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6章
他打量了一下这处处透着用心打理,低调却不失底蕴的府邸,以及孟瑶沉稳温和却又隐含威严的气度,心中暗暗点头。
蓝忘机也微微点头回礼。
孟瑶将二人引入前厅,吩咐侍女奉上最好的茶点,这才坐下,眼中依旧难掩激动。
他看着魏无羡,语气感慨万千:“恩公方才所言甚是。托二位恩公的福,瑶与母亲,还有思思姨,才能有今日。”
他也不等魏无羡发问,便将这些年的经历一一细说。
当年得忘羡一行人相助赎身后,孟诗与好友思思便带着年幼的孟瑶,离开了云萍城,一路辗转来到了浔阳。
起初日子清苦,但两位女子心灵手巧,性情坚韧。她们用积蓄和手艺开了间小小绣房,专做精细绣活,因绣工精湛,人品敦厚,渐渐打开了局面。
她们明白女子生存不易,便时常接济一些孤苦无依的女子或孤儿,教他们手艺,给他们一条活路。这善举渐渐传开,绣房的生意也越发好了起来,规模不断扩大。
孟瑶进入城中学堂读书习字,在母亲和思思姨的呵护与严格教导下长大。后来,一位游历至此的散修偶然发现他根骨不错,心性纯良,便收他为徒,引他入了道途。
孟瑶修行刻苦,进境神速。他并未忘记母亲和思思姨一直以来的善行,更是时刻铭记当年藏色仙子的话:
“将这份善意传递下去”
“真正的男子汉,立于天地间,当行正道。”
家中收养的那些孩子里,但凡有些修行天赋的,他都带在身边,悉心教导,引领他们一同走上了修行之路。
这些年下来,这些孩子大多学有所成,对孟家极为忠心,渐渐便形成了一股不容小觑的势力,自然而然地担负起了守护浔阳一方安宁的责任。
孟瑶修为不错,为人又处事公允、待人温和,极得人心,便成了此地众望所归的仙门领袖,深受百姓敬重。
说到此处,孟瑶眼中满是感激:
“前些年,母亲与思思姨忆起往事,时常感念当年恩人。我根据她们描述的细节……推断出当日相助的,定是藏色仙子、玉霄仙子、清壑君,以及……年幼的泽芜君和二位恩公。
之后我便时常留意恩人们的消息,得知二位游历途经附近,便生了邀请之心,只想当面再道一声谢。若非当年恩公伸出援手,我母子与思思姨的命运,乃至这些被救助的孩子、女子的命运,只怕早已沉沦,不堪设想。”
他的话语真诚恳切,没有丝毫虚饰,听得魏无羡心中很是欣慰。有时候,改变一人的命运,拯救的又何止是一人?
更是免去了未来可能因他偏执疯狂而掀起的无数腥风血雨,拯救了那些枉送的无辜性命。
薛洋如此,孟瑶更是如此。如今,孟瑶又将这份善意加倍地传递了下去。他救下的那些女子与孤儿,他培养的这些正直的修士,都是那善因结出的善果。
这或许就是“行正道”的意义所在,它拯救的,从来都不止是一个人。就如同在平静湖面投下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会一圈圈荡开,绵延至意想不到的远方。
之后,孟瑶又请孟诗和思思拜见了忘羡二人。两位妇人如今生活安泰,眉宇间尽是平和满足,见到恩人之子,更是激动不已,拉着两人说了许多感激的话。
孟瑶陪着忘羡二人在浔阳城中闲逛许久,看了江头落日,吃了地道鱼宴,感受着此地安宁祥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氛围。
当夜,二人便在孟府住下,三人月下对酌,当然,蓝忘机以茶代酒,畅谈至深夜,从修行见闻到各地风土人情,孟瑶言谈风趣,无论说什么都能搭上话,令人如沐春风。
翌日辞别时,孟瑶亲自送到城外,又备了许多浔阳特产相赠,直至二人身影渐渐消失,方才回转。
离开浔阳,蓝忘机召出避尘,直接揽着魏无羡的腰,将他带上了自己的飞剑。
两人共乘一剑,立于云端,魏无羡自然而然地靠在身后温暖坚实的怀抱里,清风拂过,衣袂交叠,发丝缠绕。
魏无羡回想昨日种种,脸上不由露出畅快欣慰的笑容,对身后人道:
“湛哥哥,孟公子离开旧地,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堂堂正正,受人敬重,凭的是自己的本事和仁心。孟夫人和好友也安享晚年。真好。”
蓝忘机环在他腰间的手臂紧了紧,清晰地感受到他发自内心的喜悦与满足,低声应和:“嗯。”
他微微停顿,浅色眸子里映着浩瀚云光与怀中人的侧影,语气认真而温柔,“一切都好,皆因有阿婴。”
若非魏无羡当初逆天改命,救下诸位父母,便不会有后来父母俱在、安然成长的他们,更不会有后续这一连串救赎与善意的循环。
魏无羡明白他话中深意,心中又暖又涨。他侧头看向蓝忘机,眼睛亮晶晶的,尾巴都快翘到天上去了:“哦?那湛哥哥说说,阿婴是不是最厉害了?”
蓝忘机看着他这副邀功求赏的得意模样,眼底满是纵容。他揽紧怀中人,在那光洁额间落下轻柔一吻,声音低沉而清晰:“嗯,最厉害。”
得到如此直白肯定的夸奖,魏无羡心花怒放,直接侧过身,将脸颊埋进蓝忘机颈窝蹭了蹭,含糊不清地嘀咕道:“湛哥哥最好啦……”
这般全然依赖的姿态,引得蓝忘机心头软成一片,环着他的手臂收得更紧。下颌抵着魏无羡的发顶,唇角轻轻扬起。
无需言语,浓得化不开的温情与喜悦在两人之间无声流淌。
清风过耳,云雾缱绻,正如二人此刻共通的心境——开阔,明亮,一切都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