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转轴拨弦
虽然沈歌在燕京待过很长一段时间,但他更多数的日子都是混迹于天桥、戏班等地,燕京这么大,他去的地方也不多。-叁.叶-屋_ `追.罪_芯¢章^結¢再加上发展如此之快,城市的变化很大,在他看来和别的城市没什么区别。
天色擦黑,因为挨着几所大学,路上都是三三两两结伴而行的学生居多,有吃过晚饭出来活动的,也有刚下班的人。
沈歌看着路上的景色,闲庭信步。
白灵溪贴心在路边一家商店给他买了一顶渔夫帽和一个墨镜,她觉得沈歌这两天在网上那么火,怕别人认出他来,所以要戴帽子和墨镜遮掩一下。
不过......
沈歌抬手扶了下墨镜,大晚上的戴个墨镜才更特别吧。
“爷爷说这两天去这边的戏曲学院看看有没有合适的演员搭戏,”白灵溪笑道,“看他这架势,是说什么都要把这戏台给你搭起来了。”
“麻烦白老师了。”
沈歌说道。
其实就算没有碰巧遇到白绍礼,他也会想办法去执行这件事的,不过白绍礼在京城梨园行里混迹多年,熟人更多,有他的帮忙,会更方便一些。
“什么麻烦不麻烦的,爷爷他老人家可是乐意得很,你就算不让他帮忙他肯定也心心念念着这件事。”
白灵溪笑着说道。
就像爷爷亲口说的,作为一个戏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那发痒的耳朵。
“爷爷今天还跟我说了,以前戏班子里的七行七科。他还说你生旦双绝,就是生行和旦角都很厉害吧?”
白灵溪说道。
“你爷爷对我评价这么高?倒也没他说的那么夸张吧。”
沈歌笑笑。
“那你自己如何评价自己呢?”
白灵溪好奇问道。
“我啊......”
沈歌沉吟一瞬,谦虚地说:“南麒北马关外唐,文武兼昆乱不挡,六场通透。”
......
两人迈步在路上一边走着一边随意的闲聊,没有目的地,只是白灵溪说是带着他逛一逛附近,所以也算是她一直引领着沈歌。
“蓝靛厂北路。”
白灵溪抬头看了眼路牌。
沈歌道:“蓝靛厂、火器营?”
“你来过这里?”
白灵溪问道。
“没有来过,只是听说过,”沈歌笑了笑,“蓝靛厂和火器营这两个地方在燕京还是有点儿名气的吧。”
白灵溪一拍额头,“一下子忘了你跟我爷爷是老朋友了,肯定也在这里生活过......现在大部分游客,包括出生在燕京这里的人提起景点基本上也都是天坛、长城、故宫什么的,少有人说到这里。*咸′鱼!看_书!枉* .蕪_错.内^容.
不过这蓝靛厂和火器营也算不上是什么景点,这两个名字只能说是见证了历史的两个旧址而已。”
沈歌微微点头。
蓝靛厂之所以叫蓝靛厂,是因为这附近在明代时是生产蓝靛的地方。他在苏州跟仇庆年大师专门学过制作颜料,蓝靛自然不陌生。
蓝靛是从植物蓼蓝中提炼而成的,可染布、染画、也可药用。
在染料中也叫靛青,“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说的便是靛青。
而火器营则是在清代制造火器、炮弹、炸药的地方,因此才得名火器营。
年轻人了解的不多,却是老一辈的一些记忆。
白灵溪指着旁边的河开口说道:“这条昆玉河是从颐和园的昆明湖通往玉渊潭八一湖的水道,白天是有游船的,现在没有班次了。也可以租一个小船自己在河上划,我就玩过一次。”
“昆玉河......”
沈歌沉吟,不知在想些什么。
这时,一阵微风扑面而来,耳边倏然听到一丝丝若有若无的旋律响起。
“什么声音,琴声?”
白灵溪看向一旁的沈歌,“你听到了吗?”
沈歌点头,她只能听到有断断续续的声音传来,但拥有炉火纯青技艺的他,已然听出来了这旋律不是吉他、不是小提琴、也不是古琴,而是琵琶!
“奇怪,这声音从哪里传出来的,怎么一会有一会没的?”
白灵溪自言自语道。
听到她这句话后,沈歌笑了笑,想起一句古诗来。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这是琵琶声,应该就在前面。”
沈歌对她说。
他还真起了兴致,自从音乐大赛结束后,他拿到了琵琶古筝等奖励,但到今天为止还一直没上手实施,琵琶、古筝,这两件乐器他拜托许鹤青教授询问有没有卖家了,现在还没收到消息。
“琵琶......”
白灵溪似懂非懂地应了声。
两人循着隐隐约约的琵琶声慢慢向前走,走了七八分钟,便看到前
面宽敞的桥面上围了一些人,不用想便知声音是从那里发出来的了。
走近一看,只见人群中央是一个衣着破旧的老人,头发花白,胡须凌乱,给沈歌的感觉有点像是他小时候学二胡的那个瞎子乞丐。_晓*税?C^m¨s~ ,唔^错¢内!容\
只不过眼前这位老人衣着虽然破旧,但干净整洁,并不是邋遢的乞丐模样。
同时在他的旁边还斜摆着一块纸板,上面用墨笔写着几个草书一般龙飞凤舞的几个大字。
“?操弦自食,非求嗟食。”
“?弦鸣谋生,不乞残羹。”
身边的白灵溪小声念了一句。
简单来说就是老人家在这里弹琵琶,不是乞讨,而是卖艺!
白灵溪再次看向老人时,顿时觉得对方多了一种自在洒脱、世外高人的感觉。
他怀抱琵琶,背后是刻着石雕纹路的桥栏,再往下看则是映照着霓虹波光粼粼的昆玉河,有鱼儿在河面翻腾,将闪着光芒的水面打成一片碎玉。
沈歌看着旁边那个和老人一样破旧,沾满泥垢的小音响,估计刚才是在调音,才让琵琶声断断续续,若有若无。
弹琵琶老人面前生锈的铁盒子中有零零散散的纸币,五元十元居多。
琵琶的音色清脆透亮、表现力强,不论是宁静柔美的《夕阳箫鼓》,还是描写战争的《十面埋伏》,都能轻松驾驭,清澈明亮、颗粒感强,就像白居易写的——大珠小珠落玉盘。
此刻老人弹的这首曲子沈歌并没有听过,只是旋律听起来十分忧伤,有点类似于他在摆摊时用二胡演奏《二泉映月》的场面。
有人瞥了一眼后径直离去,也有路人在看了一两分钟后,留下一两块钱才走,同时也有人和沈歌、白灵溪一样,停下来驻足观看。
听了三分钟后,沈歌对老人的琵琶技巧已经有了了解,或许他并没有经过什么专业系统性的学习,但就像课本里的卖油翁一样,熟能生巧,已然达到了一定的境界。
沈歌从兜里掏出一百元来,向前几步,弯腰放进老人面前生锈的铁盒子里。
这份手艺,值这个价。
这一幕引得旁边围观的路人纷纷侧目,虽然燕京有钱人多消费高,但一百块钱却也不是什么小数字了。
再看沈歌一顶渔夫帽配墨镜神神秘秘的样子,众人咂咂嘴,略显惊讶。
“谢谢。”
老人忽然开口道。
“不客气,”沈歌回道,“您这手艺,值这个价。”
白灵溪伸手戳戳沈歌,“你还有钱吗,给我一百,我转你威信。”
沈歌递给白灵溪一百,现在移动支付很方便,不过他仍是保留着带现金的习惯。
随后白灵溪也将一百块钱放进了老人面前的铁盒子中。
一曲结束。
似乎是为了感谢沈歌和白灵溪两人,老人没有停顿休息,紧接着又拉了一曲。
和刚才的曲子差不多,依旧是哀伤悲凉的曲风。
好似老人只擅长这种曲子一样。
“铮、铮、铮——”
琵琶的旋律随风飘荡。
然而就在这时,一道吼声忽然在不远处响起。
“你就不能勇敢一点?!”
正在围观老人弹琵琶的众人为之一愣,向旁边看去,发现一男一女两个年轻人正向桥上这边走来,他们应该是一对情侣,此刻像是在闹矛盾,刚才的声音正是女生用力喊出来的。
男生也察觉到了这边有一群人不知道在围观什么,他抿了抿嘴,抓住女生的胳膊,对她说道:“我们回家再说行吗?”
“我不!每次说到这个话题你就是逃避,你能不能给我个准确的回答!”
说着,女生一把甩开男生的手,加快了步子向前走。
这边围观老人弹琵琶的路人都好奇地看着这一对,也有人竖着耳朵听。虽然这种行为有些不好吧,但耐不住八卦和吃瓜的心。
男生急忙跟上女生,抓住她的肩膀,面对着她认真地道:“结婚不是儿戏!”
“你凭什么说我们六年的感情是儿戏?!”
女生反问。
“就凭他是从山里考出来的,父母一无权、二无势,面朝黄土背朝天,用一滴滴血汗供他读书。毕业五年,一没房、二没车。一个所谓的运营,月薪六千,加上加班、奖金,不算通勤,一年都挣不到十万块。
在燕京这座城市,你跟他结婚!
你说......
凭什么?”
男生红了眼睛。
女生此刻已是泪流满面,她说:“也许我愿意跟你一起吃苦呢?”
“可是我不愿意!”
男生悲愤大声道。
这一幕看得路人一阵唏嘘,老人不受影响,在他悲凉哀伤的琵琶曲中,更让人感同身受。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世上也有太多的恋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生活的泥沼中挣扎,爱而
不得。
有路过的女生听着耳边的琵琶曲,看着不远处这对小情侣的争吵,也不由自主地落下泪来。
白灵溪也被这一幕触动,默默叹了口气,“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不远处吵架的情侣,女生痛哭起来,男生则用力把她抱在了怀里,沉默无言。
与此同时,老人一首琵琶曲结束。
一旁围观的沈歌倏然上前一步,来到老人面前蹲下身来,开口询问:“我能弹一曲么?”
老人浑浊的眼眸中露出一抹诧异,“你会这个?”
现在会这玩意儿的年轻人可不多。
“学过。”
沈歌没做过多解释。
老人好奇地看了沈歌两眼,随后把琵琶递给沈歌。
白灵溪对沈歌会的东西已经见过不怪了,作为非遗博主,会得东西多点儿也很正常吧,不过她倒是挺好奇为什么沈歌突然要弹琵琶的。
一边想着,她一边掏出手机打开了抖声。
而一旁围观的路人看到沈歌从老人手中接过琵琶同样疑惑不解,敢情你小子刚才给那么多钱,是想玩人家老大爷的琵琶啊?
“小伙子,提醒你一句,这玩意儿可跟钢琴不一样,老祖宗的东西,不好弹。你可别给人玩坏了了。”
围观的一位大爷一口地道的老百京口音对他说道。
沈歌也不在意,拨动琴弦试了下音,这才微微一笑回应道:“此刻良辰美景,昆玉河畔。忽闻琵琶语,触景生情,手痒难耐,遂有感而发,弹奏一曲,献与各位。
弹得不好,您多担待;若是您满意了,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
“嘿——你小子!”
闻言大爷眉梢一挑,顿时来了兴致,“你这年轻人还舞文弄墨、出口成章起来了,大爷我饿了一天肚子,正赶着回家吃饭呢。
听你这么一说,我说啥也得好好听听你弹得怎么样。”
其他围观的路人也是饶有兴致地看着这一幕,今天这昆玉河桥上还真是热闹,瓜是一茬接着一茬的。
先是这位老人在桥上卖艺,随后又来对小情侣因为现实问题吵架,现在给老人打赏了一百块钱的年轻人,拿起了老人的琵琶要给大家表演一曲。
替老人卖艺?
众人都想看看这个戴着渔夫帽和墨镜,把自己遮得严严实实的年轻人能弹出什么花样来。
沈歌直接盘膝坐在老人铺好的布上,轻轻将琵琶置于腿上,手指在琴弦上拨动两下。
简单试音之后,他深吸一口气,开始弹奏起来。
琵琶声音轻柔舒缓,在这寂静的夜色中,如同微风拂过桥下的昆玉河面,泛起层层涟漪。昆玉河水似乎也受到了这琵琶声的感染,粼粼的波光都不那么耀眼了,鱼儿仿佛也停止了嬉戏。
有人低声说道: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凉风习习,昆玉河岸垂柳排排,在这轻柔舒缓的琵琶前奏中,沈歌清澈的嗓音悠然传出。
“桃叶尖上尖,柳叶就遮满了天。”
“在其位这个明阿公,细听我来言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