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明1128西洋湖边

第706章 第七〇四章:金陵市选

金陵的秋日,微风拂过秦淮河畔,带来凉意,也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开阳门外的广场上,人头攒动,街市上挂满了明国新政的告示,最显眼的一条便是:「金陵首届市议会选举——请所有士子踊跃参与。」这样的告示,几天前已经贴满了城内各大坊巷,然而,许多人仍旧摸不着头脑——市议会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大法官包完站在临时搭起的高台上,朗声道:「各地众议院代表已经齐集金陵,唯独城内八席仍未选出。如今城内依据秦淮河与御街划分为三区,每区推举两名代表,加上特设的两席,凡识字士子,年满二十,皆可参选投票,速速前来登记!」

「这市议员到底是做什么的?」人群中有人忍不住问道。

「其实……其实我也是听浙东来的……好像是让乡里选些开明之士,帮助官府管管琐碎之事……」一个年轻书生红着脸,结结巴巴地回答,引得众人一阵哄笑。

「议会能自己定法度?」一名身穿丝绸长袍的商人皱眉道,「这还了得?那还有王法吗?」

「哪有百姓自己立法的道理?」一名儒生摇头晃脑道,「若要选拔贤能,朝廷该立刻开科举,广招天下英才入仕!」

「新皇帝都还没即位,怎么开科举?」另一人反驳道。

这时,一名白须老者缓缓开口:「依我看,这市议会倒像是乡下的宗祠——乡里有事,请父老公断。只是,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还是得有个正经皇帝才行。」

话音落下,周围的人纷纷点头。虽然「议会」这个词新奇陌生,但经过这番比喻,众人渐渐释然。对他们而言,与其说这是什么颠覆传统的制度,不如说它更像是一个扩大版的「宗祠家法」或「乡约」,只不过这次覆盖的范围是整座金陵城。

随着争论渐歇,百姓各自散去,回归生计。

然而,在这表面的平静之下,明国的新秩序已然在金陵的街头巷尾悄然生根。

在各地入京国会代表们的推动下,整个城内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选举。秦淮河北岸的上元区,秦淮河南岸的江宁区,还有御街以东钟山长陵以西的建康区,加上两个额外名额,共计八个市议员席位,将由金陵城内的士人们以「画正字」的方式推举产生。

这一天,开阳门外的广场上人头攒动,无论是贫寒书生还是家境殷实的士族子弟,甚至连城中的市井小民也凑上来观望议论。对于这些习惯了朝廷任命、郡守裁决的人来说,选举这种方式还极为陌生,不少人甚至疑惑:「这等大事,怎能让咱们这些草民来决定?」

王纶站在高台之上,目光环顾四周,朗声道:「各位乡亲,今日之事,非同小可!我们大明不立皇帝,国政将由国会共议,这市议员,便是金陵百姓的声音,关系到诸位的生计、法度、未来!谁能进议会,由你们自己来定!」

人群议论声四起。

这时,福州代表林安宅也走上前,微笑补充:「不瞒诸位,我等南来之人,从两浙一路行来,见过许多地方的乡民已经选出了自己的代表,并非只有你们金陵要经历此事。郊外的句容、溧阳、溧水三县的市议员已产生,难道金陵士子们还要落于人后?」

这话激起了在场读书人的自尊心,一些年轻秀才振奋起来,拱手道:「这位先生,敢问市议员当如何推举?」

「简单得很!」汪若海扬起手中的纸笔,「毛遂自荐在此列出候选人名单,每人可在心仪者名下画上一笔,最后计数,正字最多者当选。」

「此事由谁监票?」有人高声问道。

「自然由你们自己来监!」汪若海笑道,「此刻就可找十位公正清白的老先生,站在台前监督计票,以证公允!」

这一安排让士子们稍稍放心,毕竟无论他们如何对新鲜事有疑虑,但至少「监票人可自选」的做法,使得大家不至于觉得这是一场预设好的闹剧。

然而,选人一事仍是难题。

「既然选官老爷,应该选有德行、有才学之人!」

「依我看,还得有胆识,不能是懦夫!」

「若只是读书人,恐怕不知民间疾苦,还要有些能办事的!」

这时,一名身穿青衫的中年士人走上前,抱拳道:「不如让各区自行推举,选出一二十个人,再由大家票选出最后的八位?」

「好!」

「如此便是先由士林推举,再由全城共选,兼顾公允!」

人群中陆续站出各区推举的候选人,有的是望族子弟,有的是地方塾师,甚至还有几位精明的商贾。当名单确定后,投票正式开始,开阳门外广场立起了一排排长桌,监票人坐镇两旁,士人们鱼贯上前,在自己支持者的名下画下正字。

人群越来越多,选举进行得有条不紊,虽然有些人还不太理解这样的做法,但当他们真的画下自己选择时,内心竟升起一种奇特的感觉——这座城的未来,竟有自己的一份决定权?

当日暮时分,金陵城内八个市议员人选终于出炉,全场欢声雷动。

金陵城迎来了它历史上的第一届市议会的当夜,开阳门外

的广场上灯火通明,人潮汹涌。选出八位市议员的消息刚刚传遍全城,金陵的读书人们还来不及细细消化,紧接着,又迎来了一场更加震撼的——金陵市长与国会代表的第二轮推举。

「这……这等要职,竟然不是朝廷任命?」

「金陵市长等同于往日的开封府尹,甚至某些时候权势堪比储君,怎能让我们自己选?」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秀才们面面相觑,议论纷纷,然而震惊过后,便是难以抑制的兴奋。

「莫非这新朝,真要让我们读书人来掌政?」

「即便只是个试验,这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

「若此位当真比肩开封府尹,岂非是我等寒窗苦读多年,终于有了一展抱负之机?」

「以往官职皆由天子任命,如今却要我等自己选出,这新朝当真如此与众不同?」

「非但不同!还比我大宋更加天方夜谭!」

「可是,这样的选法……倒也新奇有趣!」

人群中有人难以置信,有人满脸狂喜,也有人开始细细思量——若这是真的,那么今日,将是金陵历史性的一天!

站在高台上的大法官包完,静静看着这一切,心中暗自点头。这场选举,不仅仅是选出一位市长与国会代表,更是一场公开的启蒙运动。

「诸位!」汪若海举起手,压住喧哗声,高声道:「今日选出的八位市议员,加上句容、溧水、溧阳三县选出的六位市议员,共十四人,将内部再划票一轮,选出一位金陵市长,一位国会代表!」

「这位市长,将负责治理金陵,确保城内运作,职责类似于往日的开封府尹。」

「而国会代表,则拥有金陵市唯一的一张国会席位选票,未来国会议决国策时,这一人将代表你们全体在国会的十四票!」

此话一出,人群中再次响起惊叹声,特别是许多读书人听到「开封府尹」四个字,心中掀起波澜。

「这可是朝廷要职啊!」

「莫说府尹,历史上多少赵家宗室的开封府尹日后直接入主东宫,成为储君?」

「若这市长当真有此份量,那便是金陵最尊贵的大老爷!」

兴奋与竞争意识在士子间蔓延,一时间,台下开始出现自荐与他荐的声音,有人高声呼喊着推举自己信任的候选人,也有人索性直接站上台,轮番发表演说。

「某家建康区的王士衡,家学渊源,熟读律令!金陵新朝既然以法治国,便需有公正之人掌政,若某当选,必使金陵井然有序,法纪严明!」

「吾乃上元区的陆九昭,祖辈皆是江南士族,熟谙财政商贸。金陵曾是天下繁华之地,若无善治,商贾离散,百业衰颓。吾主政,必使金陵成为天下财富之都!」

「我是江宁区的徐元庆,读书人不该只知纸上谈兵,更当走入市井,关心百姓生计。金陵虽大,但有多少贫寒之人?若我当选,必设法安顿流民,使百姓能温饱而不馁!」

演说一场接着一场,每一句话都关乎民生、法治、商贸,每一名候选人都在争取选民认可。

这场景,让在场的读书人们心潮澎湃——今日,他们的选择,将真正改变这座城!

「请各位士子上前划票!」

随着监票官高声宣布,十四位市议员依次走向高台,面前摆放着一块巨大的黑板。他们每人持笔,慎重地在自己支持者的名下画上一笔。

一笔、两笔、三笔……

正字一笔笔累积,彷佛承载着金陵未来的方向。下方的人群屏息凝视,所有目光都集中在那块黑板上。

片刻之后,所有笔划完成,监票官开始统计。这一刻,整座广场万籁具寂,无数双眼睛死死盯着黑板上的数字。

终于,在所有人屏住呼吸的期待中,监票官高声宣布——

「金陵市长,由——陆九昭当选!」

「国会代表,由——徐元庆当选!」

刹那间,广场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与议论声。

「陆九昭当选,这倒是意料之中!」

「确实,他祖上数代都是士族,熟悉治理之道,选他当市长合情合理!」

「徐元庆为何选国会代表?」

「他关心民生,擅于演说,国会代表不仅要有见识,还要能说服他人,这选择也是恰当的!」

「这新朝真是让人想不到,咱们竟能亲眼见证如此盛举!」

有些人仍在兴奋讨论,有些人则已经开始思考——既然这次知府大人可以这样选,那么未来呢?以后的朝廷命官是否也能这般?会不会有一天,连更高的官职,也可以让民间推选?

而在高台之上,陆九昭与徐元庆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前所未有的责任与期许。

此时此刻,金陵的新秩序,正在这黑板上的几笔正字间,悄然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