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秦之势力浩大
因此,在稍作思考后,颜路透露了自己老师的来历。
坐忘心法,确实源自道家。
“有趣,你的老师是道家之人,而你却来到了儒家。”得知无名确实是道家之人后,林天感到有些惊讶。
颜路陷入了沉默。
看到颜路沉默,林天也没有深究其中的原因,接着说:“你可以回答我的第二个问题了。”
第二个问题,林天询问的是无名所保守的秘密是什么。
如果说,前面那个问题颜路还能够回答的话,那么后面这个问题,他显然是不愿意回答的。
于是,他严肃地说:“对不起,我从未听说过我的老师保守了什么秘密。”
“是这样吗?”
林天一脸怀疑地看着颜路。
颜路感受到林天的目光落在自己身上,立刻感到紧张。
这让他想起了江湖中的一些传闻。
“这就是阴阳家掌教的实力吗?”同样感到紧张的还有一旁的惊鲵。
颜路与她有着深厚的交情,她自然不会袖手旁观颜路陷入困境。
如果林天真的铁了心要从颜路那里探听无名所保守的秘密,她也只能尽力为颜路辩解,以阻止林天对颜路采取行动。
然而,事情的发展出乎了她的预料。
林天在审视了颜路片刻后,平静地说:“既然你不打算透露,那就作罢。”
“你与惊鲵关系匪浅,看在惊鲵的面子上,我可以向你承诺,若将来你遭遇危难,可以来找我寻求庇护。”
颜路眉头紧锁,有些惊讶地看着林天。
林天轻轻一笑,没有多言,转身离去,几步之后,他的身影便消失无踪。
惊鲵与颜路相视一眼,彼此都感到困惑。
对于林天的真实意图,他们越发难以揣摩。
似乎林天此行,仅仅是为了向颜路提出一个问题。
林天一行人并没有在小圣贤庄留宿,而是返回了山脚下的有间客栈。
与住在小圣贤庄相比,毫无疑问,有间客栈的住宿更加舒适,当然,食物也更胜一筹。
庖丁为了给林天留下美好的桑海之行印象,竭尽全力烹饪美食。
在听到林天提及齐鲁的特色菜肴“鱼翅蒸熊掌”后,甚至不惜花费重金,弄来了熊掌,为林天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韩非平生只爱饮酒,对食物并无太多追求,惊鲵更是如此,她带着女儿四处奔波,历经艰辛。
但在品尝了庖丁的手艺后,他们的看法也渐渐有所改变。
如果食物足够美味,确实能够让人回味无穷。
这次,他们也算是借了林天的光。
转眼间,林天等人在有间客栈享受庖丁的佳肴已经过去了数日。
这一天,颜路来到了有间客栈。
他是代表师兄伏念前来,邀请林天三人前往小圣贤庄。
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伏念终于下定决心,做出了决定。
韩非意识到这一点后,神情也变得严肃起来。
虽然那份诏书是由他转交给伏念的,但对于儒家的存亡,他同样非常关心。
伏念究竟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可以肯定的是,伏念的选择,将关乎儒家的兴衰存亡。
依旧是那座小圣贤庄,齐鲁三杰,由于张良在韩国灭亡后并未加入儒家,所以只有伏念和颜路两人,但令人意外的是,荀子从藏书楼中走出,来到了他们身边。
看似出人意料,仔细一想,也是情理之中,毕竟,今日之事,关乎儒家的未来。
甚至可以决定儒家的兴衰存亡。
对面三人缓缓走来,尽管其中一位是曾在小圣贤庄学习的韩非,但此刻,伏念并无旧情可叙,或者说,整个儒门,都无意与来者叙旧。
叙旧之事,数日前已告一段落。
无论是林天与荀子的辩论,还是惊鲵与颜路的技艺交流,亦或是韩非与荀子“七零七”师徒间的对话,都已将此类事宜处理得差不多。
而今日,所行之事,乃是正事。
“儒家伏念,拜见韩非太傅!”
“拜见林先生!”
经过长时间的对视,伏念恭敬地向韩非、林天行了一礼。
韩非在秦国担任太傅一职,若非秦国灭韩一事令他心灰意冷,他最渴望的职位本是廷尉,但李斯已担任此职,且能力非凡,即便韩非也无把握取而代之。
然而,嬴政对他依旧信任有加。
韩非为秦国效力后,嬴政便将最宠爱的儿子扶林托付给韩非,任命他为太子太傅。
至于林天,在秦国的地位极为特殊。
他虽无官无职,却能自由出入咸阳宫,受到嬴政的礼遇,论地位,实则比许多官员还要高。
此刻,伏念突然向韩非、林天行礼,并称呼韩非在秦国的官职,其意图已昭然若揭
。表明,他接受了秦王的封赏,选择成为秦国的“博士”。
韩非机智过人,意识到这一点后,神色立刻有所变化。
无论儒家未来如何,至少此刻的伏念,确实做出了明智的选择。
他没有顺从私心,如齐鲁之地的儒生那样秦国,而是洞察大势,顺应大势。
“伏念掌门,你做出了明智的决定。”
林天看着伏念,如是说道。
伏念面无表情,轻轻点头。
在做出这个决定之前,他的心情复杂而沉重,但一旦下定决心,在林天和韩非面前表明态度后,他感到了一丝轻松。
无论这个选择是对是错,至少不再纠结。
确定了伏念的态度后,林天等人的目的便已达成。
他们婉拒了伏念的邀请,没有继续留在小圣贤庄,而是前往山脚下的有间客栈。
目送三人离去,伏念轻声自问,“这个决定,真的正确吗?”
“至少,现在看起来是正确的。”
荀子的声音在伏念耳边响起,伏念转头,惊讶地看向荀师叔。
荀卿低语道:“秦之势力浩大,若欲维护儒学,似乎唯有依附于其强势。
我明白,你和众多儒士皆不喜秦,认为秦重视法度而轻视仁义,为私利而引发连年战乱……”
伏思静默,儒学对秦的不喜,除了秦不断挑起战端,更在于秦崇尚法家,以法家之说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