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梨园遗韵
台下,刚刚才唱完一段《贵妃醉酒》正准备离开的邓文华此刻也止住了脚步,他站在人群的最外圈,看着台上的沈歌,微微皱了皱眉头后,吐出两个字来,“京歌。_兰\兰_雯_血` ¢免·废¨粤^犊\”
京戏是传统戏剧形式,属于综合性舞台艺术,不但融合了唱、念、做、打、舞蹈、音乐、美术、文学......多种元素,而且还有着严格的程式化表演体系和行当划分,用圈外人的话来说就是那帮唱戏的规矩多。
但京歌虽说与京戏有着关联,体裁却是实实在在的歌曲,是在京戏逐渐没落下,一些戏曲演员为了寻求新的发展思路,而将流行歌曲与京剧元素跨界融合的一次尝试。
它并不遵循戏曲的程式、规矩化表演,而是以“歌”为核心,借用京剧的唱腔、旋律、乐器或一些明显的特征元素来进行表演的一种方式。
不过京歌这个东西在当年盛行过一阵子,但却依然无法挽救京戏逐渐没落的颓势,后面就不了了之,少有人提起了。他是没想到,在今天的这个表演舞台上,竟然有人唱京歌!
挺让人诧异的。
“京歌?!”
“邓学长说这是京歌。”
“怪不得听起来有些熟悉,不管是唱腔还是裴教授的弦,依旧是二黄调,只是歌词跟歌曲一样。”
“书里有讲过,我记得老师还示范唱过一次。”
“这是哪一个京歌,我怎么没一点儿印象。”
台下众人小声议论着。
“他是京昆系的?虽然这是一曲京歌,但是好重的梅味!怎么从来没见过。”
与此同时,一直在对沈歌悄悄摆手示意的沈浪有些傻眼,不是哥们儿,你真会啊?虽说他一直怕他在台上唱一首戏腔歌曲吧,但是此刻话又说回来,戏腔歌曲跟京歌还是有明显区别的。京歌是真真正正的与京戏有关系,那些戏腔歌曲只是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消费京戏残存的最后一点情怀而已。
“这小子不会搁这儿诓我的吧。”
沈浪在台下自言自语道。
不远处正准备离去的康雅雅,也止住了脚步,好奇地看向台上,挠了挠自己的光头,自言自语道:“学院有这号人物么?”
台上的沈歌还在继续唱着,即便京歌与京戏相比失了许多独有的韵味,可如今他的实力已是大家风范,台下的这些学生与他完全没有可比性,他的举手投足间都别具风情。
梨花开,春带雨。
梨花落,春入泥。
什么叫大唐贵妃?
这就是大唐贵妃。,纨?本\鰰/戦! `醉?芯-璋?踕-更,新_快′
这一曲京歌《梨花颂》跟刚才邓文华表演的《贵妃醉酒》差距很明显了,一派宗师风范的沈歌在这台上对其他学生来说是降维打击,甚至于长久在学校里学习的他们,没有经历过卖座的磨炼,身上天生就少了一些东西。
此刻能真正懂的,怕是也只有身边拉弦的裴飞鸿老教授了。
“长恨一曲千古思——”
一曲结束。
沈歌满意地点点头,实际上今天这首《梨花颂》还并没有做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因为它是京歌,如果再加上现代音乐的伴奏,虽然比不上京戏贵妃的韵味,但会显得更加恢弘大气。此刻有裴老教授这位专业的琴师伴弦,沈歌和他也算是将这首歌做到了极致。
沈歌收起话筒,转身对一旁的裴飞鸿教授微微鞠了一躬,“裴老教授,您的弦很好,多谢。”
在此刻沈歌就要下台之际,裴飞鸿也不免对他多看了两眼,眸中闪烁着光彩,不知想些什么,他对沈歌微微点头,随后再度眯起了自己似睡非睡的双眼。
“这是哪个系的,为什么从来没见过。”
“哪里有梅派这么厉害的人呐?”
“你打听这个干嘛,还不是看人家长得帅。”
“我燕京戏曲学院百晓生都不知道此人。”
众人议论纷纷之际,沈浪提前来到了舞台一侧蹲守沈歌,见沈歌下了台来,他立马上前,“不是哥们儿,你来真的啊?别诓我,你到底是自己人还是音乐学院的?”
“我当然是音乐学院的。”
沈歌一脸笃定地说。
“那你怎么唱得这么好?听邓学长说你唱的是一首京歌,我咋从来没听过?”
沈浪好奇追问道。
“我不是音乐学院的吗?声乐课老师布置作业让我们自己选一个题材完成一首歌。那些歌曲太普通了,我就选择了京歌,”沈歌信口胡诌,“本来打算来你们戏曲学院找人取取经呢,没想到刚好你们在办活动,我就直接上台在你们这些专业人士面前表演一下,提前让你们替我检验检验这个作业行不行?”
“行,当然行了。”
沈浪连连点头,“哥们儿你这词儿写得比我这个戏曲文学专业的还要专业呐,说实话我觉得你去音乐学院都屈才了,你更适合咱们戏曲学院呐。”
“害,
造化弄人。”
沈歌也一副颇为遗憾的神色,“不过有浪兄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估计这门作业没问题,感谢感谢。¢餿?飕¨暁`说·蛧- -首′发?”
“我还有急事,先回学校了!”
说完沈歌急忙告辞。
“诶,加个威信啊。”
沈浪赶紧道。
沈歌摆摆手,“有缘自会相见。”
看着沈歌离去的背影,沈浪咂咂嘴,自语道:“这哥们儿,对我胃口。行,有缘再见吧。”
出了燕京戏曲学院大门,沈歌打了个车回燕京师范大学,此行的目的已经达到了。通过今晚这次活动,他也对戏曲学院的学生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整体素养还不错,比戏班子的培养模式好了不是一点半点,出彩的人少一点,沈歌能明显看出他们的问题所在。
就如学生口中已经入了燕京京剧院的邓文华,他的唱在戏曲学院学生中确实不错,很标准、很规矩,但同时也是他的毛病——太标准了!
好像他学戏、唱戏的发展方向不是为了卖座,不是为了给戏迷观众听的,而是为了穿着西装打着领带,规规矩矩地站在台上,一板一眼地唱给台下的人。
而台下的这些人,也不是奔着听戏来的,只是刚好逢着节假日又或者是什么活动,上面发了几张戏票,才坐在台下的。
这是梨园行现如今很普遍的一种现象,再往下,就不必深究了,说到底跟以前在戏班子学戏一样,都是为了混口饭吃。
就在这时,一道声音在沈歌脑海中响起。
【叮!系统任务:[梨春遗韵]。身为梨春楼当代小班主,宿主需继梨园遗韵,承梨园之脉,挑班唱出第一台大戏,以此戏传新声,唤万象归春,在燕京城,重建梨园风骨,立楼台之基!】
沈歌一愣,自从音乐大赛结束后,这系统就再没任何声音了,再加上最近他这些任务也一直没有进展,他都没关注这方面的事,没想到今晚这东西又冒出了头来。
挑班唱戏说的是以前戏曲演员自己组建戏班并担任主演,挑起整个班子的大梁。
大概是今晚他让梨春楼这个名号再次出现,由此触发了【梨园遗韵】这个任务。
虽说这个任务本就与他的目的不谋而合。
这时,沈歌忽然注意到这道系统提示后面括号中的一行小字:(任务完成后,将获得丰厚戏曲技能提升奖励与戏曲资源。若任务失败,将扣除宿主一定的现有戏曲技艺水平)。
???
沈歌心中全是问号,我沈歌一路走来,不靠别人,全凭自己的汗水与努力,你说扣就给我扣了?如果是其他的也就罢了,反正他技能多,但他是梨春楼的传人,老爷子的徒弟。要是让老爷子知道自己辛辛苦苦教出来的徒弟一夜之间成了不会唱戏的傻蛋,那......
他叹了口气,再怎么说这件事总归要提上日程了。
与此同时。
燕京戏曲学院【国戏杯】的预热活动还在继续,活动进行到一半,中途休息时,台上的裴飞鸿老教授端着水杯走到负责记录活动内容的女生面前,开口问道:“刚才在台上唱京歌的那个学生叫什么名字,是哪个系的?”
“呃......”
女生一时间没反应过来,“裴教授,您说的是哪个?”
裴飞鸿又道:“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
“哦哦哦!”
女生这才反应过来,将手中的记录册往前翻了两页,迅速找到了那个名字,因为他的名字特殊,再加上人长得帅,她对这位同学印象深刻。
“《梨花颂》.......”
看到曲名,裴飞鸿默念一句,和他想的差不多。
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
既写了梨花盛开和飘落的景象,也暗喻着杨贵妃的命运如梨花一般,经历了灿烂的绽放后最终凋零。
再到后面那句“此生只为一人去,道他君王情也痴”,也是写了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真挚又无奈的爱情,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呐。
“梨春楼?”
往后看到这个名字,裴飞鸿诧异地看向负责记录的女生。
闻言女生有些慌张,解释道:“裴教授,因为今天这场活动要求不高,当时这个同学来报名的时候,跟我说的就是这个名字,我看他坚持要写这个,也没多想,就......”
“没事,我随便问问。”
裴飞鸿摆摆手示意女生不必着急,微微点头后便转身再次上了台,为参加活动的学生继续拉弦。
......
第二天,校长叶文轩办公室。
在他看完电脑中的一段视频后,眉梢一挑,抬头看向对面正在喝茶的裴飞鸿,“京歌?”
裴飞鸿放下茶杯,点点头。
叶文轩对京歌自然不陌生,在那段时期,他就是负责研究、推广京歌的人之一。
因为察
觉到当时传统京剧的受众群体逐渐老龄化,年轻一代对京剧的接受度降低,京剧的衰败已经出现了苗头,而他们国家京剧院的这些人,为了让京剧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便开始寻求变通,京歌正是其中的一项计划。
首先放弃京剧唱段的复杂板式,像被观众称为咿呀咿呀听不懂的慢板原板,用更贴近现代歌曲的主副歌结构,便于传唱。
同时在保留京胡、京二胡传统乐器的基础上,加入钢琴、小提琴、电子合成器这些现代乐器,增强音乐的层次感和潮流感。
再把京剧传统的文言文或者半文言文唱词改得更加通俗易懂。
而刚才看的这首《梨花颂》就十分符合叶文轩心中的京歌,梨花开、梨花落,既朗朗上口,还保留了杨贵妃与唐玄宗凄美的爱情意象,简直是一首标准的京歌!
想到这里,叶文轩又叹了口气,京歌在最初的时候确实是流行了一阵,但因为争议和京剧本身与年轻人之间的代沟,最终还是在掀起了一道道浪花后,重新归于了平静。
当然,除了京歌这一形式外,当年还有戏曲演员探索出了另一条路——
电音京剧。
即把流行的电音与京剧结合在一起。
有戏迷戏称其为“西皮电板”。
甚至当时还专门举办了电音京剧流水板演唱会。
但没办法,任何时候都会有传统派和维新派,京剧演员想谋发展谋出路自救,可创新对许多守规矩的老戏迷来说是很大的事,结果就是老观众不买账,年轻人不喜欢......
京歌跟着流行歌曲的形式至少还保留了下来。
电音京剧则随着那个年代流行的电音,一起停在了那个时间点里。
如今也是只能在录像里才能找到了。
“原创京歌?”
叶文轩自语一句,对裴飞鸿道:“他是哪个系的?我怎么对他完全没印象?”
“我要是知道还用得着跑来问你啊。”
裴飞鸿回道。
这个名叫“梨春楼”的学生自己原创的京歌还不是令叶文轩和裴飞鸿两人最震惊的,戏曲学院的才子多,又有文学系教授辅导,能写出这首京歌倒也不是太过于让人惊讶,主要还是他昨晚在台上展现出来的那一口唱腔!
作为梨园行浸淫多年的老前辈,他们俩的耳朵自然能听出其他学生听不出来的味道,这学生虽然唱的是结合流行曲调的京歌,但张口时的韵味却是老派的风格。因为没有钢琴、小提琴等一些电子音伴奏,只有裴飞鸿的京胡,这就让二人更清楚了。
梅,正宗的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