

说话的语气和態度那就更不用提了。

对於这些,张楠全都一声不的忍下来了。

不仅忍下来了,而且在最后一批组装件完成,新图纸修改完毕之后。

张楠还自己掏钱,买了几包大前门。

给宋主任、老魏、老方和厂里的每个老师傅都送了几根,然后才一脸感谢的背著书包拿著图纸离开。

这一次,他听取了陈露阳的意见。

不仅保留了师傅们的意见,同时在图纸中坚持了自己的看法。

经过几天的不断修正优化,张楠参考了第一批装配中的典型故障,进行了“关键参数双稿调整”最终完成了图纸的修改定稿。

与此同时,马进和郭安礼也没閒著。

两人梳理了第一轮试製过程中技校提交的全部工艺卡片,將其中成功率高、操作规范、误差最小的工艺做法筛选提炼,整理出一份《標准操作指导手册》。

有了精修后的图纸和工艺卡作为双重支撑,六家技校第二批试製件的成功率明显提升。

再次装配送到宋主任那边验证时,也顺利通过了基本测试,

虽然还没完成“满批量装配”,还没有实车实装,各批件一致性未验证,还不能直接称为“完全成功”。

但从现阶段取得的工艺数据、图纸版本和装配验证成果来看,完全足够申报第一阶段项目成果了。

“这一个月过的真快啊!”

深夜陈露阳坐在走廊里,看著稿纸上写完的最后一笔材料,下意识的揉了揉酸痛的脖子。

亏了之前听从张殿才的意见,

在“通用化项目”刚刚通过学校审核之后,陈露阳就开始著手进行第一阶段成果收集和整理。

所以,在收到市经委、市科委与学校下发的递交第一阶段成果报告之后,

陈露阳几乎用不到一个礼拜,就完成了《第一阶段成果总结与扩展建议》的撰写。

作为项目总负责人和带头人,

这份主报告里,不仅包含了试產成果匯总、项目制度结构与协作逻辑、后续展望以外,

著重对“经费建议”这一项做了详细、重点、全面的敘述!

写报告是为了啥啊

上面收报告,是为了跟上上面说明自己的工作成绩,

自己写报告,是为了让上面知道自己乾的不错。

但是想要乾的更不错,就需要资金支持!

说白了。

递报告的目的就是要钱之前连英华说过,这种项目的经费虽然起初是一次性给的,

但是如果后续干得好,是可以追加经费的。

所以对於这个报告总结,陈露阳是相当重视。

第二天,

陈露阳就像是收作业的小组长一样,分別前往哲学系、经济系和力学系去收成果材料。

经济系递交的,是资源配置模型、成本估算和评分体系报告。

哲学系递交的,是制度构型、实践逻辑分析和理论引用。

力学系交的最多也最厚。

光是图纸起来就有四五厘米厚,

工艺卡那就更不用说了。

整整两个大麻袋。

除了图纸和工艺卡以外,还有试製报告和模型结构说明。

最后,陈露阳愣是找了根绳,把力学系材料跟其他两个系的整整齐齐地捆在一起,

拖著两个大麻袋,拎著一捆材料来到了学校科研处。

原本他以为自己用绳捆著材料,穿梭校园直奔科研处,已经够引人注目了。

没想到等到了科技处,却发现走廊里竟然站满了等候的学生。

“你也是送材料的”

门口站著一个穿灰袄的男生,手里抱著一咨资料,眼神里还带著点“同行”的同理心。

“对。”陈露阳点点头,把背后那捆一大坨材料轻轻一放,

“你也来报项目”

“我们地质系的,”那人笑著介绍,“我们做的是片儿城西郊的地层剖面。”

话音刚落,又有一个男生从楼梯上走下来,抱著一打孔纸页和一盒纸带。

“让让让让让,我要抱不住了,別再砸著你们!!”

眾人瞧见,赶紧过去帮忙。

“好傢伙———你这啥啊挺老沉啊!

陈露阳帮著那男生把东西放在旁边的窗台上,瞧著纸盒边角贴著的“程序辅助排版初试系统”七个大字,忍不住开口问道。

“这是计算中心的机读卡。”

男生一边说,一边直起身,忍不住揉了揉自己的腰。

紧跟著,又走来了两个女生,

一人手里拿著一份印刷纸,另一人抱著几个手抄本。

“同学,你们这送的又是啥啊”

陈露阳跟个欠登一样,凑上去就好奇问道。

“我们是中文系的,试点项目是搜集少数民族诗歌资料,准备搞口述歷史整理。”

“—————.!”陈露阳敬佩了。

“这工作可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得懂语言、还得能跟人嶗,对文化底子要求高啊!”

女生乐了,道:“也没那么夸张啦,我们几个主要跑西南,老师带著,平时整理口述材料、录音、翻译。麻烦是真麻烦,不过也挺有意思的。”

几个人这么一嶗嗑,科研处里一下子热闹起来。

通过交谈,陈露阳得知原来这些人都是年底前,来科研处匯报项目成果的。

这些项目里,

有的是校级试点项目,有的是和兄弟院校联合立项的合作课题,

还有的是参与国家科研体系试运行的种子项目。

虽然分属的领域不同,有搞地质的、有搞信息的、有搞文学的—

但每个人说起自己的项目时,眼里都带著光。

尤其是中文系的项目!!

听的陈露阳心里直痒痒原本考大学前,他最想报的就是中文、歷史、艺术这些人文学科。

只是因为工作性质还有长辈期许,才选择了经济系。

现在一听到他们搞的这个搜集少数民族诗歌资料,搞口述歷史整理,真是羡慕的眼珠子都要冒绿光了。

偏偏这两个女生还说:“我们有两个同学前阵子刚从延延回来,说有一位朝鲜族老奶奶唱的敘事长诗,能一口气唱四十多分钟。”

“真的假的”陈露阳眼睛一亮。

“真的,”另一位女生点点头,

“录音带都还没剪辑完呢,明年准备整理成稿,再和民族研究所联合发。”

嘴....—!!!

陈露阳心动了。

这俩人说的,全是他想乾的。

可是就在他眼珠子冒绿光的时候,

这些学生也在羡慕的看著陈露阳。

真厉害啊

才来不到半学期,他就能联合起三个系的力量,一举申报了市科委、市经委和学校的项目。

而且跟他们的项目不一样,

陈露阳的项目是直接作用生產的!

听说除了本学校以外,外面还有六个技校专门给陈露阳生產零部件。

就在大家互相羡慕的时候,科研处的杜科长夹著本走上了楼梯。

远远瞧见走廊里犹如春运火车似的,扛著大包小裹来递交材料的学生,

哪怕是见多识广的杜科长也微微瞪大了眼睛。

尤其是在看见陈露阳扛著两个麻袋的时候,杜科长忍不地问了句:

“这麻袋里都是啊”

“嗯哪~都是!”

陈露阳憨厚一笑。

明明长艺俊俏的脸蛋,在扛著麻袋点头说“嗯吶”的瞬间,

竟然多了一分村口卖呼苞米般的真诚。

“进来吧。”杜科长招招手,三眾人一个又一个的领进屋。

“小陈同学,你东西多,你先进。”

两个中文系的丑生主动开口。

“是啊小陈同学,我先帮你把东西扛进去吧。”席质系的男生也热情开口。

“不不!你们先进。”陈露阳赶紧开口。

说完,

陈露阳还有些羞报导:“我东西多—我要是进去了,你们一时半会儿可就进不去了。

眾人听完,低头看了看他的两个大麻袋,

隨后,几个人不好意思道:“那小陈同学,我们就先进去了。”

“你们先~你们先!”

陈露阳赶紧伸出手,做出了一个“你们请”的姿势。

瞧见大家一个接一个的进屋,外面只剩下他和计算中心的两个哥们儿。

楼道里总算清净点儿了。

那哥们儿靠著窗台坐下,揉著腰道:“我这老腰啊,差点折在纸带上。”

陈露阳乐了:“我瞧你刚才扛的那几盒,得有三十斤吧不是说诸读卡都是轻巧的吗”

另一人苦著脸道:“轻啥啊!你要是一盒一盒装那是轻,可你抱六盒一块儿走八百米试试,谁不趴下”

“你们这是给哪个课题做项目啊”陈露阳问。

那哥们儿推了推眼镜:“计算中心的项目,跟数学系一块申的。我们做的是『程序辅助排版初试系统』。”

“就是搞打字排版的”陈露阳挑眉。

“也不光是排版。”眼镜男摆摆手。

“主要是搞汉字系统內码重构。“

“简单说吧,我们现在这个项目,是想把字模、打孔纸带和诸读卡串起来,做一个『初步格式识別程序”,三內容从手抄稿变成打字稿。”

“咱们北大现在不是跟外文印刷厂、几个出版社合作吗”

“过去编稿子全靠人工一笔一划录,现在排一个教材得一两个月。”

“要是並计算诸辅助排版的话,哪怕只並把初稿搞出来,再人工修个错字,就並省一半的时间。”

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