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逼人请叫我小九哥

第二百四十章 这大明,也太他妈的难救了!

文华殿内,此刻突然安静的有些可怕!

朱慈烺是真的被震惊到了!

贫民与流民因生活困窘,缺衣少食,在寒冬中冻死街头,这点朱慈烺其实是可以理解的,也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免费看书搜索: 我的书城网

毕竟古代不比现代,发生这样的事情情有可原。

可话说回来,驻扎在京城的将士,他们明明有朝廷发放的棉服、煤炭等过冬物资,他们怎么也会被冻死,这实在是荒谬绝伦!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朱慈烺低声喃喃自语,脸上满是难以置信的神情。

下一秒,他猛地转头,目光如炬,直直地看向李邦华。

在他看来,李邦华身为兵部尚书,掌管着京城及各地军事防务,对这样的状况必定了如指掌,理应知晓这背后的隐情。

与此同时,李邦华早已站起身来。

只见他神色凝重,声音低沉却清晰的说道:

“回禀太子殿下,此事千真万确,绝非虚言。”

“虽说每年朝廷都会为京营及其他驻京将士拨付棉服与取暖煤炭,然而这些救命物资,在层层下发的过程中,被官吏和太监肆意贪污。”

“真正能送到将士手中的,不过寥寥无几。”

李邦华的声音愈发沉重,又带着一丝痛心:

“正因如此,时常有士兵被冻死,冻伤的更是不计其数。”

“不少士兵手脚严重冻伤,别说是打仗了,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自理都难以做到。”

“再者,九边以及辽东的局势更为严峻。”

“因朝廷财政常年入不敷出,已许久未曾为将士们补发新的冬装,致使许多将士难以抵御刺骨严寒。”

“尽管朝廷偶尔会向辽东运送煤炭,可路途遥远,沿途损耗极大,根本无法保障每一位辽东将士都能顺利熬过寒冬。”

“实际上,辽东及九边将士在冬季的死亡率更高,粗略估算,每十人当中,就有一人会冻伤或冻死。”

“臣正是考虑到这些,才打算今年优先为辽东和九边将士更换冬装,确保他们能平安过冬。”

听到这番话之后,朱慈烺彻底陷入了沉默职中,脸上阴云密布,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

他万万没有想到,此事竟严重到这般地步。

不仅京城本地官兵会在寒冬冻死,辽东那边的情况更是触目惊心,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人被冻死或冻伤。

将士们在外出生入死,保家卫国,本就艰辛无比,没想到到了冬天竟还要面临被冻死的威胁,这让朱慈烺如何能接受?

下一秒,朱慈烺心中的怒火再也压抑不住,厉声喝道:

“来人!”

声如洪钟,在殿内久久回荡,震得人耳膜发疼。

话音刚落,门口两名身着厚重铠甲的大汉将军,迈着沉稳的步伐迅速走进殿内。

铠甲相互碰撞间,发出清脆的声响。

二人“扑通”一声跪在朱慈烺面前,拱手道:

“臣在!”

朱慈烺目光如刀,冷冷地盯着二人,一字一顿地吩咐道:

“传旨下去,速令锦衣卫即刻调查去年京城将士冻死冻伤事件,若查明有人贪污,不论其官职多高,身份如何,即刻处斩,家产全部抄没!”

两名大汉将军听后,顿时吓了一跳,好端端的怎么又要杀人了?

但很快他们还是反应了过来,忙不迭地回应:

“臣遵命!”

随后迅速起身,脚步匆匆地退下。

显然,朱慈烺这次是真的被激怒了。

倪元璐和李邦华见状,相互对视一眼,眼中满是担忧。

他们其实也清楚此事的严重性,可朱慈烺这般雷厉风行、大开杀戒的做法,让二人不免心生忧虑。

然而话到嘴边,看着朱慈烺满脸怒容,二人又将话语咽了回去,然后默默地站在一旁。

一时间,空气中弥漫着一丝紧张与压抑的气息仿佛让人透不过气来。

片刻之后,朱慈烺深吸几口气,努力平复内心翻涌的怒火,语气也缓和了许多:

“二位坐下吧,本宫只是一时太过于生气了。”

“接下来咱们继续商议此事的应对之策。”

二人听后,这才小心翼翼地重新坐下。

朱慈烺先是将目光转向倪元璐,然后问道:

“如今大明每年能产多少棉花?”

倪元璐恭敬地回答:

“启禀太子殿下,如今我大明的棉花主产区集中在江南地区,像松江府、苏州府、常州府。”

“北方地区也有种植,分布于山东、河南、北直隶等地,此外,湖广、陕西部分区域也有棉花种植。”

“但近年来北方天灾不断,流寇又四处肆虐,致使北方棉花产量锐减,如今还不及以往的十分之一。”

“江南一带的

棉花,因陛下之前加重赋税,不少百姓为维持生计,纷纷改棉种粮,所以,如今每年棉花种植面积大概不到一千万亩。”

“按亩产二十斤计算,每年产量大概两万万斤。”

两万万斤,也就是两亿斤了!

朱慈烺微微点头,心中暗自盘算,就这点棉花,根本无法满足大明如今的需求。

因为大明如今光是在籍的人口都有九千万,加上那些不在籍的,人口最起码在两亿左右。

平均算下来的话,一人也就只有一斤棉花!

而且这些棉花大部分都会被用来制作成布匹,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才会用来填充过冬。

也就是说真正用来过冬的,平均算下来的话每人恐怕连半斤都没有!

如此一来,朱慈烺都不敢再想下去了......

他只能继续追问:

“这些棉花最终都流向何处?”

倪元璐继续说道:

“其中一半流入江南的纺织业,被制成布匹销售到大明各地。”

“约三成流向市场,供百姓制作冬衣、填充被褥。”

剩下两成左右用于交税,交税分折银和实物两种方式,但因之前偷税漏税现象猖獗,收缴的棉花实物数量稀少,去年还不到一百万斤。”

“今年因为朝廷收缴欠税,所以大概收缴了三百万斤。”

“不过即便如此,依旧远远不够,按照臣的统计,京城以及九边、辽东各地全部加起来,最起码需要六百万斤以上的棉花。”

“这其中还不包括辽东百姓的需求,若是加上他们的,想要顺利度过这个冬天,最少也需要八百万斤棉花。”

“除此之外,陕西孙传庭部、河南左良玉部以及其他驻军也都需要棉花过冬,林林总总加起来,最少需要一千万斤以上!”

一千万斤,看起来似乎不多,毕竟只占了棉花总产量的二十分之一,但想要搞到这一千万斤棉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因为每年生产出来的棉花流向哪里都是有定数的,再加上这些也都全部交税了,朝廷要是想要获取更多的棉花,就只能想别的办法。

文华殿内,鎏金香炉中檀香袅袅升腾,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倾洒而入,在雕龙绘凤的地面上投下一片片斑驳光影。

朱慈烺紧锁眉头,不断在殿内踱步,脚步踏在青砖之上,发出清脆且急促的声响,似是在与他内心的焦虑共鸣。

原本,朱慈烺满心以为打赢松锦之战后,大明便能拨云见日,诸事顺遂。

一切的事情都能按部就班地发展。

可残酷的现实却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他的心头。

各种难题如潮水般汹涌而至,一桩接着一桩,简直让他应接不暇,根本无法按照他自己最初的设想逐一解决。

而眼下,过冬问题就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尽管此时正值八月,乍一看时间还算充裕。

但是别忘了,眼下的大明正处于小冰河时期,气候异常寒冷,十月份左右大概率就会大雪纷飞。

所以掐指一算,满打满算也就只有不到两个月的准备时间了。

在这短短的两个月内,不仅要完成棉花的采购,还要将其制成冬衣,并及时运往各地。

要是在两个月内无法将过冬的衣物送到将士手中的话,那么几个月后,边疆士兵被冻死的噩耗或许就会纷至沓来。

想到这里,朱慈烺只觉胸口憋闷!

这大明,也太他妈的难救了!

其实解决棉花的问题对于朱慈烺而言还是很简单的,别忘了,他可是有系统的男人!

就在刚刚,朱慈烺便仔细比对过系统商城中棉花的价格。

然后他就惊讶地发现,系统商场里面的棉花价格竟与大明当下的市场行情相差无几。

如此看来,借助系统,棉花难题似乎有了解决的可能。

不过话说回来,朱慈烺肯定不能这么干!

因为按照倪元璐所言,要彻底解决九边、辽东以及京城本地还有河南、陕西军队的棉花需求,至少需要筹备一千万斤棉花。

可如今,户部库房里的棉花储备却仅有区区三百万斤,算下来的话,缺口竟高达七百万斤。

虽说凭借系统,朱慈烺能轻而易举地兑换出这七百万斤棉花。

但他心里清楚,一旦要是真的这么做了,那么必定会引起轩然大波。

毕竟这可是整整七百万斤棉花啊!

到时候该如何向众人解释?

所以说即便真的要从系统购买棉花,那也不能一下子购买七百万斤。

否则,必将惹来诸多麻烦。

就在朱慈烺思考着这件事情的时候,倪元璐和李邦华就这么静静的坐在下面。

二人的目光始终追随着朱慈烺踱步的模样,眼神中满是期待。

在他们心中,这位太子殿下向来足智多谋,面对诸多困境总能想出奇招。

或许此次又能想出办法来化解这棘手的危机呢?

片刻后,朱慈烺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随即也停下了脚步。

他目光如炬,依次扫过倪元璐和李邦华,最终落在了倪元璐身上。

“户部如今库存的棉花,究竟有多少?”

倪元璐身形一动,迅速上前一步,而后恭敬地拱手回应道:

“回太子殿下,臣早前已进行过仔细核查,户部现存棉花约三百三十万斤。”

朱慈烺微微点头,将目光转向李邦华,追问道:

“依你之见,这三百三十万斤棉花,能否满足辽东和九边将士每人两套棉装的需求?”

李邦华赶忙站起身来道:

“启禀殿下,臣觉得应该是足够的。”

“因为辽东和九边当地的百姓,向来也有种植棉花的传统,虽然不多,但多少也能弥补一些缺口。”

“再加上这三百三十万斤棉花,应当能够满足将士们的过冬需求。”

然而听到这话朱慈烺并没有觉得多么欣慰,眉头反而是皱得更紧了,继续问道:

“九边和辽东的官兵,有朝廷发放的棉花和物资抵御寒冬,可普通百姓呢?他们又该如何过冬?”

李邦华听到这话,还没来得及回答,一旁的倪元璐却是抢先回道:

“太子殿下,实际上民间百姓大多并不依赖棉花过冬。”

“普通百姓常用稻草、碎布填充衣物,亦有使用柳絮与麻布混合之物替代棉花。”

“此外,辽东靠近蒙古,百姓们还会购置羊毛、牛毛填充衣物。”

“只是这些材料,远不及棉花那般保暖与普及罢了。”

朱慈烺点了点头,继续追问道:

“可是即便如此,还是难以避免会有人会被冻死,对吗?”

这句话一出口,倪元璐和李邦华二人瞬间就不说话了。

因为他们知道确实如此!

在他们的认知里,在这严寒的冬天想要做到无人冻死,几乎是天方夜谭一般的事情。

事实上朱慈烺又何尝不知道这一点?

但他内心深处仍期望能尽最大努力减少百姓的伤亡。

眼看着面前的两人都不再说话,朱慈烺这才说出了自己的真实目的。

“既然如此,那就将户部三百三十万斤棉花,全部运往九边和辽东,按照每人两套的规格,为当地官兵制作冬装。”

什么?

听到这话的时候,倪元璐瞬间瞪大了眼睛,脸上写满了震惊。

自己之前苦口婆心说了那么多,竟都如同耳边风一般丝毫没有起到作用?

他之前明明再三强调过,这些棉花既要保障九边和辽东将士的过冬需求,又要兼顾京城的过冬需求。

可如今朱慈烺这一决定,虽说能让辽东和九边的将士安稳过冬,可京城这边又该如何是好?

就算京城的达官显贵们可以凭借雄厚的财力自行购置棉花,可京城那将近二十万的将士呢?

他们肩负着守护京城的重任,若在寒冬中受冻,京城的安危又该如何保障?

想到这里,倪元璐迫不及待的就想要开口进谏。

然而朱慈烺似乎察觉到了他的意图,抬手制止了他,语气沉稳地说道:

“先让本宫把话说完,此事本宫自有妥善的解决办法。”

倪元璐无奈,只得将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李邦华站在一旁,同样忧心忡忡。

因为他深知倪元璐所言非虚,若真将棉花全部运往九边和辽东,京城必将陷入困境。

但看着朱慈烺那自信满满的模样,他同样选择了沉默,心中暗暗期待眼前这位年轻的太子能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朱慈烺则是继续说道:

“既然已经决定为九边和辽东的将士们制作新衣,那么他们之前的旧衣,便可以物尽其用了。”

“到时候朝廷可下令,以合理的价格,将他们的旧棉衣尽数收集起来。”

“然后把这些旧棉花重新打散,制成棉被、棉袄之类的御寒之物,再以低价售卖给当地百姓。”

“如此一来,当地百姓的过冬难题,是否能得到缓解?”

倪元璐和李邦华听完这话,瞬间眼睛一亮。

其实他们此前也考虑过回收旧棉衣的办法,可他们当时想的是直接向官兵索要。

毕竟朝廷都给你们发新衣服了,回收旧衣服也算是很合理的吧?

但这件事情说起来简单,真正执行下去的话却没有那么简单。

一来是大明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先例。

若贸然行事,极有可能引发官兵的不满。

二来则是在古代,棉花堪称珍贵物资,官兵们即便领到新衣服,也会将旧的棉衣留给家人备用。

要知道一个普通士兵的全套棉衣差不多可以保证两三个人的过冬需求了。

可如今朱慈烺提出花钱收购士兵的旧棉衣,可谓一举两得。

一来有朝廷的政令支持,二来又有真金白银的补贴,官兵们自然不会太过于抵触。

想到此处,倪元璐和李邦华连忙拱手称赞:

“殿下圣明!”

“如此一来,确实可以保证当地百姓的过冬需求!”

朱慈烺并没有因为这两位臣子的恭维而感到高兴,反而又是微微叹了口气,然后继续说道:

“本宫也清楚仅凭此举,或许仍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因此户部可再拨出一些银子,大量收购辽东、九边当地的旧棉花。”

“重新加工制作后,低价售卖给当地百姓,务必确保每个百姓都能有一套过冬的衣物。”

“或许即便如此行事,仍会有不少百姓在寒冬中遭遇不幸,但这已是朝廷目前能做到的最佳方案了。”

李邦华和倪元璐默默点头,对朱慈烺的话表示认同。

紧接着,朱慈烺将目光转向倪元璐,继续说道:

“至于京城本地、以及陕西河南的过冬问题,可按两步走。”

“首先,以朝廷的名义,在不扰乱棉花市场物价的前提下,收购民间的新棉花。”

“其次,大量收购民间的旧棉花,包括京营、腾骧五卫及周围驻兵的旧棉花,由朝廷出钱回收,重新加工后,售卖给当地百姓。”

“依你估算,如此操作后,大概还缺多少棉花?”

倪元璐低头沉思,在心中迅速地盘算一番后,拱手回禀:

“回太子殿下,按照臣的估算,若照此办理,朝廷最多可在民间收购一百五十万斤至两百万斤棉花。”

“再加上旧棉花的回收利用,大概仍差三百万斤左右便可以满足今年的过冬需求了。”

朱慈烺点了点头,继续说道:

“缺少的这三百万斤棉花,你们不必担忧。”

“本宫之前已经和郑家商量,会从海外运来一批棉花,少数也有三百万斤以上,最多再过十天左右,这批棉花就能运到京城来。”

“如此一来,今年的过冬难题也可以得到彻底解决了。”

倪元璐和李邦华对视一眼,脸上皆是差异,很明显他们没有想到朱慈烺居然早就想到了棉花短缺的问题,并且一早就从海外购买了。

一瞬间,这两人都是露出欣慰的笑容,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因为这样一来的话,今年不仅能让所有将士换上两套新棉服,还能保障百姓的过冬需求。

虽说此举耗费巨大,但如今的大明,在财政上倒也能够承受。

反应过来之后,二人连忙再次拱手,齐声说道:

“殿下圣明!”

当然,所谓的从海外运棉花都只是朱慈烺拿来骗他们的。

一来是朱慈烺之前其实也了解过海外棉花的价格,得知海外棉花价格其实与大明本土相差无几。

二来则是从海外运输棉花,往返至少需要两个月时间。

而两个月后,大明早已是冰天雪地,在时间上根本就来不及。

因此这三百万斤棉花,朱慈烺决定从系统中兑换。

而且他打算兑换多一些,最少兑换出五百万斤出来,然后确保更多的百姓可以顺利度过这个寒冬。

按照普通一套棉衣五斤棉花来算,最少可以拯救一百万人的性命!

再多就不行了,因为再多的话就会导致市场棉花掉价,然后那些之前种植棉花的百姓也会放弃种植棉花。

如此一来的话,明年的棉花产量毕竟会大量缩减。

总而言之,兑换物资也是个技术活啊!

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想到这里,朱慈烺就不得不感慨一下了。

还好他有系统,不然面对眼前的这种困境还真没法解决了。

毕竟身处于明末这个时代,就算身为穿越者,不开挂也是拯救不了大明的!

当然,即便解决了棉花的问题,也不算是彻底解决了百姓以及官兵过冬的问题。

因为冬天除了必须要穿暖之外,也是需要生火做饭的。

而这个时候,燃料也就成了重中之重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