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扬天下李丽质

第272章 声援沈歌

燕京音乐学院的音乐学研究所可以说是华国顶尖的一批研究所了,甚至比容千音乐的录音室好了不知道多少倍,这里有现成的,沈歌也不用专门再去找燕京的录音室去录歌了。,0`0?小?说*蛧¢ _已?发-布.最/鑫+彰\结?再加上这里还有现成他所需的民乐,加入音乐学研究所倒是方便了他。

张乾主动带沈歌拿了三件他要用的乐器,京胡、三弦、琵琶,而后带他来到录音室,《梨花颂》、《探清水河》、《琵琶行》,一口气录三首歌对他来说不是什么难事,一遍就能过。就是《梨花颂》的京胡还得编一下曲,更复杂一点。

“我在外面给你监听。”

张乾开口道。

沈歌笑了笑,“那就麻烦张老师了。”

“客气。”

说罢,沈歌拿着三弦走进了录音室。

《探清水河》本就是一首简单的小曲儿,不像现在歌曲那样有各种各样的电子乐器混响什么的,只用一把三弦就够了。这一次录制,他特意将原先直播时用的琵琶换成了三弦。因为在旧时,大部分艺人都是用弹三弦来演唱的,而且跟琵琶清脆、明亮的声音相比,三弦的音色更沉稳柔和有木质感,更适合《探清水河》。

“他还会弹三弦呐?”

见沈歌走进录音室,张乾有些不可思议地对身边的林为民说道。到此时此刻,他不知道已经见过沈歌用多少乐器了,二胡、古琴、古瑟、唢呐......今天又挑了三弦、琵琶和多用于京剧的京胡。

还有什么是他不会的么?

“我已经见怪不怪了。”

林为民摊摊手,“不管怎么说,对咱们华国音乐界来说,都不会是一件坏事,而是一件幸事。这次日寒两国之所以有胆提出要来交流访问,也是笃定了我们华国音乐界对音乐的不重视,有恃无恐而已。

事实也的确如此,日寒两国的到来未必不是一件坏事,音乐界是该整顿整顿了。”

张乾点点头,“鲶鱼效应。需要有外部的威胁和刺激,才能激发安逸环境下生物的求生能力。”

“是这个道理。”

林为民笑道。

这时,耳机中已然传出了沈歌的唱词。

“桃叶尖上尖,柳叶儿就遮满了天。”

“在其位这个明哎公,细听我来言呐......”

林为民和张乾两人俱都是眉梢一挑,别说,这首歌还真好听。

而且这唱词听起来也挺有味道的。

在《探清水河》这首小曲儿中,共有四个角色,一是这“唱曲人”,二是大莲,三是佟小六,四是松老三,每唱到对应的唱词时,沈歌的语气会有不同的转变,平时对流行歌曲不感兴趣的两人,此刻也饶有兴致地听了起来。

“三更鼓儿喧,月亮它照中天。+b¢o+o_k′z¨u¢n¨._c+o?m~”

“六哥哥来到,姑娘喜心间呐。”

“鸳鸯哎戏水,我说说心里话。”

“一把手我是抱住了,冤家我滴心肝儿。”

沈歌轻声开口唱着,一更、二更、三更、四更——

“四更鼓儿打,明月照窗纱。”

“比翼鸟连理桠,俏脸儿泛红霞啊。”

“大莲哎递出,一方红罗帕呀。”

“帕上绣着比目鱼,莫学浮萍各天涯。”

这一次录完整版的歌曲,沈歌补上了之前直播时没有唱过的四更,用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这两句诗,描绘出了二人夜晚约会互诉衷肠,对月起誓的画面,更接近于《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两人被迫分离又再次相见时的情景。

同时也为后面两人双双投河埋下了伏笔。

“好一对多情的人,双双就跳了河呀。”

“痴情的女子,这多情的汉。”

“编成了小曲儿,来探清水河......”

一曲结束。

录音室中的沈歌回过神来,看着外面透过玻璃盯着自己的林为民、张乾两人,他笑了笑,对两人微微抬手示意,紧接着放下手中的三弦,转而拿起琵琶。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

听到沈歌开唱,两人对视一眼,“《琵琶行》?”

刚才那首歌两人不怎么了解,但这首诗却是肯定知道的,白居易的《琵琶行》,结合民乐琵琶被他改编成了一首歌。

“哈哈哈。”

见此情景,林为民倏地笑了两声,随后拍了拍张乾的肩膀,“老张啊,还是年轻人的新脑子好用啊,要想宣传民乐,不就得像这样创作出适合年轻人的曲子嘛。”

“嗯。”

张乾点点头。

其实许多民乐大师也并非没有做过将民乐年轻化的尝试,只是年纪大了终究与年轻人有代沟,再加上更多有实力的民乐大师是不愿

做这种创新的事情的,这就导致了将民乐年轻、流行化的尝试一直停滞不前。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青衫湿......”

一曲再次结束。

“古诗、歌曲、琵琶、京剧,四种看起来完全不相干的事物被他巧妙地融合到了一起,不服老不行啊。¨兰·兰*雯+茓\ ′毋^错_内/容/”

张乾感叹道。

“江山代有才人出。”

林为民看着录音室中再次拿起京胡的沈歌,幽幽说了一句。

《梨花颂》。

“他还会唱京剧?!”

张乾又是一愣。

“没错。”

林为民应了声,那次在榕城音乐大赛结束后的庆功宴上,他听过沈歌唱了一段京剧《智取威虎山》的内容,知道他是会唱京剧的。

“为民,你前段时间那趟榕城之行,可真是应了那句‘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有沈歌在,可以预见的是,将来的华国音乐界,肯定不会再像今天这样被日寒两国以交流访问的名义而针对了。未来有一天,华国的音乐会在时代广场、百老汇上响起!”

张乾看着手边那一沓厚厚的《秦王破阵乐》曲谱计划书,振奋道。

林为民则是盯着录音室中的沈歌,回道:“会有这一天的。”

一个小时的时间,沈歌在音乐学研究所完成了《梨花颂》、《琵琶行》和《探清水河》这三首歌的录音,必须趁着这三首歌的热度正高,赶紧把它们发出去,毕竟现在他正是缺钱的时候。

林为民对沈歌道:“有进军音乐圈儿的打算?”

“宣传传统文化,顺便赚点生活费而已。”

沈歌谦虚回应。

“哈哈哈。”

林为民笑了两声,紧接着说道:“那你加入研究所送来的一份大礼,我们就收下了。后面我会跟老张仔细研究一下,将乐器、人员以及各种道具都准备齐全,然后到时进行统一训练。”

“好。”

沈歌点点头。

日寒音乐交流访问会的关注度可不是榕城音乐比赛能比得上的了,华国、日国、寒国这三个国家的人,再加上到时候国际方面的关注度,《秦王破阵乐》这首曲子势必会让全世界都听到华夏的声音。

而他宣传传统文化、宣传民乐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轻而易举就能完成!

随后沈歌便离开了燕京音乐学院,然后将录好的三首歌发给了容千。

“这么快?”

容千诧异,本来她是打算在燕京找朋友给沈歌提供一间录音室的,没想到短短一上午的时间,从楠开教授发文抨击《探清水河》,到现在才不过几个小时,他就把三首歌的文件给全部录好了。

“我让人处理一下,明天发布。”

简单跟沈歌沟通后,容千知道沈歌打算今天对《探清水河》的争议予以回应,便立刻答应下来,明天将这几首歌发布出去。

挂断电话,容千点开了沈歌发来的录制好的《探清水河》。

这首歌她已经听过很多遍了,此刻再听,依然很好听。

而且听他说还换了一种乐器,更有韵味了,再加上是在录音室录制的,没有初版直播时录到的杂音,让他的声音更加纯粹清澈。

“这位教授,拿钱办事儿也不能昧着良心啊......”

容千自言自语道。

今天这场风波从始至终都没见到天娱传媒的影子,要按照梅亦辰以前的做派,现在怕是早就忍不住落井下石了,事出反常必有妖,这件事想来与天娱传媒脱不了干系。

不过没办法,他们是没任何证据的。

就在这时,电脑里的《探清水河》播放道:

“四更鼓儿打,明月照窗纱。”

“比翼鸟连理桠,俏脸儿泛红霞啊。”

“大莲哎递出,一方红罗帕呀。”

“帕上绣着比目鱼,莫学浮萍各天涯。”

容千一怔,四......四更?!

沈歌把缺少的四更给补上了。

此刻一听,合情合理,依然没任何毛病。

想来是他专门所作。

盯着屏幕中的三首歌曲素材,容千立刻定了定神,让工作人员剪辑做歌曲发布的准备去了。

......

另一边,离开燕京音乐学院回到住处的沈歌,特意注册了一个围博账号,之前他只专注于做抖声,虽然全网有了不少的粉丝,但一直没有做矩阵账号的功夫。

此刻也是《探清水河》的这场风波,让他注册了一个新账号。

刚进app,就看到映入眼帘的热搜标题。

#《探清水河》是窑调!#

#《探清水河》是窑调吗?#

#沈歌、《探清水河》#

#楠开教授发文抨击《探清水河》#

......

沈歌无奈地笑了笑,没想到那天晚上在昆玉河桥上拿起琵琶随口唱的一段小曲儿竟能惹出这么大的风波,还得是楠开教授有含金量,不解释一下还真不行了。

随便点开一个热搜词条,围博官方已经贴心地在界面上整理好了此次事件的时间线,从楠开教授发文抨击《探清水河》到各方反应......

令沈歌没想到的是,他竟然在时间线的词条标题上,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叶文轩。

【燕京戏曲学院院长叶文轩发文回应,疑似声援沈歌。】

沈歌愣了下,他与叶文轩才相识了短短的一天时间,连对方都关注到了这件事?

诧异之时,他顺着词条点了进去,随后进入到叶文轩的围博主页,下面有[燕京音乐学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等认证标识,粉丝显示有两千多个。

里面的博文除了转发国家京剧院发布的通知外,最新的一条就是他根据这次窑调之争,写出的自己的见解了。

与粉丝路人一味地反驳不同,叶文轩的这篇文章是完全针对楠开教授的文章来回应的,同时还用自己本身所在的梨园行举了个例子。

“陈教授文中提及“窑调”时,字里行间透着对《探清水河》来源的绝对否定,就好像只要是出身非“正声”者,便永世不得登大雅之堂。此论若成立,那京剧史上两出经典剧目——《贵妃醉酒》与《游龙戏凤》,恐怕早已湮没尘埃。

《贵妃醉酒》取材于唐代历史,唐玄宗与杨玉环二人之间的故事。

早期表演中充斥着大量迎合低俗趣味的身段与念白,甚至不乏男女调情的暧昧演绎,在旧时确属“粉戏”范畴。

直到梅兰芳先生对其进行颠覆性改编,删去污秽唱词和身段,将杨贵妃的“醉”从艳色邀宠升华为深宫寂寞的愁怨倾诉,以水袖、眼神与唱腔传递人物的复杂心境,最终将一出取悦市井的粉戏雕琢成展现古典女性悲剧美的艺术珍品。

在今天,谁又会因《贵妃醉酒》的原剧题材,而否定其作为梅派代表作的艺术价值?

再说《游龙戏凤》,原剧本写正德皇帝微服私访,与酒家女李凤姐调笑嬉闹,不乏轻佻对白与挑逗情节,本是典型的“风月戏”。

后经余叔岩、马连良等京剧大师的改编,剔除了露骨的色情描写,聚焦于帝王与民女之间身份错位的戏剧冲突。如今这出戏成为生旦对戏的范本,其艺术价值早已超越了原始剧本的市井底色!”

在文章最后,叶文轩直接点出了这位陈立言教授的错误。

“陈教授考证‘窑调’来源,有一定依据,但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

任何传统艺术形式的流传,本就是不断被筛选、改编、再创作的过程。

正如《贵妃醉酒》《游龙戏凤》并非天生经典,而是经艺术家之手去粗取精的结果,《探清水河》的价值,不应该只是它源自哪里来判定,更应看它是以什么面貌呈现出来的。

删去低俗内容,保留爱情悲剧内核,这种改编,本质上与梅先生改编《贵妃醉酒》异曲同工,都是剥离原始素材中的糟粕,提炼其中精华。

如果只因出身便否定改编后的作品,岂不是因噎废食,斩断了艺术传承的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