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陆权应对
「韩州还是靠近南蛮,五国城才是大金的坚固后方。」完颜吴乞买在辽阳宫廷上说道。他的命令下达后,数百名金兵护送着宋室俘虏日夜兼程北上。赵佶在马车中垂泪叹息,赵桓则愤懑不已,但无奈反抗无望。
与此同时,江陵赵构派来求和的使者洪皓抵达辽阳。洪皓带来了赵构的亲笔手书,信中措辞卑微,完全不称宋帝,仅以「康王」自称,表达愿意以臣子之礼向金国称臣。完颜吴乞买阅后不置可否,却将信递给完颜宗幹,示意由其应对。
完颜宗幹看到信后冷笑一声:「好一个康王,既然称臣,怎不见他派人剿灭江南的逆贼?指使舟山海寇侵扰辽南,烧杀我大金百姓,此等冒犯,岂能轻饶?」
完颜宗幹心中已有计策,决定借此机会试探南宋是否会对舟山明教动手。
为了让洪皓明白金国的态度,完颜宗幹决定拿赵构的五哥、最早送来金国为人质的肃王赵枢开刀。他命人将赵枢带到辽阳大殿,当着洪皓的面厉声质问:「你江南国主康王称臣,却纵容舟山明教海寇肆虐,烧杀掠夺,甚至侵犯大金疆土。这难道不是你们的官方行为?」
赵枢浑身颤抖,连连喊冤:「大…大太子明鉴,方妖女与宋廷素无关联,乃是一股独立叛乱势力,与我大宋无干!」
完颜宗幹冷哼一声:「无干?她那个定海郡主的旗号难道不是你父皇御赐的?若无宋朝暗中支持,那区区海寇女贼如何能有如此实力?肃王,你在大金多年,理应知晓我大金威严。今日便用你的性命,警告你南朝那位‘康王’,让他知道后果!」
他一挥手,侍卫将赵枢拖出殿外,洪皓大惊失色,跪地哀求:「大太子息怒,肃王乃宋室宗亲,此举恐伤两国和议根基!」
完颜宗幹却毫不动容:「若宋廷真有诚意,便剿灭江南明教。否则,议和便是痴心妄想!」
片刻后,殿外传来惨叫声,赵枢被斩首。侍卫提着他的头颅回到殿中,血滴在洪皓面前。
完颜宗幹命人将赵枢的人头装入木匣,交给洪皓,并说道:「将此物带回给你家康王,让他知道,若不剿灭江南明教,下一个便是你们江陵的行在!」
洪皓额头满是冷汗,颤抖着接过木匣,暗自叹息:金国的这一手既是杀鸡儆猴,更是步步紧逼。明教势力虽与宋廷无关,但朝廷若不剿灭,恐怕议和无望;若剿灭,又恐引发内部纷争,进退两难。
完颜宗幹见状,冷笑着补充道:「回去告诉康王,十旗天兵的怒火不会久等。他若真愿臣服,就擒了你们叛逆的定海郡主履行和亲!」
洪皓心中沉重,却只能唯唯称是。他带着赵枢的人头和金国的威胁启程回宋,心知此行可能掀起一场更大的风波。
赵佶和赵桓等人押往五国城后,金国彻底巩固了对宋室俘虏的掌控,同时借助这一举动向南宋施加了空前的压力。辽东战局暂时僵持,而金国则将矛头指向赵构,希望借助宋人内部的矛盾化解其威胁。
此时春雨初歇,沧州城内,金国皇帝完颜吴乞买的诏令被贴在城墙之上。
「凡滨海五州,沿海村庄,毋许存留!一律迁徙至内地三十里外,房舍尽毁,田地尽荒。敢违者,族灭!」
军中统帅完颜昌、完颜宗辅、完颜闍母接旨后,立即下达命令,催促各自部属展开行动。三路大军浩浩荡荡出城,分头沿海岸线和潍水一带推进,所到之处,平静的乡野被鲜血和火焰打破。
泥沽寨靠近沧州宋辽边境的海边,是一个以打渔和小规模盐贩为生的村寨。这里的村民对外界的变化并不敏感,直到金军骑兵冲入寨子时,他们才意识到噩梦来临。
金军的号令如雷贯耳:「奉皇旨,迁界禁海,全寨迁徙内地!违者灭族!」
寨子里年长的村正跪地哀求:「军爷开恩,泥沽人世代靠海为生,离开这里必无以为生。」
金军统领不为所动,他挥手示意手下放火烧毁寨子的渔船和盐灶。一夜之间,泥沽寨的几百口人被迫拖着家当离开故土。那些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因无法承受长途迁徙而死在路上,剩下的村民则被押往沧州城外的荒野安置。
马谷山不大,但山中有不少隐秘的村落,依靠打猎和偷采盐资源生存。金军奉命扫荡此地,以清除潜在的抗命者和逃亡者。
金兵进入山谷时,许多村民已经逃入山林。完颜宗辅下令封锁山口,命弓箭手燃烧山林,将村民逼出来。浓烟滚滚,山林中隐约传来惨叫声和哭喊声。最终,逃出的村民被押送至沧州的迁界集中地,整个马谷山变成了焦土。
沧州南部,一个名叫陈家湾的小村庄。村里百余户人家,世代以捕鱼为生。
这一天,完颜宗辅的亲兵率先抵达,村外的田野上扬起滚
滚烟尘,接着便是金军的铁骑闯入村中。未及片刻,嘶喊声、哭喊声、火焰燃烧的噼啪声混杂在一起,直冲天际。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跪在地上苦苦哀求:「军爷饶命啊!俺们一辈子种地捕鱼,何罪之有?」
完颜宗辅策马而立,冷冷地说道:「奉皇命,迁界禁海,此地不得存人。违者,以叛国罪论处。」
他随即挥手,亲兵将老人推倒,刀锋闪过,鲜血溅在泥地上。村民们见状,纷纷跪地求饶,但金兵毫不留情,将整个村庄付之一炬。
有少部分人试图逃跑,却被埋伏在村口的骑兵射杀。仅仅半个时辰,陈家湾已经化作一片废墟,所有幸存者被强行押往内地。
马家庄镇位于滨州沿海,是一个重要的盐贩集散地。金军一到,当地的盐商和百姓就意识到大祸临头。许多人试图带着家财逃走,却被金军拦截。
镇上的盐仓被烧毁,商铺被洗劫一空,所有房屋都被拆除。镇上的百姓无论贫富,一律被驱逐到三十里外的荒地安置。从此,马家庄变成了一片荒芜的废墟。
宁海镇是滨州最大的渔港之一,几乎每户人家都有渔船。金军到达后,港口立刻被封锁,所有渔船被集中拖到海滩焚毁。
镇上的居民被强迫离开,但他们的反抗比其他地方更为激烈。几个渔夫试图用鱼叉袭击金兵,但被弓箭手当场射杀。剩下的居民眼睁睁看着金兵将他们赖以为生的渔船付之一炬,无奈背井离乡。
博昌镇地处内陆,虽然不直接靠海,却是青州盐业的重要转运点。金军的到来打破了这里的宁静。
博昌镇上的盐商被指控私通舟山军,其盐业工坊被封闭,存盐被扣押。镇上的青壮年被编入苦役队,用来帮助金军修建迁界防线,年迈的居民则被驱逐至内地。
淳化镇以鱼盐贸易闻名,与济水下游的各村镇往来频繁。金军到达后,镇上的鱼盐贩被控「资敌」,当场处决了几名被指控为「密通舟山贼」的商人。
随后的几天内,镇上的居民被清空,所有船只被拖上岸焚毁,鱼盐工坊也被彻底拆毁。
广陵盐务是青州沿海最大的盐业中心。这里的盐田在金军到来之前已经是舟山军秘密支持的重要资源之一。
金军封锁盐田,将所有盐工驱逐,并强行填埋了盐池。盐务的负责人被押送至燕京治罪,而剩下的盐工则被遣散到内地的荒野,彻底断绝了广陵盐业的生产。
在潍州沿海,一个富庶的小镇潍河口,同样遭遇灭顶之灾。镇上的百姓听闻金军即将到来,试图组织抵抗,但缺乏武器的他们根本无法与全副武装的金兵抗衡。
完颜阇母带着大军冲入镇中,将反抗者的尸体钉在城门上示众。他下令:「一人不迁,灭一族!所有房屋、船只,统统烧毁!」
镇上的百姓在刀剑威胁下,被迫放下手中的渔网与农具,背井离乡。他们哭喊着,牵着孩子和老人,拖着简陋的行李,步履蹒跚地向内地走去。回头看时,家园已经在火焰中化为灰烬。
昌邑县郊外有许多依靠盐田和渔业的小村庄。金军到达后,挨家挨户搜查,将所有可以用来制作盐或捕鱼的工具集中烧毁。
村庄被清空,金兵在村口立下石碑,刻上「迁界禁地,擅入者死」。整个昌邑县沿海变成了无人区。
密州沿线,金军的暴行更为凶残。完颜昌亲自率军巡视,每到一处,亲兵都先张贴皇帝旨意,然后放火焚烧村庄,将百姓押走。
有一处小渔村的百姓试图逃入深山,然而完颜昌早有布置。他派出部队封锁山路,将这些人全部围困在山谷中。最后,金军放火焚山,浓烟滚滚,直冲天际。那些百姓无处可逃,大多葬身火海。
金军的迁界禁海政策在沧州、滨州、青州、潍州的每一个角落都掀起了腥风血雨,沿海村镇成为一片废墟,盐业和渔业几乎全面停滞。
从潍水下游到渤海之滨,金军铁骑所到之处,火光冲天,尸横遍野,百姓流离失所。大金以此来切断舟山军的物资补给线,同时巩固沿海的军事防线,但对整个社会经济的破坏却是毁灭性的。
沿海一带变成了人间炼狱。沿海三十里之内,无数村庄被夷为平地,田地荒芜,数以万计的百姓被迫迁入内地。这些人中,许多人在迁徙途中因饥饿、寒冷或疾病而丧生,活下来的人也大多贫病交加,苦不堪言。
与此同时,金军也对沿海的船只进行了全面清理。凡是能出海的船只,不是被烧毁,就是被拖走收归军用。整个沿海地区陷入了彻底的封锁,曾经繁忙的渔港与商埠,如今只剩下废墟和残垣断壁。
完颜昌将此事的执行情况上奏完颜吴乞买:
「皇帝陛下旨意已然彻底执行,旧宋地沿海三十里之内,已无百姓存留,亦无舟船可用。滨海之地现为荒野,舟山贼寇无粮草、无补给,难以登陆,已无后顾之忧。」
完颜吴乞买闻奏大喜,当即传旨嘉奖完颜昌、完颜宗辅、完颜阇母等人,并下令加大对燕京金工院的投入,督促尽快研制出更为先进的武器,以彻底解决舟山军的威胁。
然而,在沧州南部的荒野中
,一队逃难的百姓却在夜色中偷偷向东而行。他们中有人低声说:「早就听说东海的舟山军庇护百姓,早几年去北海道和大琉球的人早已得到地契日子滋润得紧,我们现在逃难能活命就不错了哪有后悔药。」火焰燃尽了村庄,却未能燃尽百姓心中求生的希望。而金军这场看似成功的迁界禁海行动,是否真的能够彻底解决问题,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