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贵州只能出兵五千?丢人啊!
然而,明末时期的贵州其兵力部署与军事形势却极为复杂,受到了当地复杂的民族构成、土司势力以及明朝衰败的诸多影响,整体呈现出薄弱的态势。
明朝在贵州实行卫所制,从理论上来说,每卫编制应有五千六百人。
贵州的主要卫所包括:贵州卫、贵州前卫、威清卫、平坝卫、普定卫、乌撒卫、铜鼓卫、五开卫。
按常理推断,如今贵州的兵力应该在五万左右。
但到了明末这个时候,卫所制已经严重衰败,实际兵力远远不足额数。
朱慈烺心中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之前估计贵州的实际兵力绝没有这么多,最多只有不到两万。
除了明朝的正规军之外,贵州境内还有土司的私兵。
这些土司兵的特点十分鲜明,他们骁勇善战,在山地作战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但同时也容易叛附不定。
就像天启年间发生的奢安之乱,当时四川永宁的奢崇明和贵州水西的安邦彦联合反明,一度围攻贵阳,造成了‘贵阳围城’的惨案。
在那场惨烈的战争中,贵阳城被围得水泄不通,城内物资匮乏,造成了无数人的死亡。
言归正传,贵州总兵林兆鼎在奏折里说的就是关于贵州兵马的事情。
他在信中无奈地表示,因为卫所制度腐坏,如今贵州的现编兵力不足一万五千人!
而且在这为数不多的兵力中,能战者更是不到一万。
再加上贵州境内土司势力错综复杂,需要时刻防范他们叛乱,所以他这次能真正调动的兵马不足五千人!
可是当初朝廷可是给贵州下达了两万人的指标,要求贵州出兵两万前往四川支援。
面对如此巨大的差距,贵州实在是拿不出这么多的兵力来。
林兆鼎绞尽脑汁,终于想了一个法子,那就是向土司借兵。
当然,这并不是白借的,是要给钱的。
不过之前朝廷已经向贵州运送了一批粮草和银子,所以钱财应该不是什么问题。
但林兆鼎又忧心忡忡地表示,这些土司的兵马虽然勇悍无比,但毫无忠诚可言。
他们就像一群不受约束的野马难以控制,万一在作战的时候这些土司兵闹出什么幺蛾子,比如临阵倒戈或者不听从指挥,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所以到底要不要用这些土司私兵,林兆鼎实在拿不定主意,这才写奏折向朝廷询问,到底该怎么解决这件事情。
说实话,朱慈烺看完这份奏疏之后确实是挺意外的。
他原本以为贵州总兵手中怎么着也有两万人的兵力,毕竟贵州也是一个大省,在军事上应该有一定的储备。可结果贵州总兵却告诉他,贵州只有一万五千人的兵力,能战者更是不足一万!
而且朱慈烺估计这一万人也有可能是虚报的。
在这个时候的官场环境下,虚报兵力、冒领军饷的事情时有发生。
恐怕贵州真正能打的能有个五六千人就不错了。
不过转念一想,朱慈烺又觉得这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毕竟明末时期各地局势动荡不安,贵州又地处偏远,民族问题复杂,兵力不足也是可以理解的。
想到这里,朱慈烺这才合上了手中的奏疏丢在一边,随后不禁轻轻叹了口气,心中只觉得五味杂陈。
一个数百万人口的大省居然只能出兵五千,这说出去他都怕丢人。
突然就在这时,朱慈烺的表情猛地一顿,那原本紧皱的眉头瞬间舒展开来,眼中闪过一丝惊喜。
因为他突然间意识到,这封奏疏不就是为他提供了一个亲赴四川和李自成决战最好的借口吗?
而且就在刚刚的一瞬间,朱慈烺其实也已经想到了该怎么解决这件事儿。
简单来说就是同意贵州总兵林兆鼎的计划,让他除了带五千贵州兵支援四川之外,再带两万土司私兵参战。
这么做的目的有两个。
一个是为了让这些土司私兵见到大明军队的厉害,然后回去告诉他们的土司,让他们自己掂量一下以后到底该怎么办。
至于第二点嘛,那就是刚好可以趁机改变一下贵州当地的局势。
要知道明朝对于土司这种少数民族向来都是采用制衡的策略,简单来说就是扶持一个土司,然后打击另外一个土司。
然后当另外一个土司成长起来的时候,又扶持下一个土司,如此一来就可以防止土司一家做大。
当然这个办法也确实有用,两百多年都是这样操作的!
但是这个方法具体实施起来有个前提,那就是朝廷一定要有实力,不然拿什么扶持?
而且土司们也不是傻子,这两百多年下来他们也已经摸清了朝廷的套路,因此有的时候也只是在演戏而已,私下里各个土司团结得好似兄弟一般。
他们表面上听从朝廷的命令,互相争斗,但实际上在背后却暗中勾结,共同对抗朝廷的统治。
因此想要解决这些土司,那便只能换一个办法了!
这个办法也很简单,那就是等这场仗打完之后,对那些参与战争的土司私兵大赏特赏!除了赏赐一定的银钱之外,再给他们封官做,让他们做大明的官!
不过当然,做了大明的官,就不能再回去做土司的私兵了,这两种他们只能选一个!
而且根据朱慈烺所了解到的信息,土司与土司私兵的关系本质上不过是封建统治体系下的一种工具性联结。
这种关系表面上虽然看起来很稳定,但实则脆弱不堪,全然依赖于土司权威的树立以及利益分配的平衡。
而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土司与私兵之间那层看似坚固的关系便会迅速出现裂痕,甚至彻底恶化、直到分崩离析!
基于这样认知,朱慈烺这才有了之前的想法。
毕竟这些土司私兵相较于土司本人,实在是容易拉拢得多。
只要朝廷能给予他们实实在在的利益,就不愁他们不转而效忠朝廷。
当然,仅仅给予利益还远远不够,关键是要先让他们真切见识到如今明军的强大实力,让他们从心底生出敬畏之情,明白若再与明军为敌,无异于以卵击石,死路一条。
唯有如此,才能让他们真心实意地归顺朝廷,为朝廷所用。
除此之外,朱慈烺还打算给这些私兵一些世袭的武将官职。
这意味着一旦他们接受朝廷的招揽,其子孙后代都能长久地享受这份荣耀与财富,不必再像在土司麾下时那样时刻担忧利益得失。
而且,拥有这样的世袭官职,他们在贵州当地便能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甚至堪比他们原来的主子!
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人们的尊敬与敬仰。
如此优厚的条件,难道不比他们继续当土司的私兵要好上千倍万倍吗?
与此同时,坐在朱慈烺对面的李邦华这个时候已经喝上了马宝送来的姜茶了。
那浓郁的姜味弥漫在空气中,让人闻之倍感温暖。
李邦华轻轻地端起茶杯放在嘴边,轻轻地吹了吹,然后抿了一口。
温暖的姜茶顺着喉咙流下,让他那原本有些冰冷的身体渐渐暖和起来。
朱慈烺因为想得太过于投入,居然连马宝走进来送姜茶都没有注意到。
而李邦华一边喝姜茶,一边眼神时不时在朱慈烺身上打量,看着朱慈烺一脸若有所思的模样,他就知道这位太子殿下可能又想到了什么办法,因此他也不敢贸然打扰。
突然就在这时,朱慈烺似乎终于回过神来,随即便见他缓缓地抬起头,看向了正在喝着姜茶的李邦华。
“李尚书,这件事情你怎么看?”
朱慈烺并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计划,而是先询问起了李邦华。李邦华听到这话赶忙放下了手中的姜茶,随后恭敬地说道:
“太子殿下,针对此事,臣刚才也和几位兵部的官员商量了一下,最终还是觉得这次最好不要调用土司的私兵了。”
“毕竟土司私兵实在是难以掌控,万一他们在打仗的时候突然闹出什么幺蛾子,那么事情就不好收场了。”
和朝廷里的其他官员一样,李邦华其实也不信任那些土司以及他们的私兵,毕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他们从来也不和汉人一条心,因此作战的时候也不会尽全力,只有朝廷给出足够的封赏,他们才会卖力,压根毫无忠诚度可言!
他们忠诚的只是银子而已!
因此李邦华并不想要用土司的私兵来参与这场战争。
但是很明显朱慈烺却不这么认为,随后只听朱慈烺说道:
“可要是不用土司私兵的话,贵州最多就出兵五千,这五千是不是也太少了些?”
“而且贵州总兵虽然说可战人数有一万五千人,但是想必你也应该清楚,这数字绝对是有水分的,实际的人数估计连一万都不到。”
“这种情况下,要是只调朝廷的五千兵马而不调用土司私兵的话,万一我们正在打李自成的时候,那些土司们趁机在贵州捣乱怎么办?”
李邦华听到这话,一时间居然有些语塞。
因为作为兵部尚书,他可太清楚朝廷如今的兵力了。
虽然京城、辽东一带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革之后,士兵的人数都是足额的,但是像贵州一类偏远的地方,因为朝廷鞭长莫及,所以虚报人数肯定是很严重的。
他们为了自己的政绩和利益,不惜虚报兵力,骗取朝廷的军饷和物资。
而朝廷却因为信息不畅,无法及时核实,只能被这些人蒙在鼓里。
所以连他自己也不相信贵州总兵说的什么可战之数一万五千人,按他自己的估算,能有个一半就不错了!
差不多也就是七八千人的样子!
可要是真的从这七八千人中调遣五千人来四川参与作战,只剩下两三千人守护贵州的话这也太悬了。
毕竟贵州境内的土司兵力全部加起来可是有十几万人的!
稍微出点乱子,可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总不能前脚刚打完李自成,后脚又得去贵州打土司吧?
想到这里的时候,李邦华只觉得颇为头疼。他一方面他担心土司私兵不可靠,会给朝廷的军队带来麻烦。
另一方面他又担心贵州的局势会失控,给朝廷带来更大的损失。
犹豫了一下之后,最终他还是硬着头皮开口道:
“那么依太子殿下的意思,这次除了调动五千的朝廷兵马之外,还要再调动土司私兵?”
朱慈烺点了点头:
“没错,不过数量上得再增加一些,五千朝廷兵马、外加两万的土司私兵,并且每个土司都必须派兵。”
“如此一来,也算是稍微分化了一下当地土司的力量,他们就算想搞事情也没法搞事情了。”
“另外最好提前告知一下他们朝廷要派兵和李自成在四川一带决战的事情,可以稍微夸大一下兵马的数量,让他们产生畏惧心理,不敢有所放肆!”
李邦华微微叹了口气,他虽然觉得这样不合适,但就目前的情况看来这似乎是最好的办法了。
大不了到时候让贵州总兵多注意一些这帮土司私兵,别让他们闹出什么幺蛾子。
不过这帮家伙都是贪得无厌的,看来这次朝廷又要大出血了。
“咳咳.”
就在李邦华若有所思的时候,朱慈烺突然轻咳了几声,那声音在寂静的暖阁中显得格外清晰。
瞬间也吸引了李邦华的注意。
眼看着李邦华望向了自己,朱慈烺这才继续说道:
“对了,本宫刚刚突然想到一件事情,那就是这次朝廷要调动的兵马可不只有贵州的土司私兵,还有四川当地的白杆兵。”
“除此之外,还有朱家军、京营、秦军等等,如此复杂的兵力配置,李尚书觉得这次要以何人为帅才能掌控全局?”
然而李邦华听到这话之后压根就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凭心而论,如果只有汉人将士参与这场战斗的话,他可以轻松地给出十几个名字,那些将领们都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和卓越的指挥才能,必然能够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为朝廷立下赫赫战功。
但是
这次军队的成分实在是太复杂了,他们分别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训练方式和指挥体系,根本就不是一个将领可以轻松指挥得了的。
这让李邦华一时之间也不知道该选谁来做这次的主帅。(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