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7章 新生岳云
宗嗣尹才七岁,正是岳飞记忆里岳云最后一眼的年纪。
靖康元年,金兵正黑旗南下,那个叫焦攀的狗官带路,害得家乡汤阴县被屠。那时他在河东浴血奋战,家中却遭了大难。战事稍缓,他立即派王贵回去探查,却只听到一个令人心碎的消息——
妻子刘氏被金人掳往北方,生死不知;母亲姚氏带着岳云和襁褓中的岳雷逃难去了大名府。
岳飞抬头望向前方,步履不由自主地慢了下来。
当时的大名府,仍是大宋的领土。然而,明教的北海商行却在大名府一带活动频繁,大举招募流民前往舟山军的海外领地。母亲若还活着,极可能已随着难民潮去了方师妹的地盘。
他早已想问,却一直没有合适的时机。
岳飞侧目看了看方梦华,她正听着身旁高娴说话,似乎没有察觉到他的沉默。
他犹豫了一瞬,终于还是开口了。
「方师妹,」岳飞的声音有些低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有件私事……想问问妳。」
方梦华停下脚步,回头望着他,微微一笑:「什么事?」
岳飞沉默片刻,缓缓道:「两年前,我的家乡汤阴县被金狗屠掠……家母姚氏带着两个儿子逃难去了大名府。后来听说,明教北海商行在那时大举招募流民去妳治下的海外领地……」
他的目光深深望着方梦华,像是在看着一个希望,「妳可曾听过他们的消息?」
方梦华微微一怔。
岳飞的母亲和儿子?
她脑中迅速翻检过所有有关北海商行的消息。确实,靖康初年,明教趁着金宋交战,在北地秘密活动,许多流民被组织着向舟山军的海外新据点——台北盆地迁移。如果姚氏母子活下来,确实极有可能在那边。
方梦华垂眸沉思,片刻后道:「岳师兄……我不能马上给你答案。不过,北海商行与我直辖的舟山军有密切联系,我可以派人去查。」
岳飞心中一震,拱手肃然道:「多谢。」
「不必言谢。」方梦华轻轻叹了口气,「如果他们真的在海外,我一定尽力帮你找到他们。」
岳飞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微不可察的希冀。
多年未见,云儿如今是否已经长大?雷儿是否还活着?母亲是否安好?
他不敢奢望太多,但至少……希望还在。
第二日,岳飞带着宗嗣尹离开义乌,启程返回江陵。
而方梦华则继续留在江南,筹备接下来的局势。
当岳飞策马而去时,宗嗣尹站在马上,回头朝宗祠方向深深一拜,眼中带着少年的执拗与坚定。
方梦华望着他的背影,心中暗道——
宗家已经做好了他们的布局,而她,也该继续自己的路了。
方梦华收回目光,静静望向天际。
此番义乌之行,是送宗泽最后一程。
而她接下来的路,才刚刚开始。
此时远在台北市希望小学,岳云站在操场上,背着手,挺直脊背,望向远方的山峦。十岁的少年个头已经快赶上大人,黝黑的皮肤透着一股刚毅,目光沉稳,远超同龄的孩子。
「岳云!」
教习先生罗菊在后方喊了一声,岳云立刻回神,转身小跑过去。
今天是升学评测的日子。
希望小学的课程和大宋不同,不只是四书五经,还学数学、自然、艺术、体育。岳云的文科成绩极好,数学也不赖,尤其是体能——跑步、弓箭、搏击,几乎没有同龄人能赢过他。
他轻轻握拳,心里有些激动。
只要这次考核通过,他就能跳级直接升入「中学」——这是舟山军海外学制的特有安排,相当于大宋的童生考试,只是更加严格。
评测分三项,文科、数学、体育,三科满分者,可豁免四年级,直接进入中学。
「岳云,你等等我!」
身后传来呼唤,一个扎着双马尾的小姑娘气喘吁吁地追上来,脸蛋红扑扑的,「今天不是要去考场报到吗?你怎么走这么快?」
岳云回头一看,笑着停下脚步,「阿琳,早啊!」
这个叫冯琳的小姑娘是他的同桌,父母是从闽北建州逃难来的,在这边种水稻为生。
岳云深吸一口气,步入考场。
而姚氏坐在织布机前,手下丝线飞快穿梭。灯光昏黄,她的神情却专注而宁静。
两年半了。
从大名府一路颠沛流离,最终随北海商行的难民船来到这里——台北。
这是一片她从未想象过的土地,陌生却充满生机。舟山军统治下的海外世界,和她熟悉的大宋完全不同。这里的男人女人都能读书识字,工坊井然有序,计件发薪,工钱丰厚,她靠自己双手织布,能养活自己,也能供两个孩子读书。
她从未想过,自己这辈子还能过上这样安稳的日子。
她放下梭子,揉了揉手腕,轻轻叹了
口气。「奶奶!」
门外响起稚嫩的童声,姚氏抬头,就见三岁的岳雷踉踉跄跄地跑进来,身后跟着一名女兵装束的幼师。
「姚婶儿,岳雷今天表现很好,午睡时间也没闹。」退役女兵李红梅笑着说。
姚氏感激地颔首,从袖中摸出一块麦芽糖递给岳雷,小家伙兴奋地接过,奶声奶气地道:「谢谢奶奶!」
姚氏轻轻摸了摸他的头,眼中闪过一丝柔和。
她的雷儿还太小,不记得流亡的苦难,只知道这里是他的家。而云儿……已经快长成大人了。
想到长孙,姚氏眼神微微一凝,望向窗外。
不知云儿今天考得如何?
天色微暗,织布机的嘎吱声终于停下,姚氏擦了擦额角的汗,将今日份的明锦布匹整齐叠好,准备送去厂里交工。
「奶奶,奶奶!」
岳云像一阵风似的闯进屋,满脸的兴奋溢于言表。他甩下书包,抢过桌上的茶水咕咚咕咚灌了几口,然后用力抹了抹嘴。
「奶奶,我跟妳说,我考上了!」
「考上什么?」姚氏怔了一下。
「少年神机营!第二期!」岳云昂首挺胸,眼中闪着光,「李宝哥哥他们是第一期的,听说在舟山已经学会了用数学计算炮弹打多远、城墙怎么修才能最难攻破!我以后也能学这些了!」
姚氏微微一愣,旋即露出一丝欣慰:「军校好啊,学好了将来可以报效国家。」但话锋一转,她又皱了皱眉,「也对……你都十岁了,男子汉该有个男子汉的样子,还是读军校好,不用和女孩所谓的同桌,省得传出什么不清不楚的话,坏了名声。」
岳云撇了撇嘴:「奶奶,妳都来台北快三年了,怎么还是这么老土!」
「老土?」姚氏被他噎了一下,正要训斥,忽然想起了什么,摇摇头,叹了口气,「算了,不与你争这个。云儿,给奶奶念念今天的《明报》吧,我今下班拿回来的,还没顾上看。」
岳云闻言,立刻兴冲冲地翻开报纸,找到最新的号外,清了清嗓子,朗声念道:
「‘方教主在扬州坚守四十三天,最终明教大军反包围,全歼金狗整编正蓝旗!这是宣和七年以来的最大胜利!’」
姚氏一听,眼中掠过一丝赞许,点头道:「这倒是大快人心的好消息!」
可还未等她开口夸奖,岳云已经翻页,继续往下念:
「‘扬州大捷后,明教大军席卷两浙,包围临安,江南形势骤变!’」
话音刚落,姚氏脸色瞬间沉了下来,手指在桌上轻敲几下,皱眉道:「老身只道这海外岛屿是大名府杨员外的产业,只道那位方教主是个江湖上的抗金义士,没想到还是要行此大逆不道之事。」
岳云一听,眼神微微一变,急道:「奶奶,怎么是‘大逆不道’?方教主打的是金狗和背后使坏的狗官,又没对咱们坏!」
姚氏神色复杂地看着他,轻轻叹了口气:「云儿,你年纪小,许多事不懂……大宋命途多舛,半壁江山已陷,才刚打退金狗,怎知千防万防家贼难防?你且想想,若是你爹还活着,见到方教主如今这番作为,他会作何感想?」
岳云张了张嘴,想要反驳,但话到嘴边,却顿住了。
他知道爹爹是大宋的将军,是对抗金狗的大英雄。可是这三年里,他所见所闻……跟奶奶讲的许多事情,都不太一样。
这座岛上的生活,比他在大宋任何地方都要安稳,学堂里教的东西,也跟他以前听过的都不同。先生们说,这里没有士、农、工、商的界限,只要肯读书、肯学本事,人人都能有好日子过。
最重要的是,这里的日子,真的比他在汤阴县老家的时候……好太多了。
他突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姚氏见他沉默,心里隐隐叹息。她何尝不知道这里的好?但也正因如此,她才愈发纠结。
大宋是她的家国,宗庙社稷,可眼下她的孙儿们,正在这片异乡的土地上茁壮成长。
如果继续留在这里,岳云和岳雷会有更好的未来。
可若是留得太久……他们还会是宋人吗?
她忽然意识到,自己面对的选择,并不只是留或走这么简单。
她低头看着桌上的《明报》,看着那一行行字,仿佛它们不只是报纸上的墨迹,而是一条分岔的路,通向两个截然不同的未来。
「云儿。」她轻声道,「你……想要一直留在这里吗?」
岳云望着奶奶,眼神有些动摇,却还是轻轻地点了点头:「我想学本事,我想变强……这样,等将来爹爹要是还活着,见到我的时候,会觉得骄傲。」
姚氏闭上眼,手指微微颤抖了一下,最终却只是长长叹息了一声。
「你去吧。」
「奶奶——」岳云猛地抬头,惊喜地喊道。
姚氏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是望向窗外的海天交界处,眼中浮现出复杂而遥远的思绪。
她这一生,恐怕再也回不了大宋了。
但她的孙儿,终究会找到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