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明1128西洋湖边

第588章 文明之辨

扬州城西南角的一片荒地上,数以万计的尸体横陈,泥土中渗出浓浓的血水,散发着令人作呕的恶臭。官兵的号令声不断传来,幸存的百姓强忍悲痛,将亲人最后的遗体送往大坑。此刻,天空阴云密布,似乎也为这场浩劫而哀悼。

方梦华站在高处,默默注视着这一切。她的身旁,刘锜紧握着拳头,低声道:「此等惨状,真是天理难容!」

「天理?」方梦华目光沉重,「若有天理,扬州百姓又怎会落得如此下场?」

众人默然,唯有哭声在荒地间回荡。士卒们搬运着尸体,脸上写满了愤怒与悲哀。城中残存的青壮男子埋头挖掘,双手沾满泥土和血迹,双眼却因泪水而模糊。

燕青抬起头,目光扫过周围,冷冷道:「这便是软弱的代价。金狗视我汉人如草芥,不屠我、不灭我,怎能震慑其他城池投降?」

种鱼儿狠狠一脚踢在地上的土堆上:「燕青兄弟所言极是!若我们不能自强,这样的惨剧会一而再地发生!」

董耘双手合十,闭目念了一句佛号,缓缓开口:「此事虽痛,亦是警钟。倘若百姓与士卒不能明辨大义,华夏之土终会被异族铁蹄践踏殆尽。」

方梦华沉声开口,目光炯炯地看向众人:「今日之惨状,不只是扬州的屈辱,更是华夏的耻辱!异族侵略,劫掠我们的土地,践踏我们的文化,屠杀我们的百姓。为什么?」

她顿了顿,声音提高:「因为我们忘了自己的根!百姓以为家门之外无事,士卒只知服从上命,官员只求苟全性命!而异族却懂得一件事——弱肉强食!」

众将士面色凝重,刘锜低声道:「方教主,这些道理虽深,可百姓困于温饱,士兵疲于奔命,如何能让他们明白民族大义?」

方梦华环视众人,坚定地说:「只有经历了扬州的惨剧,他们才会明白。接下来的每一场战斗,不只是为了保卫一个城池,更是为了保卫华夏的生存!」

她继续说道:「本座正在建立一种制度,不论士兵还是百姓,都能接受教育。让他们明白,‘华夏’不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种信仰、一种荣耀!若我们不能团结一心、奋起反抗,扬州的今日便是江南的明天!」

彭无当双眼泛红,铿锵有力地说:「彭某今日发誓,这条命从此只为驱逐金贼而活!只要有我在,决不容忍金狗再踏我土地半步!」

方梦华点了点头,转身面对挖掘大坑的百姓,高声喊道:「今日,你们埋葬的是亲人,明日你们若不反抗,埋葬的就是江南!是你们的未来!我方梦华以明教之名向天下宣告,此战,不胜不休!」

百姓闻言,有人哭喊着跪倒在地,捶胸顿足;有人愤怒地握紧拳头,咬牙切齿;也有人站起身,向方梦华投去充满希望的目光。

夕阳西下,血红的余晖洒在大坑上。那一刻,悲痛与愤怒的种子在扬州的土地上悄然生根,而一场更大的反抗浪潮即将席卷华夏大地。气氛因战局的沉重显得格外凝重。方梦华目光从每一张脸上掠过,轻咳一声,开口说道:「诸位,扬州危在旦夕,今日汇聚于此的每一位,或是将领,或是名士,都与这座城息息相关。危难当前,大家能否先自我介绍,互通身份,好便于协作?」

众人点头,却都沉默。方梦华扫了一眼,继续说道:「我知道,你们中有许多人过去未曾谋面,未必完全信任彼此,甚至官匪不两立,本来就不是一个阵营。但此时此刻,我们是一根绳上的蚂蚱。」

话音刚落,一名身着战甲的年轻将领抱拳站起,声音洪亮:「在下齐志行,原扬州守军队将。虽手下兵力不多,但愿尽力保卫家乡,死而后已!」

紧接着,一位中年男子拱手,语气温和却不失坚定:「唐思向,原承州通判,虽承州已失,但思向仍愿随扬州百姓共存亡。」

另一侧,一名年迈的士人缓缓站起,神情沉稳:「老夫董耘,端明殿学士,早已退隐居于扬州。眼见此等惨事,虽难亲赴沙场,但愿为教主和诸位献一策之力。」

他身旁一位稍显年轻的官员随即起身,补充道:「李釜,朝议大夫,同为扬州寓公,与董学士是故交。这扬州我未曾效力一日,却不想在有生之年目睹它沦陷。此战,愿助力明教,护这城池不失!」

李釜目光转向刘锜:「这位将军可是刘公子?」

刘锜抱拳说道:「正是刘锜。家父刘仲武曾为西军名将,锜少时随侍于赵官家左右,后来被教主拐来舟山军,得以厚待。今日兵临城下,某虽无长处,但愿以一腔热血报答江南百姓!」

他的自我介绍引起了一阵窃窃私语。旁边种鱼儿轻声笑道:「信叔兄过谦了吧?大伙儿都知道你的箭术是舟山军中数一数二的!」

方梦华看向那她,眉头微扬:「鱼儿,妳也说两句吧。」

种鱼儿挺直身子,拱手笑道:「小女子种鱼儿,老种经略的孙女。本应在太原随叔祖殉国,但梦华姐关键时刻出手救下种家败军,叔祖临终前让鱼儿跟随梦华姐。今日能与诸位并肩,既是幸事,也是宿命!」

众人听闻她的身份,纷纷侧目,显然对种家将后人颇为敬重。

接着,燕青站起身,神情轻松地抱拳:「燕小乙,京东绿林人士,早年曾是吴军师家小厮,助他智取生辰纲(水浒传中换成了白胜)。后来在宋公明那里成为三十六将一员,后来随方教主转战江湖。这等大敌当前,我燕某虽是草莽,却也愿为保扬州出一份力。」

他身旁的彭无当立刻附和:「我是彭无当,来自荆湖。此前护送柔福帝姬前往舟山,与教主麾下同行多日。见证了教主的仁义,此番自愿留下助战。」

最后,晏广孝从人群中站出,声音洪亮:「在下晏广孝,现任扬州提刑都尉。晏家世代忠良,祖父晏殊更是为天下百姓所敬仰。今日扬州危急,我晏家愿以死报国!」

他身旁一个豆蔻年华的娇小身影突然出声:「奴叫晏贞姑,是晏捕头的女儿,从小以教主为榜样习武(方梦华接过明教教主是七年前而前身方孟花江湖成名更早一些)。虽只有十三岁,但也想尽一份力!」

听完这一番互相介绍,方梦华点头说道:「诸位既已坦诚相见,那从今日起,我们便是同舟共济的战友。扬州存亡,系于一线。接下来,我会将具体任务分配给各位。」

她目光扫过众人,语气中带着一丝沉重,却掷地有声:「记住,我们不仅要守住扬州,更要守住这片土地上百姓的希望!」

她又看向董耘、李釜和唐思向:「三位相公,百姓现已开始组织救援与修整,本座需要你们以名望稳定民心,确保城中不乱。」

晏广孝举起拳头:「我提刑司剩下的人手不多,但一定会竭尽全力,与贼寇周旋到底!」

大厅内鸦雀无声,片刻后,所有人齐齐起身,异口同声道:「愿随教主,同心守城!」气氛渐渐凝重而又昂扬。

夜幕低垂,扬州城内灯火点点,像是星光洒满人间。而在城外,十几万金兵的营地如一片黑压压的海洋,将整座城池紧紧包围。然而,此时的扬州,已然聚集了足以撼动这一切的力量。

大战将至,每个人的命运都因这场劫难而紧紧绑在一起,他们唯有同舟共济,方能从黑暗中迎来一线光明。篝火前,众人围坐在一起,刚结束一轮战事商议,气氛稍显松弛。方梦华环视众人,端起茶杯抿了一口,随即说道:「诸位,扬州虽暂时固守,但金兵南下的压力还在继续。今日我想谈些不同的话题——关于我们为何会沦落至此。」

话音落下,齐志行率先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讥讽:「郡主说的是那些不堪的大宋皇帝吧?二圣北狩,百官投降,连洛阳、襄阳这样的重镇都几乎不设防地拱手让人。我们这些残军败将,还能指望他们什么?」

晏广孝点头,附和道:「太上皇贪图享乐,靖康官家优柔寡断,至于江陵官家……唉,也不过是苟延残喘。若大宋的朝廷能稍有骨气,金兵怎能横行到饮马大江!」

众人低声议论,言辞中满是对大宋皇室的不满和失望。方梦华却抬起手,制止了众人的议论,语气平静但坚定:「朝廷的确腐败无能,但问题的根源,并不只是几个皇帝的问题。」

她环视众人,缓缓说道:「诸位有没有想过,为何大宋如此富庶,人口上一万万,却打不过金人几十万兵马?甚至连一个只有宁夏河谷的区区西夏,都能让宋廷焦头烂额上百年?」

刘锜眉头紧锁,迟疑片刻,答道:「大概是因为我们重文轻武,武备松弛,而他们天生好战?」

方梦华点点头,又摇摇头:「这只是表象。真正的问题是——我们的文明,还不够文明。」

众人愣住了,显然不太明白她的意思。

方梦华继续说道:「宋朝自诩为华夏正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但这些繁荣建立在脆弱的制度之上。朝廷官僚内斗,防将如贼,富庶百姓的财富成了外族觊觎的猎物。我们的文明,看似光鲜,却并未塑造出真正的力量。」

「而金人呢?他们生活在苦寒之地,从小与冰雪猛兽为伴,个个是天生的战士。他们的野蛮,虽然不如我们的文明精致,但却足够团结、足够残酷,也足够高效。这才是他们能横扫中原的原因。」

种鱼儿若有所思地问:「梦华姐的意思是,野蛮人总能战胜文明人?」

「恰恰相反,」方梦华微微一笑,「本座的意思是——当文明的不够文明,就只能让野蛮的足够野蛮。我们现在的宋朝,就是这样一个‘不够文明’的典型。」

她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锐利:「但若文明足够文明,野蛮便再也无法逞凶。文明不仅能生产财富,还能生产力量——坚船利炮、科学技术、工业体系。这些东西,能彻底压倒那些靠蛮力生存的部族。鱼儿妳经历过澎湖决战,应该能明白如果有朝一日我们能制造陈义庄那种火器,金虏还拿什么敢龇牙?」

彭无当若有所悟:「教主的意思是,我们舟山军治下的改革,便是为了让文明更强大?」

方梦华点头:「不错。如今我们在推行的工坊制,完善的税制和教育系统,都是让文明强大的第一步。将来,我们会用更多的机械、火器、船舶,来武装我们的军队,让野蛮人连冲突的念头都不敢有。」

「如此一来

,」她缓缓说道,「那些今日屠戮扬州的金兵,和所有历代来中原打草谷的草原部族,或许过上几代,便只能在他们的故乡能歌善舞了。」

众人哄然大笑,但笑声中带着一种对未来的憧憬与信心。

晏广孝肃然起身,拱手说道:「教主高瞻远瞩,令人钦佩。若真能如此,我们虽身处乱世,却也不枉此生。」

方梦华看着这些各怀心思、却有共同目标的人,语气坚毅地说道:「从今天起,我们不只是在守城,更是在为未来奠基。只有让文明更文明,我们才能真正摆脱被野蛮征服的命运。」

这一刻,所有人都沉默了,他们的目光中,多了一份坚定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