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 大明现在有多少钱?答曰:四亿两白银!
事实上朱慈烺并非是在胡编乱造,因为在后世,此地确实发现了一座大型煤矿。
而且这座煤矿曾遭小日子疯狂掠夺!
不过即便如此,之后仍持续开采了近百年。
所以朱慈烺估计,正常使用的话,再支撑两三百年绝对是不成问题的。
随即朱慈烺接着说道:
“本宫早前已派锦衣卫护送工部的官员和工匠前去探查,待确定情况后,便可直接挖掘煤炭了。”
“届时,普通煤炭供应军队,蜂窝煤供应百姓。”
“如此一来,辽东的燃料与过冬难题便能彻底解决。”
李邦华瞬间恍然大悟,眼中满是钦佩,拱手道:
“殿下真是深谋远虑,臣自愧不如。”
朱慈烺笑了笑说道:
“李大人莫要过谦,以后大明的诸事还需要你多操心。”
随即两人又商量了一些其他事情,李邦华这才心满意足的离开了。
时间过的很快,眨眼睛又过去了数天。
这一天,户部的突然差人来问,说是海外的棉花大概要什么时候才能运到京城。
户部想知道大概的时间,然后提前准备需要的银子以及安排人手接收这些棉花。
在户部看来,这次的棉花应该和之前的粮食一样,也是会送到天津港口,然后由户部直接过去接受的。
不过很明显,这次的事情根本不需要这么麻烦,因为所有的棉花都是由朱慈烺从系统兑换回来的。
话说回来,要不是户部派人来提醒的话,朱慈烺差点都要把这件事情给忘了。
所以打发走户部官员之后,朱慈烺即刻让人去找了一间隐秘的仓库,然后亲自前往了这间仓库。
仅仅只是心念一动,整整五百万今棉花就填满了整间仓库。
虽然消耗了一些系统积分,但这点积分对于目前的朱慈烺而言,简直就是九牛一毛而已。
做完这件事情之后,朱慈烺又召集了几个亲信,然后让他们带人假扮郑家商队,浩浩荡荡将这些棉花运往户部专门储存棉花的太仓库。
当然,他可没忘记把户部尚书倪元璐也给喊了过来,毕竟这玩意儿可是需要入库的。
太仓库前,户部尚书倪元璐瞧见堆积如山的棉花,顿时一脸茫然,满是不可思议。
因为他实在不知道这些变化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明明户部这边并未接到郑家的通知,而且棉花的钱也没有支付,怎么这五百万斤棉花就直接到京城了?
“太子殿下,这...这么多的棉花究竟是从何而来?近日并未听说如此大量棉花入京啊。”
倪元璐终究还是忍不住,带着疑惑与一丝不安问道。
朱慈烺则是神色镇定,一脸淡定的说道:
“这些棉花就是郑家从海外运来的棉花了,郑家知道大明如今迫切需要这些棉花过冬,所以到达港口之后直接雇佣马车运到了京城。“
“因为是夜间入京的,所以你不知道倒也正常!”
额.......
倪元璐听的一脸疑惑,这话听起来好像也没什么问题,可他就是感觉哪里怪怪的。
不过看到棉花实实在在堆在眼前,他也不好多再多说什么,随即安排人手登记入库。
就在这时,朱慈烺突然又补充道:
“对了,这些棉花的银子到时候先送到东宫,由本宫亲自为郑家结算!”
虽然这些棉花都是朱慈烺利用系统积分兑换的,不过该收的钱还是一文都不能少。
反正如今的户部也不缺钱!
而倪元璐听到这话,也是赶忙点头道:
“太子殿下放心,等全部登记入库之后,户部会马上调拨银子!”
朱慈烺这才满意的点的点头。
随后朱慈烺望着这些被搬运入库的棉花,心中略有遗憾。
因为他心里清楚,他目前也只能顾及大明将士以及部分百姓的棉花需求,无法确保天下百姓皆有足够的棉花过冬。
虽说系统还能兑换棉花,可数量若太过庞大,定会引人怀疑,且大量的棉花凭空出现在市场上还会影响明年棉花产量,最终导致市棉花市场混乱。
所以为了市场稳定,朱慈烺不能无限制的兑换棉花。
不过他已经下达了一道圣旨,那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普及蜂窝煤,但凡是有煤矿的地方,都必须大量制造蜂窝煤以供周遭的百姓过冬取暖。
至于一些地方有煤矿、却未被发现的,朱慈烺也都进行了详细的标注,然后让锦衣卫协同工部的官员和工匠前去勘察。
总而言之,他只想让这个冬天能少死一些人。
就像他之前说的,这大明,真的是太难救了!
又过了两日,这一天天气难得凉爽了下来,没有之前那般炎热了。
一队浩浩荡荡的仪仗,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威风凛凛地朝着紫禁城
的方向行进。
那明黄色的旗帜在微风中烈烈作响,彰显着皇家的威严。
这正是崇祯的仪仗。
此时的崇祯端坐在华丽的龙辇之上,不时透过窗户望向那巍峨高耸的宫墙,心中难免也是一阵感叹。
不得不说,这几天在道观之中他确实感受到了超凡脱俗的宁静清幽。
青灯古卷相伴,晨钟暮鼓声声,大有一副世外桃源的乐趣。
可日子一久,这般不断重复的生活实在让崇祯感到乏味无聊,仿佛被禁锢在一个单调的世界里。
没办法,毕竟之前怎么说也是一个皇帝,他哪里吃得了这样的苦?
更何况去的时候崇祯是一个人去的,没有皇后和妃子陪同,这就让崇祯更加难熬了。
所以仅仅过了不到十天,他便再也按捺不住,决定返回皇宫。
朱慈烺自然也是提前得知了这个消息,不过他手头里刚好有一些事需要处理,所以并没有去接崇祯。
待忙完手中诸事,朱慈烺这才去了皇宫。
一是前去请安,二是想着顺便和崇祯说一说朝中近来发生的大小事情。
毕竟明天就是上朝的日子,而崇祯去了道观这么久,好不容易回来了肯定是要上朝的。
与此同时,皇宫内。
崇祯回宫之后,就直奔周皇后的坤宁宫而去。
此时的崇祯面带笑意,步伐轻快得如同春日里踏青的少年,与往昔被朝政压得略显佝偻的模样截然不同。
这几日道观之行虽短暂,却还是给他带来了很大的改变。
此刻他神色间满是难得的轻松愉悦,一想到即将见到周皇后,崇祯就更加开心了。
因为崇祯是突然决定回宫的,所以周皇后一开始并不知道,直到崇祯的仪仗进了京城之后,周皇后这才知道了。
于是乎,周皇后特意精心妆扮了一番。
此时的她身着一袭红色绣着海棠花的宫装,锦缎轻柔,贴合身姿,每走一步,裙摆便如灵动的蝴蝶般轻轻摇曳。
乌黑的长发高盘成髻,几支镶嵌红宝石的金簪错落其间,红宝石在光线的映照下,闪耀着迷人的光泽。
她面上施着淡妆,双颊微微晕红,恰似春日里盛开的桃花,娇艳欲滴。
别看周皇后已为人母十几年了,可说到底,她今年也只有三十二岁而已。
于是等崇祯踏入坤宁宫的时候,周皇后赶忙便走了过去,仪态万千地微微欠身道:
“臣妾参见陛下!”
“陛下,您可算回来了,这几日臣妾满心都是牵挂。”
崇祯急忙上前,双手稳稳地扶起周皇后,目光中饱含深情,嘴角笑意更浓,柔声道:
“皇后,让你忧心了。”
“那道观虽清净,可没了你在身边,到底缺了几分烟火气,朕实在待不住,所以便回来了。”
如果朱慈烺现在在这里的话,他一定会被崇祯和周皇后之间的情话给整的浑身起鸡皮疙瘩。
毕竟亲眼看到自己父母调情确实是一件很让人觉得很炸裂的事情。
与此同时,在说完这些话之后,崇祯自然而然地牵起周皇后的手,二人十指紧扣,仿佛是在传递着彼此的思念与眷恋。
这幅画面,就连崇祯身后的王承恩都不好意思看下去了。
就在这时,崇祯突然想到了什么,然后看向身后的王承恩道:
“大伴,你亲自去外面守着,朕有要事和皇后商议,不许任何人靠近坤宁宫!”
顿了顿,崇祯又补充道:
“就算是那个逆子来了也不行!”
所谓的逆子,自然就是朱慈烺了!
王承恩听到这话,赶忙道:
“奴婢遵命!”
随即崇祯二话不说,就拉着周皇后去了寝宫........
于是等朱慈烺来到坤宁宫外的时候,就看到王承恩一脸恭敬地候在一旁,似乎是在等他。
朱慈烺不等王承恩行礼,便直接开口问道:
“王公公,父皇可是在坤宁宫?”
王承恩神色间略带几分尴尬,犹豫了一瞬,这才小心翼翼地回道:
“太子殿下,陛下一回宫,便径直来到这坤宁宫找了皇后娘娘,还特意吩咐,不许任何人打扰,便是太子殿下您,也不行。”
说这话的时候,王承恩的老脸瞬间就红了。
朱慈烺闻言,先是一怔。
可紧接着,脑海中瞬间如闪电划过,闪过一丝明悟,脸上随即也是闪过一抹尴尬之色。
因为他已经知道崇祯现在在干什么了......
不过想想也是,崇祯现在也就三十五岁不到的年纪,也算是正当壮年了,发生这样的事情也算是情理之中。
但是话说回来,他就不能等晚上吗?
不行不行......
这种事情实在不能再想下去了,因为真的太他妈尴
尬了!
“咳咳.....”
当下,朱慈烺轻咳一声,平复了一下情绪,然后又看向王承恩道:
“记住了,本宫今天没来过这里!”
王承恩哪里敢说半个不字?当下便点头道:
“奴婢今天没见过太子爷!”
朱慈烺点了点头,随后头也不回的转身便离开了,脚步带着几分匆匆,好似在逃离什么极度危险的地方。
就像他刚才所说的,这种事情实在是太他妈尴尬!
还是赶紧跑吧!
不过很快,朱慈烺便将这件事情抛到了九霄云外,因为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发生了!
那就是负责收缴欠税的最后一批军队已经抵达了天津,并且早上就已经从天津出发了,估计晚上就可以到达京城。
至此,除了深陷战火的河南、陕西地区,大明绝大多数的欠税已尽数收缴。
而这一切仅仅只是用了不到一个半月左右的时间!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朝廷这次动了真格,直接出动了军队前去收缴欠税。
但凡有敢抗税漏税者,一律格杀勿论!
杀完还要抄家灭族,毫无商量的余地。
在这般雷霆手段之下,那些平日里嚣张跋扈的士绅官员个个吓得噤若寒蝉,根本不敢有丝毫反抗。
可尽管如此,全国上下少说也有近两万的士绅豪强被杀。
然而,朱慈烺的目光很快就被这次收缴上来的巨额财富吸引,下意识地忽略了这些被杀的士绅豪强。
毕竟这次收缴的欠税数额实在是太过庞大了。
这次京营带回了南京附近省份的所有欠税,光是白银就足足有一万万三千万两,也就是一亿三千万两之多。
黄金六百万两!
这还不算那数不清的奇珍异宝和粮食棉花等实物!
这个天文数字乍一听着实夸张了些,可朱慈烺却觉得这很正常。
因为南方本就是繁华富庶之地,商业繁茂,田亩广袤,南方的税收本来就比北方要高出许多。
加之多年来的欠税累积,如今能有这般进账,倒也在情理之中。
如果把此次全国收缴的所有欠税全部加起来的话,最终数额更是惊人,达到了两亿五千万两白银、一千三百万两黄金,还有粮食以及各种奇珍异宝数千箱。
值得一提的是,这还未算上在河南周边省份囤积,用以攻打李自成的粮食和银子。
朱慈烺回想起之前种种,不禁摇头轻笑。
正如他先前所料,大明并非是没有钱,只是崇祯不敢对那些富得流油的士绅豪强下手罢了。
而他自己可没这般顾虑,这不一通杀伐下来,数不尽的银子黄金就到手了!
不过,朱慈烺也没打算把这些银子一股脑儿全交给户部。
毕竟这么多的银子,户部一时半会儿也消化不了。
所以在这些欠税运抵京城后,虽名义上归入户部,实则都存放在一个单独的仓库里。
并且朱慈烺特意派遣了大量精锐军队和锦衣卫严密驻守,这就导致户部尚书倪元璐根本无法插手管理这笔钱财。
倪元璐心里大概也知道朱慈烺是什么意思,不过他对此却是敢怒不敢言。
一方面,他深知这位太子手段强硬,不好招惹。
另一方面,他担心自己要是提出反对意见,朱慈烺一怒之下,会直接把这些银子全部搬进内帑。
真要如此的话,那户部可就彻底失去对这笔巨额财富的掌控了。
为了不让这样的事情发生,身为户部尚书的倪元璐只能默默隐忍。
除此之外,关于这次收缴欠税的具体数额朱慈烺也在暗中做了手脚。
每次有欠税运到京城,他便会让人悄悄扣下三成,神不知鬼不觉地运到东宫。
各种奇珍异宝,一大半也都被他收入囊中,送到了东宫。
毕竟这些宝贝或许在其他人眼里只是古董,但是在朱慈烺眼里这些东西却有更大的用处,那就是能用来兑换系统积分。
事实上要不是担心明面上不好看的话,朱慈烺真打算把所有的奇珍异宝全部都私自扣下。
当然,朱慈烺还对账目做了点手脚,确保不被人察觉。
但即便如此,朱慈烺的系统积分一路飙升,已经直逼两千多万了。
折合成银子的话,差不多就是三亿两白银!
不过,朱慈烺并不打算把这些积分全部用来兑换白银,他心里有更长远的打算。
总的来说,虽然这次收缴欠税的实际总额是两亿五千万两白银、一千三百万的黄金,但明面上众人看到的,却只有一亿七千万两白银、八百万两黄金。
那额外的八千万两白银和五百万两黄金,都被朱慈烺暗自私吞了。
不过用“私吞”这个词似乎不太恰当,毕竟这天下本就是老朱家的,他只是找了个‘更安全’的地方,把这些财富妥善保
存起来罢了。
即便如此,这明面上的一亿七千万两,也足以让所有人惊掉下巴了。
要知道,自大明建国以来,朝廷国库从未有过这般雄厚的积蓄。
哪怕是在最繁荣昌盛的时期,国库里的银子也不过千万两而已。
可如今,加上之前户部原有的银子,户部如今的银子总数已达两亿两白银。
再算上朱慈烺私藏的和内帑的银子,朝廷如今差不多坐拥四亿两白银、两千三百万两黄金。
得知这个数字时,朱慈烺自己都感觉脑袋嗡嗡的,仿佛置身梦境一般。
这般巨额财富,实在是多得都有些不真实了。
但静下心来细细思量,又觉得并非难以理解。
因为根据锦衣卫的大概统计,明末这个时期,士绅阶级的人数足足有五十万之多!
这其中包括科举功名者,也就是秀才、举人、进士,还有现任或致仕的文武官员。
这些人的数量在明末这个时期的人口总数达到了五十万之多!
若是加上他们的家人,那么明末这个时候的士绅阶级足足有五百万以上的人口!
只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二!
而且在正常情况下,哪怕是级别最低的秀才,一般名下也有五百亩左右的土地。
当然这些土地一般都是挂名的,为了就是偷税漏税。
级别最高的,比如之前的周延儒、现在的英国公,名下的土地更是高达几十万亩!
毫不夸张的说,五十万人的士绅阶级最少占有了大明一半以上的土地!
并且这些土地之前从来都是不交税的!
想象一下,百分之二的人口却占据了整个国家一半的土地,而且这些土地都不交税,这是多么让人震惊的事情?
明末之所以会灭亡,这五十万人最少也有一半的责任!
而朱慈烺对这些人都是一视同仁,直接收缴从万历年间至今差不多一百年的欠税,所以这才有了这么多的银子!
总的来说,他也算是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儿了!
毕竟从古至今,可从来没有哪一个皇帝或者太子能够一下子拥有这么多的财富!
当然,银子这玩意儿多了有时候也不是好事儿,因为有可能会造成通货膨胀。
不过好在这些银子都在朝廷手里,所以暂时也不会造成通货膨胀。
而且银子多了,接下来可以做的事情可就太多了。
比如修缮那些年久失修的官道,让商旅行人往来更加便捷。
比如扩充军队,购置精良兵器、粮草,以及继续研发新的火器,提升明军的战斗力。
再比如继续大量从海外购买粮食等物资。
亦或者直接修路!
总而言之,将来朱慈烺要做的事情可多了,而这些事情都离不开大量的钱财支持!
想到这儿,朱慈烺脸上不禁露出欣慰的笑容,心中满是对大明未来的憧憬。
如今的大明,总算是越来越好了。
果然,当天半夜的时候,押送税收的京营便抵达了京城。
按照朱慈烺之前的交代,三成以上的金银和五成以上的奇珍异宝都被秘密送到了东宫,剩下的才被送到了户部。
第二天,恰好是上朝的日子。
太和殿外,晨光熹微,金色的光辉洒在汉白玉台阶上,显得熠熠生辉。
崇祯在经历了十天左右的求仙问道后,今日也必须出席朝会。
毕竟他这一去悄无声息的,如今归来,怎么着也得在朝堂上露露脸安抚一下群臣。
不过朱慈烺有点担心崇祯会因为昨天‘操劳过度’缺席早朝,所以昨天晚上就特意派人前去提醒了一下。
得到确切的答复之后,朱慈烺这才放下心来。
这不,第二天一大早,崇祯便身着龙袍,神色庄重地出现在了朝堂之上。
当看到崇祯那熟悉的身影稳稳地站在朝堂之上,且未身着道士装扮时,群臣们悬着的心总算落了地。
要是崇祯穿着一身道袍坐在龙椅之上的话,那么最起码有一半以上的官员会直接心态炸裂!
(ps:查了很多资料,都查不出明末时期具体的白银储量,但根据一些资料,光是京城的勋贵和山西八大皇商就有1.5亿两白银了,再加上这个数字是全国的,所以四亿两其实并不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