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8章 太姥谋天台
烈日炎炎,福州太姥山大寨内,南路军各部将领齐聚一堂,气氛凝重而激昂。寨中议事厅内,一幅福建全路的军地图铺展于案,八闽山川尽收眼底。吕师囊负手而立,扫视众人,面色肃然,目光扫过在座众将,缓缓开口:
「兄弟们,如今江南两浙几乎尽入我明教之手,北路军、西路军已合围金陵临安,叶浓兄弟已率建州归附,福建全境已无险可守。是时候让天下人看看,我们南路军的能耐了!」
众将闻言,纷纷振奋,目光汇聚在那副福建地图上。
吕师囊伸手点向地图:「目前,我军已掌控建州各县、泉州的安溪县、九仙山、太姥山、海坛岛等地,兵力分布如下——」
他目光投向坐在最前方的梁拜明和丁朝佐:「第三、第四师驻建州,稳住建州局势的同时,随时准备西进南剑州。」
然后看向熊志宁、廖公昭:「第五、第六师之前同样在建州,熊志宁,泉州的局势如何?」
熊志宁拱手回道:「第五师前锋已深入泉州地界,目前驻扎安溪,泉州军民尚未有大规模动静,舟山水师一直在泉州港外的金厦市活动,泉州的大食国豪商蒲多芬已经完全欢迎泉州和金厦市合并,守将吕光远尚未表态。」
吕师囊微微颔首,又望向黄昊:「第七师驻兴化军九仙山,当地豪强可有意向?」
黄昊沉声道:「兴化军虽地处沿海,然城中豪强多有海贸往来,他们惧怕战乱,不愿轻易选边。但只要福州拿下,他们本来就信仰妈祖,且圣姑已经成了妈祖的上位神,势必投降。」
吕师囊再看向童古、童训:「第一、第二师驻扎这太姥山,早已扎根福州境内。如今福州最为关键,童古,你怎么看?」
童古站起拱手道:「福州乃闽地首府,军政重地,攻下福州,整个福建将士气崩溃。但福州守将张公弼乃老成持重之人,倘若我们贸然攻城,恐怕难以速胜。依我之见,必须先行分化其内。」
「如何分化?」吕师囊问。
「福州虽是重镇,但驻军有限,真正掌握城防的还是当地的团练势力与士绅。我们可以派人渗透福州,与团练、士绅联络,利用他们的私心让城防松动。同时,我们派轻骑骚扰福州城外的补给线,让张公弼进退两难。」
吕师囊满意地点点头,又看向杨勍:「第八师驻安溪,地处泉州、漳州之间,你的任务,是监视漳州。」
杨勍抱拳道:「遵命!」
吕师囊手指在地图上划出七条线路:「此战,我们兵分七路,务求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彻底荡平福建。」
第一路:童古、童训率第一、第二师,直取福州,速战速决,拿下福建门户。
第二路:丁朝佐率第四师,西进南剑州,随后南下兴化军,确保闽中稳定。
第三路:熊志宁、廖公昭率第五、第六师南下,主攻泉州,利用泉州的商贾势力策反当地士绅,尽可能不损毁海港设施。
第四路:黄昊率第七师南下,配合第四师攻取兴化军,然后策应泉州战事。
第五路:杨勍率第八师驻安溪,监视漳州,伺机进攻。待泉州拿下与第五、六师合兵南取漳州,封锁南闽要道,为下一步进攻潮州、惠州做准备。
第六路:叶浓继续稳固建州,并向邵武军施压,促使其投降或一战而定。
第七路:梁拜明则带领第三师沿西路疾行,越过闽地山岭,直取汀州,为下一步进攻梅州或虔州(赣州)做准备。
「本次行动,关键在于速度。」吕师囊沉声道,「只要福州一破,福建全境便无险可守,泉州、漳州守军必然军心动摇!」
众将齐声应道:「遵命!」
吕师囊目光坚定:「诸位,战机稍纵即逝,立即行动!」
众将领命散去后,军帐内灯火微晃。吕师囊立于案前,手指轻轻敲击着舆图,目光沉思不语。
帐内只站着一人,正是他的弟弟、南路军参谋吕助。
吕助见兄长久久不语,轻声问道:「大哥,你的意思是……?」
吕师囊缓缓抬头,眼中闪过一抹深思的光芒:「咱们吕家乃浙东台州仙居人氏,虽说八年前随方圣公起义,后来奉圣姑为主南下扎根福州已经六年,但到底不是闽人。本座如今统领南路军,若是只在福建苦战,将来论功行赏,西路军石生他们全占了两浙的功劳,我们怕是落不到好位置。」
吕助皱眉道:「大哥的意思是……要回台州?」
吕师囊缓缓点头,目光凌厉:「江南大势已成,临安小朝廷的覆灭已是定局,台州孤悬浙东南,若能不战而下,家乡免于战火,自是最好,日后大明立国,台州父老和福建路都是咱吕家人立身处世的本钱。」
吕助深吸一口气,道:「但台州毕竟还在宋廷控制之下,知府唐翊素来谨慎,未必愿意降。」
吕师囊微微一笑,道:「所以这次要你亲自去台州走一趟
。」吕助怔了怔,旋即苦笑:「大哥,台州可不是闽地,那里多的是团练与乡兵,宋廷官吏也未必如福建那般残暴,百姓未必愿意接纳明教。」
吕师囊淡然道:「但你不同。你是台州本地人,在那里还有旧识,虽然离开六年了,我吕信陵的面子还是在的。只要你能游说唐翊,让他知晓局势,顺水推舟,归降明教,那便是天大的功劳。否则,等西路军彻底攻下临安,台州就真的成了孤城,到时候硬攻反而是苦战。」
吕助沉默片刻,最终点头:「好,我去试试。」
吕师囊拍了拍弟弟的肩膀,郑重道:「此行凶险,但若能成功,你吕助便是台州和平归附的功臣。」
吕助深吸一口气,拱手道:「小弟定不辱使命。」
吕师囊微微一笑,目光深远。
——台州,必须要拿下,但最好是以最小的代价。
三日后,吕助轻车简行,带着几名心腹潜入台州。台州城仍然处于宋廷的控制之下,但局势已然风雨飘摇。随着明教西路军横扫浙西、逼近临安,许多在地士绅、团练将领已然动摇,而百姓对官府的态度更是充满犹疑。
吕助站在仙居县城外的一座小山上,远眺熟悉的土地,心中思绪翻涌。
六年前,他随兄长南下闽地,如今再回故乡,已是天翻地覆。
「台州,终究是要改旗易帜了。」他轻叹一声,便带着随从往城中而去。
吕助入城后,先秘密拜访了一位旧识——在地士绅林伯阳。
林伯阳曾是仙居一带的大族,方腊起义时虽未公开支持,但对明教并无敌意。这些年,他在台州经营家业,影响力不小。
当吕助悄然登门,林伯阳见到他,震惊之余,却也并未惊慌,反倒是压低声音道:「吕参谋,你们终于来了。」
吕助微微一笑:「林先生早已预料到今日?」
林伯阳叹道:「台州虽未战火烧身,但如今两浙失陷,临安危如累卵,台州又怎能独存?不过……」他看了吕助一眼,「明教真能善待地方士绅?毕竟当年方圣公起事时,士族门阀也没少吃苦头。」
吕助正色道:「过去的事,林先生比我更清楚,方圣公的起义带着血与火,未能善终。但如今圣姑教主治下,不仅恢复了江南经济,还广招人才,文武并用。明教并非只知屠戮之辈,若先生愿助台州顺势而变,日后自有立足之地。」
林伯阳沉吟良久,终于点头:「若明教真能稳住局势,我可以在台州为你造势。」
吕助笑道:「如此最好。」
台州的地方武力,主要由团练与驻军组成。吕助知道,若想逼迫知府唐翊投降,光是士绅站队还不够,必须动摇地方武装。
于是,他秘密接触了几支团练的头目,并利用吕师囊和林伯阳的影响力,在茶馆、酒楼、民间议事场所散布消息:
「临安已被围困,宋廷自顾不暇。」
「江南半壁已入明教之手,台州守军孤立无援。」
「若台州能顺势归降,不仅可保百姓安宁,团练将士亦能得到明教的编制,甚至封官晋爵。」
随着消息的传播,台州城内的情绪迅速发酵。许多团练将领开始动摇,他们不是宋廷嫡系,而是地方招募的乡勇武装,效忠的对象本就是地方官府而非朝廷。若局势不可挽回,他们也不愿意拼死守城。
台州知府唐翊是一位谨慎且守成的官员,接到明教大军南下的消息后,他忧心忡忡,却始终未做决断。
然而,随着城中士绅和团练的态度转变,压力陡然加剧。
城内议论纷纷,连他的幕僚也劝道:「唐相公,如今临安危急,援军难至,若再犹豫,恐怕两浙局势会彻底失控。」
就在这时,吕助正式向唐翊递上了一封劝降书,并在信中提出,若台州愿意和平归顺,明教承诺不伤害一兵一卒,官员可自行选择去留。
唐翊踌躇不决,整夜难眠。
最终,在一众幕僚的劝说下,他终于做出了决定。
嘉兴二年六月廿七日,台州知府唐翊率城内官员、团练将领,于府衙前宣读投降书,宣布台州归附明教。
城门打开,吕助率部入城,台州平稳易帜。
当吕助率台州投降的消息传回太姥山,吕师囊看着手中的捷报,满意地笑了。
「好,好!」
「如今两浙大局已定,咱们南路军不再是旁观者。」
他站起身,望向远方。
「接下来,轮到福建了。福建已是囊中之物,再接着就该广南东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