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明1128西洋湖边

第553章 南丽北伐

永乐八年十一月的江华岛,明海商会都督府外,冷冽的海风裹挟着雪花掠过租界区新修的石板路。路旁的商铺熙熙攘攘,各色商贾用开封官话、高丽话、甚至女真话讨价还价,映衬出这个小岛如今的繁荣景象。这片土地,如今不再仅仅是明海商会在半岛的一个据点,而是控制整个高丽经济命脉的中心。

沈千山端坐在租界都督府的议事厅中。作为明海商会在高丽的代表,他深知这一地区对抗金国的战略价值。今日,他接待了南高丽的代表金富轼,这位以学问闻名的大臣,因深得高丽王的信任而被派来参与重要会谈。

「金公,请。」沈千山微微一笑,做了一个请茶的手势。桌上摆着从明海商会直接运来的龙井茶和舟山新酿的蔗糖清酒,这是明教的特供商品,也象征着合作的诚意。

金富轼颔首致谢,缓缓开口道:「沈都督素来威名远扬,贵军在江华岛带来的繁荣,高丽王廷上下有目共睹。然而,贵方此番照会,欲联合北伐,是否低估了南高丽的现实处境?」

沈千山目光一亮,直截了当地回应:「金公,我并未低估高丽的难处,也未高估金国的强大。但眼下的形势,你我都明白:金国正将兵力集中于南下灭宋,北高丽的旗丁已被抽调大半。若此时南高丽能发兵北伐,何愁不能收复失地?更何况——」

他顿了顿,语气更显诚恳:「方大当家并非要让高丽独自冒险。我舟山军已经攻下辽南多地,分散了金军的后方防线。若高丽愿配合行动,双方将形成钳形夹击之势,必能重创金国后方。」

金富轼沉吟片刻,眉头微锁:「都督所言非虚。然而,南高丽尚在恢复元气,北伐一旦失败,恐会引发新的内乱。王上素来犹豫不决,若无足够把握,他恐怕难以下定决心。」

沈千山露出一抹笑容,俯身从桌下取出一幅地图,摊开在金富轼面前。这是江华岛一位高丽族商人绘制的北高丽军事态势图,上面详细标注了金军在开京和江原道的兵力部署,以及金军后方的供给线路。

「金公请看,」沈千山伸手指向图上几处关键点,「开京至江原的几条主要道路,如今都暴露在贵方的反击范围内。而辽南的金军后勤线,正在被我舟山军切断。只要南高丽从金浦和庆尚道起兵,与我方协调攻势,短期内必能恢复板门店和北汉山以北的大片领土。」

金富轼眼神微动,低声问道:「若真能收复失地,都督有何承诺?」

沈千山笑了:「明教承诺,江华租界的税收优惠将扩大至所有高丽商船,并协助南高丽在汉江沿岸建立更多的贸易站。同时,舟山军可派遣军械和教官,协助训练高丽新军。」

金富轼听罢,眉头舒展开来,沉声道:「此事事关重大,我需面见王上商议。但我个人认为,这或许是我们高丽最好的机会。」

同一时间,江原道的女真军营。金国驻高丽总管正红旗固山详稳完颜斡楚哩望着满营的兵丁,心中隐隐不安。他收到来自辽阳的密报,舟山军的水师正步步紧逼,沿海的要塞接连失守。更糟的是,南高丽的动向近期颇为异常,各地商人频频进出江华岛,似乎在筹备某种大行动。

「守住开京。」斡楚哩咬牙道,「若让这群蛮子得寸进尺,高丽这片地盘就彻底丢了。」

会谈结束后,江华岛的夜晚灯火通明。沈千山登上江华岛的最高处,远眺浮桥对岸的金浦市。那里,南高丽的工匠正在修建新的浮桥和粮仓,象征着他们对改革的期待。而明教的战船也在港口整装待发,蓄势待机。

「北伐的火种已经点燃,接下来,就看高丽自己是否有勇气一搏了。」沈千山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着某种炽热的光芒。

次日的汉阳城,高丽王廷内殿,宫灯摇曳,寒风中传来隐约的鼓声。这是高丽宫廷召集群臣议事的信号。年轻的高丽王王楷坐在龙床上,面色肃然。他已成年,曾经掌控朝政的外祖父李资谦已辞世,如今的高丽王廷,虽少了往昔的专权,却也多了分裂与争执。

「诸位爱卿,」王楷扫视殿内站立的文武大臣,开口道,「舟山军的沈都督邀我高丽北伐,收复开京、江原失地。寡人召诸卿来,便是要听听你们的意见。」

金富轼率先站出,行了一礼:「启禀王上,此事正是我国千载难逢之机。北伪已因金寇的抽调旗丁南下而防御空虚私密达。我大高丽若能一举收复开京,不仅可重振王朝正统,还能安抚民心,恢复往昔疆土私密达。」

枢密使李之美也出列附和:「臣认为金相公所言极是。如今江原道的高地被金寇和北伪占据,他们不断骚

扰南方三道的村镇,抢掠粮食,甚至威胁到汉阳以南的安全私密达。若不能趁此机会驱逐金寇,南方的水田恐难以长久维持私密达。」

金富轼和李之美的言辞掷地有声,一些武将低声附和。然而,另一派大臣却并不认同。

崔源缓缓上前,拱手道:「王上,臣认为北伐之事不可轻率行之私密达。四年前,开京已被金寇洗劫殆尽,如今不过是一座前沿要塞,里面的百姓早已被掳为旗下奴隶私密达。即便我们收复开京,能得到的不过是一片废墟和一群赤贫的流民。他们非但无法为我大高丽提供助力,反而会成为沉重的负担私密达。」

柳仁著也附和道:「更何况,近年逃难至南方的北氏难民已为我王国内部带来诸多问题私密达。这些人身无分文流离失所,因争夺资源频频引发冲突私密达。若贸然北伐,势必造成更多难民南迁,加剧我国内的矛盾私密达。」

崔溱则更加直接:「王上,如今高丽百废待兴,汉江沿岸的金浦和仁川虽因舟山军的支持有所繁荣,但大部分地区仍在恢复中私密达。臣以为,当前的重点应放在发展内政,而非贸然开战私密达。」

争论在朝堂上持续升温,双方互不相让。王楷沉默不语,直到争执渐渐平息。

「诸卿所言,寡人都听到了。」王楷的声音冷静,却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他看向金富轼:「金卿,你说北伐可重振正统,安抚民心。可开京虽是旧都,却已非昔日的繁华王城。若寡人真出兵,能否保证高丽不会因此陷入更大的困局?」

金富轼拱手一拜,神色坚毅:「王上,北伐必有风险,但高丽若不趁机而动,只会被金寇进一步压制私密达。若能收复开京,哪怕暂时无法全面恢复,也可断金寇和北伪一臂,并向天下表明,高丽仍有复兴之志私密达。」

王楷点头,又转向崔源等人:「尔等担忧治安和资源问题,寡人亦有所虑。但若一味退缩,不战而屈,从此便是臣服于金寇的开端。寡人问你们,高丽是要苟延残喘,还是要浴火重生?」

殿内顿时一片静默。

片刻后,文公仁低声道:「若王上已定意北伐,臣愿提议:暂不全线出击,可试探性收复江原道南部,以观金军动向,再决定下一步策略私密达。」

王楷露出一抹笑意,目光扫过众人:「此议甚好。传令各道备战,但不急于冒进,先试探敌情,稳步推进。」

众臣拜服,齐声称诺。

散朝后,王楷独自一人立于御书房窗前。

他凝望着窗外的夜色,思绪万千。北伐不仅是军事上的挑战,更是对他的考验。作为高丽的王,他必须为国家找到一条生路,无论是与舟山军合作,还是独立面对金国,都充满未知的风险。

「沈千山,」王楷低声喃喃,「你给高丽点燃了希望之火,但这火,是复兴的炬火,还是毁灭的烈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