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章 战败1.0

“……”赵光义沉痛地闭上了眼睛,他几乎已经能够想象到接下来战事的发展了。

和辽国达成了和平协定,虽然要交纳岁币,但确实是换来了和平——这在某种程度上讲,也算是一件好事,士卒不需要担心自己失去性命,百姓们不用担心战火纷飞和在前线的家人,朝堂上下也不需要为了战事和开支而忧心……

和平本身,是一件好事。

但如果朝堂不能正确对待这种和平,那也会出现相应的后果——承平百年,不识兵戈,刀柄入库,马放南山……

如果这是内部地区,也就算了,毕竟远离边疆,就算是常规的战争时期,除了要缴纳更多的赋税、承担更多的徭役、可能会被拉去服兵役之外,内部地区的百姓们对于战火的感知也没有那么多。

只要这个王朝没有彻底开始崩溃,那么内部地区的百姓们可以说就是远离战火的。

可是,这可是高阳关!这是前线!

前线关隘——当地的百姓也就罢了,但是军队竟然也已经到了武备废弛,不识兵戈的地步!

这,这如何还能打仗?

要是一直和平下去,那也就罢了,反正没有战争的需求,不识兵戈就不识兵戈吧。

但问题是,现在,大宋要参与战争了!

而且,还是关系到辽国生死存亡的这种大规模的生死战!

这可和大宋单独进攻某一座城池不一样,辽国——只要辽国还没有彻底没了心气、没了主心骨,那么,他们就一定会拼死作战,而不会出现什么双方草草交战、处于下风的一方见情况不妙,干脆选择直接退却的情况。

辽国,辽军已经无处可退。

这种背景下的战争,战争的烈度和难度都和其他战争不太一样。

精锐军队面对这种情况,也需要认真规划,何况是大宋如今这种情况下的军队?

——赵光义其实已经觉得,大宋说不定根本无法在进攻燕京的战争中获得胜利了。

哪怕,没有童贯这一道莫名其妙、完全是负面作用的命令。

大宋的军队……

看看这一场战争中大宋军队的准备吧!

首先是军队本身,前面提到过京城的禁军等被调来进攻辽国,这些军队的战斗力应该还是要好一些,暂且不提;但是战术方法方面……

师出无名,种师道提到的这个问题其实非常关键。如果大宋这些年都没有忘记在天下宣传燕云地区对大宋的意义,没有忘记宣传辽国强行占领了属于大宋的领土这件事情,没有忘记让百姓记得辽国曾经和大宋的敌对……之类的内容的话,那军心尚且可用。

只要告诉士卒们,这一次,大宋是为了夺回一直没有忘记的燕云十六州而努力,也就可以了。

但如果,大宋在和平的这些年中,并没有宣传这些内容,并没有让百姓、士卒们一直记着辽国的敌对,没有让所有人一直都暗暗记着对辽国的不满和敌视……那就很难说了。

毕竟宋辽双方确实是和平许多年……

只希望大宋没有忘记这些宣传吧,这样的话,也不至于算是完全的师出无名。

而另一个问题,关于大宋有没有制胜之法——这个问题非常关键,有时候就算师出无名但是也无所谓,只要最终能够获胜,那打补丁的机会有的是。

但问题在于,童贯他说的是什么屁话?!

顺天之举,所以大宋一定能够获胜?!顺天而行,仁义之师,所以辽军一见到大宋的军队就会自动丢盔弃甲,望风而降????

他要不要看看自己在说些什么???

这话他自己信吗?啊?!他就敢说?!

而从童贯这段逻辑不通的狗屁回复中,赵光义可以清晰地得到一个答案:大宋,并没有什么制胜之法,制敌之策。

哈哈哈……结果,大宋就和金国一起出兵了……

这以大宋目前的军事实力,以大宋这样的见鬼的主帅,以辽国正处在生死关头很可能会拼死战斗的情况,以……大宋,怕不是真的可能会连一个衰弱残败的辽国都打不过……

而到了那个时候,在旁边观望,并且自己能够获得胜利的金国,他们会有什么想法?

赵光义完全不用去想。

他也不愿意去想。

哦,大宋还和辽国有些联系,还走漏了风声,被金国知道了……完蛋。

【发动进攻后,种师道所部先是不战而还——据说是因为童贯的一个爱将主动挑衅,最终导致战败,不得不暂且退兵;随后,这一路军又先后在兰甸沟和白沟两地被辽军击败;另一路军同样战败,并且撤军,且在撤军的途中还被辽军打了个措手不及,损失惨重。】

【最终,这一次进攻,宋军大败而归。】

【而宋徽宗在收到消息后,态度立刻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从无比乐观得到速胜论,变成了畏惧不已的失败论。】

【于是,他急召大军还师,不再对辽进行作战,同时把联盟的事情扔在了脑后。】

【但这一次战败,并不是宋朝在宋金结盟之后进攻辽朝的唯一一次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