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9章 移风易俗
一名年轻的读书人捋着短须,低声念道:「自永乐十年正月初一起,明国境内实行一夫一妻制。」
「凡宋朝旧制所立妾室身份者,予以承认;但今后不再新增。」
「若有纳妾,构成重婚罪,依法治罪。」
「年满十八之男子,十六之女子,若均有秀才功名,可自由婚配,不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未达法定年龄者,不得成婚,违者治罪。」
「夫妻若和离,财产须公平分割,男方须承担子女抚养之责。」
「家暴者,财产分割时将处于不利地位。」
「全国范围内建立义务教育体系:四年制小学,三年制中学,共计七年。毕业后授予秀才功名,具备市议员选举资格。品学兼优者,可升入大学深造。」
「儿童权益受国家保护:若家暴行为屡教不改,官府将剥夺其监护权,交由宗族或指定监护人抚养。」
「女童的教育权同等保障,不得因性别歧视入学。严禁缠足,违者剥夺监护权,施暴者入狱。」
读罢,他脸色微变,身后众人更是炸开了锅。
「这、这不就是要亡我纲常伦理吗?」
「让女子自由婚配,不听父母之命?还不许纳妾?这算什么规矩!」
「和离竟然还能分财产?这世道要变了!」
一位胡须斑白的老儒拄着拐杖,颤声道:「老夫活了六十余载,从未听闻如此荒唐之法!」他转身对身旁几个年轻士子说道,「你们这些读书人,难道就甘愿看着这等法令乱我纲常,败坏家风吗?」
池州望江书院,书房内香炉烟气袅袅,几名当地士绅聚在一起,神色愤怒。
「这简直是妖女乱政!」一名头戴方巾的老儒愤怒地拍桌。
「不许纳妾,乃是断我儒家血脉!若不设法反抗,大明之下,怕是以后人人要与胡人一般,妻妾平等,母仪天下之风何在?」另一名长者愤然道。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古便是天经地义,若让子女自行主张,这天下岂不是要乱了?」
「这等妖法,分明是要毁我家风!」
「女子不守闺门便已大逆不道,如今竟让她们读书识字?还要进学考秀才?这成何体统!」
「更有甚者,若家中教女不严,竟然要剥夺监护权,送去别家抚养?这简直是要废我父权,乱我家国!」
书院掌院长叹一声:「士人之道,已然无存……」
人群中,有人小声道:「可是……明州、东海道的商贾们却都称此法甚善。如今那些商贾之家,女子亦能参与家族生意,且婚姻稳定,家道昌盛……」
「住口!」有人厉声打断,「我等乃士人之家,岂能与那些铜臭之徒相提并论?」
「不错!如今的国会不过是个商贾作祟之地,既然明州和江南那边愿意学胡人之法,就让他们自己去做!池州不同,我们该上书元老院,请求保留池州士人家的旧制!」
有年轻士子站起身,拳头握得紧紧的:「先生,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立刻上书元老院,请求池州保留旧制!」
「对!若国会不允,那就只有上京请愿,或者——」
他没说完,但周围人都明白他的意思。众人纷纷点头。
然而,士绅们的愤怒并不能改变大局。
池州府衙内,新任学政官王仲仪正在与一群胥吏商议学校设立事宜。
「各县小学务必在今年春季开学,所有六至九岁儿童必须入学,不得拖延!」
「如有拒不送子女入学者,以妨碍教育行政论处。」
「特别注意,抽查各地是否仍有人私下为女童缠足,若有发现,一律严惩不贷!」
胥吏们面面相觑,他们听说教务大臣和刑务大臣已下令,对任何阻挠新政者绝不手软,心中都明白——这回,池州士绅再怎么反对,也翻不起风浪了。
新法实施后,最先被波及的是各大家族。
池州名门梁家、陈家、汪家等都接到了县学政官的通牒,要求他们将家中子女送入小学。
有士绅公开抗拒,拒绝送女儿上学。
「我梁家世代书香,何曾有女子读书的道理!」
然而,第二日,府衙便派人强行接走了梁小姐,并将梁员外治罪:「妨碍儿童接受教育,处徒刑三月。蓄意缠足,剥夺监护权。」
刑部衙门的差役当街押解犯人,一时之间,池州城内竟无人敢再违抗新法!
池州士绅的联名上书,很快便得到了来自金陵的回信——却是一纸冷冰冰的公文,署名者正是晏广孝。
「池州各士绅请愿案,国会审议后裁定如下——大明国立法,一律适用于全国,任何地方不得例外。若不满新法,可依《南海道特区条例》,举家南渡。另,若有煽动滋事、聚众闹事者,视为妨
害国法,刑务司自当依法处置。」这一纸公文,瞬间让池州士绅们哑口无言。
面对国会的强硬态度,池州士绅陷入了分裂——一部分人选择认命,毕竟科举功名仍在,家族传承未断,即便不能纳妾,仍可在体制内维持影响力。
另一部分人,则开始密谋离开大明。
「陆老爷、朱老爷如今已去了南洋,既然这里再无我等的立足之地,不如效仿陆宋,另寻天地!」
于是,不久之后,池州的几大家族秘密联络明州海商,准备集资南渡……
然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婚姻法》的颁布,带来的影响却是喜忧参半。
那些过去被迫为妾的女子,如今终于获得了名分,她们的子女也不必再忍受庶出的歧视。
那些寒门学子,不必再因门第低微而被迫接受包办婚姻,他们有了真正的择偶权。
池州的街头巷尾,悄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这新法,真是苦了士绅,却甜了百姓。」
三月初三,池州的各所小学的一年级终于如期开学。
许多贫苦人家的孩子,生平第一次有机会坐进课堂,握起毛笔。
曾被当作家族交易筹码的女孩们,终于能够堂堂正正地坐在书桌前学习,而不是被关在深闺中等待婚配。
而那些曾极力反对新政的士绅们有的选择了沉默,逐渐接受现实;有的带着家族远走南洋,去投奔那仍维持旧制的陆宋与朱士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