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7章

第1607章

一旦将其牢牢掌控并经营妥当,大明便能以此为战略根基,向北稳步推进至西伯利亚与乌拉尔山脉,将那片蕴藏无尽资源的广袤冻土纳入版图。如此一来,不仅能拓展帝国的生存空间,更能以河中地区的资源为依托,为向北扩张提供持续的后勤支撑,形成层层递进、稳固推进的扩张格局。

如此一来,不仅能拓展帝国的疆域,更能依托河中地区的资源,为后续的扩张提供持续支撑,形成由点及面、稳步推进的战略格局。

河中之地往南可直取波斯高原,以此为支点威慑中东与中南半岛,未来若时机成熟,更可直接将这些区域纳入版图,打通陆上通道与海上航线的连接,形成横跨欧亚的巨大环形疆域。

毕竟如今的中南半岛已在大明五王掌控之下,其沿海港口可作为海上枢纽,与波斯高原的陆上通道形成呼应。届时,从河中地区南下波斯,再经海上航线连接中南半岛的大明势力范围,便能构建起陆海交织的运输网络,既便于军需物资转运,又能推动跨区域贸易,让帝国的影响力从东亚延伸至中东乃至非洲东北部。

这种以河中为枢纽、海陆联动的布局,将彻底打破传统疆域的局限,使大明成为真正贯通欧亚非的超级帝国。

河中之地往西,可沿里海、黑海北岸向东南欧推进,最终目标是夺取富饶的钦察地区。这片横亘在欧亚草原之间的土地,拥有世界罕见的大面积肥沃黑土,其土壤肥力远超一般农耕区,是发展规模化农业的天然宝地——无论是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还是培育经济作物,都能获得高产。

一旦掌控钦察地区,大明便能在此建立大型官办农场,推广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与水利设施,将其打造为帝国的“欧洲粮仓”。

源源不断的粮食储备不仅能支撑西征大军的后勤补给,更能通过陆路与水路转运至中原、西域及中亚各地,缓解其他区域的粮食压力,甚至可通过贸易换取欧洲的矿产与手工业品,形成资源互补的良性循环。

从战略层面看,占据钦察地区既能切断欧亚草原上游牧部族的迁徙通道,消除潜在威胁,又能以黑土带的农业产出为依托,稳固对东欧、中亚的控制,为进一步向欧洲腹地渗透奠定物质基础。

河中之地往东直接连接西域,二者在地缘上紧密相依。只要河中地区经营稳固,形成成熟的农业生产体系与物资储备能力,便能反向强化对西域的统治:以农耕为核心的河中地区,其粮食体系足以覆盖西域驻军的粮草需求与当地民众的日常食用,彻底改变以往西域依赖中原长途转运粮草的被动局面。

更重要的是,河中地区持续产出的富余粮食,可作为战略储备,支撑大明在西域及周边区域的持续扩张——无论是向北进军西伯利亚,还是向西开拓里海、黑海沿岸,前线所需的军粮补给都能从河中地区直接调运,无需再从关内劳师动众转运,大大提升了军事行动的效率与持续性。这种以河中养西域、以西域为跳板向外辐射的格局,能形成稳固的资源循环,让西域从单纯的边疆防御地带,转变为帝国对外扩张的前进基地。

河中地区,实为奠定大明欧亚霸权的关键宝地。

但眼下的症结在于,这片要地此刻正处于帖木儿帝国的掌控之下。

帖木儿以撒马尔罕为中心,经营河中数十年,不仅将其打造成帝国的经济与军事枢纽,更通过通婚、结盟等手段笼络了当地部族,形成了稳固的统治基础。

大明要夺取此地,绝非轻易之举——既要面对帖木儿帝国的精锐铁骑,也要打破其在河中地区的既有秩序,这意味着一场横跨中亚的大规模征战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