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真乃难为我矣

一时间,伏念感到自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他向韩非询问:“不知诏书何在?”

尽管他尚未决定是否接受诏书,但他愿意先睹为快,然后再深入思考这个问题。

韩非沉默不语,从衣袖中取出一卷文书,递给了伏念。

伏念展开韩非递来的文书,仔细阅读了其中的内容。

这份诏书盖有秦王的印章,且由韩非亲自送来,伏念并不怀疑其真实性。

然而,诏书上的内容却让他的眉头紧锁。

诏书上的大意是,儒家领袖伏念,因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教化之功,被赐予博士之位等等……

之前听到韩非提及秦王有意对儒家下诏,伏念就感到此事非同小可。

现在,看过诏书内容后,他立刻明白了秦国的真正意图。

“秦国这是在迫使我们儒家表明立场……”他心中暗自叹息。

作为一名饱读诗书的儒生,伏念其实并不欣赏秦国,与许多儒家学者一样,他对秦国并无好感。

虽然自春秋时期起,礼乐制度已经崩溃,但秦国完全没有礼乐可言,他们采纳法家治国理念,重视刑罚而忽视仁义。

即便齐国与秦国关系良好,但在齐国的儒家学者心中,秦国仍是一个残暴的国家,秦王更是一个不仁的君主。

尽管内心对秦国和秦王并无好感,伏念也必须让自己保持冷静,压制这些负面情绪,因为他是儒家的领袖,他需要为儒家的未来着想。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伏念对韩非说:“是否接受诏书,我需要时间来考虑。”

韩非早已知晓诏书的内容,对伏念的回答并不感到意外,他点头表示理解:“这是应该的。”

于是,韩非、林天和惊鲵三人便在儒家的小圣贤庄安顿下来……小圣贤庄风景如画,书声琅琅。

林天似乎对小圣贤庄非常感兴趣,入住后不久,便经常向韩非询问庄内的布局,尤其是藏书楼的位置。

韩非认为林天对儒家的藏书感兴趣,便没有隐瞒,直接告诉了林天藏书楼的位置。

他没有注意到,林天得知藏书楼位置后,眼中闪过一丝异样的光芒。

与此同时,

伏念在收到这份棘手的诏书后,立刻找到了自己的师弟颜路。

颜路并非自小在儒家门下成长,而是后来加入的。

他的师父与伏念的师父,即前任儒家领袖,似乎有着深厚的友谊。

颜路加入儒家后,前任儒家领袖便接纳了他。

前任儒家领袖去世后,伏念成为新的儒家领袖,颜路也随之成为了儒家的副手。

“伏念师兄!”

颜路当时还是个年轻人,下巴上还没有长出胡须。

他恭敬地向伏念行礼。

由于那份诏书的关系,伏念没有过多讲究礼节,直接说道:“子路师弟,你来瞧瞧这份诏书!”

他将诏书递给了颜路。

颜路接过诏书,阅读了其中的内容后,眼神立刻变得严肃。

“秦国,这是在迫使我们儒家做出决断啊!”

他也是个聪明人,自然明白这份诏书背后的含义。

“确实如此!”

伏念叹了口气。

颜路将诏书收好,向伏念询问:“伏念师兄打算如何应对?是遵从诏书,还是拒绝?”

伏念沉思了片刻,回答道:“儒家位于齐国,理论上不应接受秦王的诏书,但秦国势力强大,若此时拒绝,恐怕会留下后患,对儒家的未来不利……”

“我还没有决定是否遵从诏书。”

“我打算先去见见荀师叔!”

“确实应该去见见荀师叔!”

颜路对伏念的提议表示赞同。

前任儒家领袖去世后,荀子成为了儒家中辈分和地位最高的人物。

尽管他处于半隐居状态,但没有人怀疑过他在儒家中的地位。

可以说,他在儒家内部的地位甚至超过了儒家领袖。

即使伏念接受了秦国的诏书,如果荀子不同意,凭借荀子的影响力,儒家中的大多数人可能会站在荀子这边。

反之,如果伏念拒绝了,而荀子同意了,即使儒家内部对秦国有所不满,但由于荀子的关系,恐怕也会被迫接受秦国的封赏。

作为儒家领袖,伏念必须为儒家的利益考虑。

他不希望因为自己和荀师叔意见不合,导致儒家分裂,所以他决定先去探询荀师叔的看法,确切地说,是在确定了荀师叔的看法后,才好做出决定。

儒家,藏书楼。

自从纸张问世后,荀子对这种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决定将自己一生的学问和一些儒家经典用纸张重新抄写一遍,然后编纂成册。

虽然这种材料很脆弱,容易损坏,但比竹简轻便得多。

因此,他离开了自己居住的竹林精舍,暂时搬到了藏书楼居住。

当伏念和颜路师兄弟来到这里时,荀子正在抄写书籍。

“荀师叔!”

伏念和颜路向荀子行了一礼。

荀卿耳闻其声,遂抬手,继而搁笔,轻揉手腕,含笑言:“吾真老矣,抄录片刻,便觉疲乏。”

伏念欲慰荀师叔。

荀卿语锋一转,“汝等匆匆至此,面带忧虑,莫非有急事?”

无疑,荀卿乃洞察秋毫之士,即刻察觉伏念师兄弟二人来此必有要事。

“确有一事请教荀师叔!”伏念作揖,对荀卿肃然道。

“何事?”荀卿询伏念。

伏念,儒家之主,素来决断,恐一时难以定夺,故来请教。

伏念自袖中取出韩非所授诏书,“秦王遣韩非至儒家,诏我儒家,欲封我为‘博士’!”

荀卿目光微动。

伏念与颜路在荀卿处稍坐,复携诏书离去。

离去时,伏念眉头紧锁,未展。

本望荀师叔赐教,未料荀师叔将难题还诸己身。

“荀师叔啊荀师叔,真乃难为我矣!”伏念叹气。

依荀师叔言,既为儒家掌门,且秦王所封亦为其,故理应自决。

荀卿亦非全未为儒家筹谋。

更言:“一抉择,或定儒家未来,伏念须慎思。”

似为儒家着想。

然此言于伏念,实与空谈无异。

自知须慎思。

未得荀师叔决断,伏念心有不快,只得独自归去,深思此问。

却有一事令其困惑。

荀师叔闻韩非至小圣贤庄,竟无意一见此得意门生,抑或韩非为秦效力,已伤荀师叔之心?

荀师叔已不认此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