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明1128西洋湖边

第731章 相向逆行

建炎三年四月,江陵府,沿街的茶肆酒馆里,流亡士绅还在低声抱怨着南宋的冷遇,而在另一角,人们悄悄地谈论着另一件事——「江东的新政」。城东的酒肆里,关于「明国」的传闻,已经传遍了每一张桌子。

「听说最近江东那边跑过来的士大夫,哭着喊着要赵官家给他们官做,结果官家根本不搭理。」一个皮肤黝黑的老农捋着胡须,咧嘴笑道,「这帮人,平日里剥削我们不眨眼,如今可算尝到苦头了!」

「可不是?听说他们的田契、房契全留在江南,明国直接按《田税法》把田分了,连租都不用交。」另一个穿着破旧棉袄的壮汉砸了砸酒碗,羡慕地说道,「那边穷人种田不用交丁税,还有义务学堂,男娃女娃都能念书!」

「真的假的?」一个年轻的苦力惊讶地问。

「千真万确!我一个表弟在吉州城做小贩,几个月前就跑去明国了,他说只要识字,会写个名儿,就能申请做商户,还能拉人合伙,哪像我们在这,想开个铺子都要孝敬衙门,钱没赚到先被刮一层皮。」

一时间,酒肆里的人都议论纷纷。

「你们听说了吗?江东的明国废除了人头税,如今只按田亩收税,贫家百姓若是没有田地,根本不用交税!」

「那边的孩子都能上学,女娃也能入学堂!听说如今明州中学七年级的优等生,十个里头有七个是女娃!」

「前些日子,有个徽州来的商人讲,说他们那儿的商户如今竟能与勋贵同席,连金陵元老院里都有人是商人出身!」

「真的假的?不是说伪明严刑峻法,商人税重得很?」

「商税是重,可人家能借着投资抵税,听说上海滩的行市一日千里,那边的商人比我们这儿的官员都风光!」

这些消息,在商旅之间流传,又从茶楼酒肆里传入乡间,成为农户们日夜谈论的话题。

这些天,江陵街头多了许多衣衫褴褛的士绅流亡者,他们曾经是江南的地主老爷,如今却成了南宋境内无家可归的「弃民」。但与此同时,另一群人也在悄悄行动——越来越多的荆湖百姓开始打听去明国的路。

荆湖的百姓多苦,尤其是农户,世世代代被地主盘剥,稍有不慎便负债累累,田地落入豪门之手。而对于贫寒人家而言,女儿一直是「赔钱货」,既不能入学堂,又难以找个好人家嫁出,反倒成了拖累。

但现在,他们听说,在明国,女子能读书,甚至能考秀才,能做官!

有人开始动了心思。

四月十六,鄂州城外,驿道上行人熙熙攘攘,其中却有一支队伍与众不同。

「黄大哥,你当真要带全家去江南?」同行的人低声问道。

黄明德点了点头,看着身边的妻子和两个女儿,坚定地说:「是啊,我家里就这两个闺女,若留在这儿,将来她们能嫁个什么人?可是去明国不同,听说那边女子能上学,她们还能有个出路。」

旁边另一个农人苦笑道:「可你是个佃农,在明国一样没田地,去了能活下去?」

「可我听说明国的商人地位很高啊!」黄明德眼里透着希冀,「那边的码头上天天有货船往来,茶叶、瓷器、丝绸生意兴隆,我到时总能找个活计,若是运气好,说不定还能攒些银钱,将来给女儿买个铺子呢。」

他们不是唯一的「逆行者」。

潭州城郊,一支商旅队伍悄然整装待发。

「王掌柜,咱们真要东下?」一个伙计忧虑地问道,「江东不都是伪明的地界了?万一让他们当成奸细……」

「呸!奸细?」王掌柜冷笑一声,「你也不看看咱们在大宋是什么地位,哪有咱们商人的活路?听说明国有《商税法》,做买卖只交税,不用再被衙门摊派、强行捐输,更不用巴结什么狗官。」

他压低声音:「你们知道吗?那边的商人,连朝廷都得客客气气的!这年头,穷人能种地,读书人能念书,咱们做生意的也能挺直腰杆,这才是正理!」

周围的商贩纷纷点头。南宋战事频繁,商路时常断绝,而明国的政策则对商业极为友好。只要跨过赣江,他们就能进入一个对商人友好的国度,甚至可能在那里真正发家立业。

另一边,一个衣衫褴褛的汉子也混在队伍里,听着他们的对话,忍不住咕哝道:「我听说明国的老爷不能随便纳妾,这样的话,说不定到了那边,光棍汉还能讨个媳妇,甚至吃上软饭。」

几人听了,纷纷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

在南宋,富家老爷随意纳妾,小户人家的女儿一旦容貌稍佳,便可能被强抢去做侍妾,贫寒之家的男子更是难娶妻成家。但如果真如传言那般,明国不允许纳妾,女人们都能自立门户,那是不是意味着,寒门子弟娶妻的机会更多了?

「听说前些天就有几个光棍,偷偷攒了盘缠,准备东下投奔明国。」

「你们别笑,我看迟早有一天,咱们这儿的男人都要往东跑!」

有人笑着调侃,却也有人默默思索。

最先行动的是商人。

荆湖的商旅往来频繁,他们最早察

觉到了江南的变化。明国对商人的地位提升,尤其是上海行市的兴起,让荆湖的商人们意识到,或许去明国发展,比在南宋做个受官府盘剥的富户要更有前途。

「胡掌柜,上个月老李去了杭州,如今他在那边开了个铺子,听说生意兴隆,每日赚的比在这儿一年都多!」

「是啊,前些日子江州来的商人也说,那边新开了几座码头,专门给外地商人落脚,给的优惠不少。」

一时间,商队南行,茶商、盐商、布商、药材贩子,纷纷踏上南下之路。

接着,是贫农和佃户。

他们被压迫惯了,早已习惯了忍气吞声,但当他们听说明国的税制改革后,内心的火苗开始被点燃。

「免丁税?真有这样的好事?」

「你看看,逃到大宋的那些老爷,哪个不是来抢咱们的地?如今大老爷们都来了,咱们不走,难道等着被他们压榨?」

渐渐地,小户农民开始偷偷变卖家产,三五成群地踏上了东下的旅途。

最后,连一些旧士绅的家奴、小吏、破产的读书人,也开始悄悄向东逃亡。

这些人大多没有田产,曾经依附于士族,靠他们过活,如今士族倒台,他们的生计也岌岌可危。相比之下,明国的国会选举制度、义务教育、商人晋身之路,都让他们看到了一丝生存的希望。

从荆湖往东,进入明国,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走袁江水道,顺流而下,直入江州;另一条是翻越九岭山,穿过赣闽交界的山路,抵达福建地界。

西行者,是落魄的士族,他们抱着复国梦,却在南宋境内被当作流民;东行者,是寻求新生的百姓,他们赌上一切,只为换一个更公平的天地。

明国的巡防队在边境处设立了检查站,逐一登记东来的难民。

「姓名?」

「黄明德。」

「从何处来?」

「鄂州。」

「来明国作甚?」

黄明德深吸一口气,看着身边的两个女儿,坚定地说道:

「我要让她们读书,将来做秀才。」

士卒微微一愣,旋即微笑道:「好,去江州吧,那里有学堂。」

另一边,一个商人也递上了自己的通行文书。

「去哪里?」

「去杭州,我要在那里开个铺子。」

士卒点头放行。

越来越多的人越过边界,奔向明国的土地。

这条逆行之路,开始时只是寥寥数人,但在几个月后,将变成浩浩荡荡的人潮,彻底改变整个江南与荆湖的格局。

沿着长江、袁江、洞庭湖,无数人开始悄悄东行——

有在南宋赋税沉重下喘不过气的贫农,听闻明国「摊丁入亩」,便偷偷举家迁徙;有被家族轻视的寒门女童,听说明国女子能入学堂,甚至能做官,便央求父母带她南行;有在南宋终身无法翻身的贫寒士子,听闻明国废除了科举,开始推行实学,便萌生一试之念;甚至还有一群光棍汉,听说明国禁止纳妾,平民也能娶妻生子,便生出了远行的念头……

「难怪那些老爷们西上江陵,结果咱们这些老百姓都想往东边跑。」一个赶路的壮汉笑着说道。

他们迎着东风,沿着河流,义无反顾地逆流东行。

贛江西岸,夜晚的河风带着湿润的水汽吹拂着渡口。

一队衣衫褴褛的流亡士绅站在江边,望着东方的明国领地,神情复杂。

「当初,我们是大宋的读书人,如今却无家可归。」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儒低声叹道。

「可是……可是如今连佃户、商人、匠户贱籍都要跑去明国,这天下到底是怎么了?」一个年轻的士绅喃喃自语。

「这天下,已经变了……」老儒缓缓闭上双眼,声音低沉而悲哀。

这时,渡口另一侧,一群逆行东下的百姓正欢声笑语地登船,他们的行囊简单,但眼中却充满了希望。

这一夜,贛江的渡船,承载着两个世界的人——一个是过去的旧士绅,一个是奔向未来的普通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