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正月十八
前面是一个展位,上面或摆放、或挂着一些衣服,黑色白色皆有,布料上绣着繁复的纹路,看起来异常精美,观其样式,似乎是一种民族服装。本文搜:读阅读 免费阅读
在最前面有这项非遗的名称:
火草衣。
有一个年轻人和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奶奶正坐在那儿。
沈歌走上前去,跟两人打了声招呼:“这火草衣是彝族服装?”
“我们西南部地区都有,不过我和奶奶确实是彝族人。”
年轻人开口回道。
沈歌点点头,“这衣服叫火草衣,是用‘火草’制成的?”
“没错。”
年轻人眼睛一亮,介绍道:“火草衣正是采集海拔两千米以上的火草,抽取它叶子背部的绒毛,捻成细细的丝线,一个人一天采摘的火草叶子,也只能搓出几米长的线而已。要想做成一件成衣,至少需要几万片火草叶子。一件火草衣从制作到完成,往往需要一两年的时间......”
“这些,都是你自己做的吗?”
沈歌问道。
“大部分是我奶奶做的,奶奶年轻时就开始做,一直做到现在,有的送人了,有的卖出去了,现在还有这七八件衣服,”年轻人看了看身边的白发老人,说道,“后来,奶奶教会了我,我就和她一起做。当然,手艺肯定是比不上她的。”
说着,年轻人伸手一指,“那几件都是我做的。”
沈歌看了两眼,这几件衣服中确实能看出来明显的区别。
“不过这种手艺因为步骤繁琐,制作起来比较难,价格定得还是挺高的,一般人也不会买来穿,只能当个工艺品收藏用,所以基本上卖不出去。”
年轻人无奈地摇摇头,苦笑道:“以前在彝族里,火草衣每家每户的长辈都会早早准备,采火草缝制火草衣,送给家里刚成年的孩子。
现在这个传统已经没有了,就是因为它太难做了,周期太长。这件衣服的好看和价值是其次,重要的是意义。”
年轻人说的话沈歌一清二楚,这是非遗文化、传统文化逐渐消失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因为它的制作过程和条件太麻烦、太严苛了,实际作用又不大,久而久之自然被人摒弃。
别说是这种东西了,就连最常用的语言,年轻一辈可能会的都很少了,基本上都是以普通话来交流。
沈歌对年轻人说道:“如果你想坚守,我建议你可以借助网络来宣传。
现在抖声、慢脚很火,你可以拍些火草衣制作过程的视频,配上文字或者解说,让更多人了解它的制作工艺和背后的故事.......”
这也是他现在正进行的方向。
随后,沈歌又补充了一句,“当然,主要还是必须会整活,迎合潮流。”
“说的也是。”
年轻人点点头。
紧接着沈歌指着他们展位上放着的另外一件服装,有些好奇地问道:“这件衣服也是你做的吗?”
这件服装才是让他眼前一亮,促使他过来的原因。
不为别的。
正是因为这件衣服不是他们展位上的火草衣,而是一身行头。
一身京剧杨贵妃的行头。
好好的一件京剧服装怎么会出现这里?
沈歌好奇且纳闷。
高贵华丽的一身女蟒袍,上绣丹凤朝阳、牡丹、水纹。
三江水滚边,腰间束玉带。
雍容且华贵。
除此之外,还有凤冠、泥金折扇......
算是一身比较齐全的行头了。
凤冠看样子不是点翠,不过如果是点翠的,那可就太刑了。
点翠工艺的主要特点就在于一个“翠”字,翠是翠鸟的羽毛。古时的匠人为了让首饰更加的明亮艳丽,会特意活鸟取羽,抓住翠鸟生生地将其羽毛从身上拔下,就是为了取它的“鲜活色”。
一顶顶级奢华凤冠,往往要杀死成千上万只翠鸟。
点翠工艺技法自宫廷流传民间时,曾有大小名角都会制作一顶点翠凤冠。不过现代是没有了,一是手艺人会得不多,二是翠鸟是国家保护动物,再制作的话,无疑是牢底坐穿,因此点翠头面基本上已经没有了。
现在梨园行里用的都是点绸,虽然比不上点翠的光泽,但也差不了多少,更主要的是让翠鸟免受伤害,这血淋淋的手艺还是消失为好。
关于点翠这个字眼最近一次出现在大众眼前的时候也是好多年前了,某刘姓京剧演员在围博中晒出了自己的点翠头面,声称自己是十多年前花了十二万买的,现在更是四五十万都买不到了。
此条围博一出,立刻引来了争议。
网友纷纷痛骂,流行演员表示,我就一演员,没想那么多。
后台,梨园行里有关点翠的话题再也没有了。
沈歌垂眸看着杨贵妃的这一身行头,他只见别人穿过,自
己还真没穿过这一套戏服。
“这不是我做的,”年轻人摇摇头,“这是我二爷爷留下的。他老人家年轻人在外闯荡了大半辈子,三年前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没什么家当,只有这么一件戏服,被他当宝贝一样收着。直到他上一年去世,就只留下这么一件戏服。
我想着他老人家在外面流浪了大半辈子,也没人知道他是干什么的。这件唱戏的戏服算是他这辈子的证明,同样是非遗,就把它带过来展出了。”
沈歌心中了然。
这件戏服算不上特别新,对方口中的二爷爷估计是个唱戏的,这件戏服是他老了还乡后,所留下的念想之物。
“这件戏服,卖吗?”
沈歌开口问道。
这里是非遗交流展会,既是宣传传统文化的地方,同样也可以交易。
如他们摆放的一件件火草衣。
就是不知道这件戏服......
“卖。”
年轻人回道:“二爷爷已经过世了,这件衣服留在我这里,虽然是个念想,但我也不懂唱戏京剧。如果你相中或者需要的话,不如给需要的人。”
沈歌点点头,“多少钱?”
“呃......”
闻言年轻人神情一怔,虽说这件戏服他带了过来,但如何定价还真没想好。
沉思了十秒后,他抬头看向沈歌,“两、两千......如果你很想要的话,一千五也行。”
这件衣服放家里说是念想,但他口中的二爷爷从年轻就飘在外面,到老了才回家,他跟对方没什么感情,最多就算是亲人的遗物。
而且也不是新的,一件不知道什么时候制作的二手戏服卖都卖不出去,别人剧团里都有更好的戏服,个人买家也不会买破旧的戏服来收藏,因此留在他手里也只能吃灰而已,说一文不值都不夸张。
因此,年轻人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心中是十分忐忑的。
“行。”
令他没想到的是,对方竟直接答应下来。
连价格都没有砍。
随后沈歌又看向旁边的火草衣,挑了件自己中意的,“这件火草衣多少钱?”
“九千......”
“给你算八千五吧。”
年轻人有些错愕又有些惊喜的说道。
原本来这里就只是为了碰碰运气,没想到还真卖出去了两件衣服。
“好。”
沈歌爽快利落地答应下来。
《探窗》这首歌的各种版权运营费用容千已经陆续打到他卡里了,包括参加《国潮惊鸿秀》的工资,节目组也很快结给了他。可以说现在的他已经完全不需要再担心秦子君上门催房租了。
一万零五百块钱,沈歌直接付给了对方。
年轻人脸上露出喜色,意外今天开了个大单。
而且买家还如此爽快。
他急忙把火草衣和戏服都打包好,递到沈歌手中。
一般他和奶奶做的火草衣,要么卖给有钱的喜欢收藏的人;要么就卖给本地想要送儿女火草衣的人,制作难度高,价格不菲,称得上是一年不开张,开张吃一年,这让他怎能不喜。
沈歌接过打包好的两件衣服,淡淡一笑,随后转身离去。
戏服他自己留着,火草衣可以送给互换非遗的网友。
逛了一圈回到展位上,邵时雨和秦子君两人看着他手中的东西,好奇地问道:“你出去逛了一圈,买了什么好东西?”
“两件衣服。”
沈歌回道。
“八千五?!”
当二人得知火草衣的价格后,惊讶得合不拢嘴。
“这个价格有点贵,但也正常吧。”
沈歌跟她们俩解释了一下火草衣的制作过程。
听完后两人才微微点头,“一件衣服要做两三年的时间,确实不容易。不过这么高的价格估计也不好卖,你今天算是帮他们销售了一单。”
沈歌笑了笑,“还行吧。”
主要是也收获了一件戏服。
展会要进行到下午,沈歌在这里逛了两圈便离开了,让秦子君和邵时雨待在这里,宣传傩戏妆造的任务就交给了她们俩。
沈歌则是来到了容千音乐工作室。
猛踹兄的编曲已经做好了,还差他的唢呐。
“距离上次你来工作室录音,可是过去了好久了。”
容千笑着对沈歌说道。
“这不是创作好了立刻就来了。”
沈歌拍了拍身边的箱子。
容千盯着箱子问道:“这里面就是你说的唢呐?”
“是的,”沈歌点点头,“直接开始录音吧。”
依旧是上次他录制《探窗》时的那个录音小哥,沈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毕竟他可从来没见过哪个歌手录歌能不吹毛求疵的一遍过的,两三分钟左右的歌曲全程不出现一丝呲音或者声调不准的情况
,很难做到。
沈歌打开箱子,取出一支唢呐,随后走进录音室。
对录音小哥比了个ok的手势,沈歌将哨片放在口中。
“叭——!”
下一刻,外面的录音小哥顿时露出痛苦的表情,他摘掉耳机,使劲地掏了掏耳朵。
录音室中的沈歌立刻明白了怎么回事,忘记提醒对方注意音量了。
“为了监听音质,耳机的音量一直开得比较大,忘了调回来了。”
录音小哥对容千说道。
“你先休息一下,”容千拿起耳机,“我来吧。”
录音小哥点点头,退到一旁。
容千对录音室中的沈歌点头示意。
沈歌点点头,再度吹响了唢呐。
这段唢呐他刚在音乐大赛上吹过,此刻自然是信手拈来。
声音一出,便让录音室外的容千眉梢一挑。
“这唢呐......”
有点震撼呐。
气势十足。
这段唢呐曲录制好后,会混在《囍》的编曲中,时间不长,一分钟左右,沈歌直接一遍过。
“你会的可真多,不知道的真以为你是学音乐的。”
容千对他说道。
这家伙简直是个乐曲库,不仅唱法会得多,乐器同样也多,这唢呐可不是一般的水平。
“过奖、过奖。”
沈歌笑道。
“歌词呢?”
容千好奇地问道。
他那天说是一个接地气的风格,但曲子是沈歌和那个叫“猛踹兄”的人完成的,到现在她还没拿到歌曲的歌词。
“我给你打印一份。”
沈歌直接找出他跟猛踹兄的聊天记录,把歌词复制到文档里打印了出来。
一份给了录音小哥混音,一份递到了容千的手中。
“《囍》?!”
看到歌曲的名字,容千眉梢一挑,他说这首新作品是接地气的风格,再加上他刚才特地录制的唢呐音效,现在想想,应该就是农村那种中式结婚的风格吧。
在现在一众流行音乐中,这样的风格兴许还挺引人眼球的。
容千心中想着,开口道:“一首欢乐喜庆的歌吧。”
“这首歌的曲风......自己把握。”
“自己把握?”
容千一愣。
这话是什么意思。
她接着往下看。
“正月十八,黄道吉日,高粱抬......”
结婚是人生大事,肯定要选个好日子,至于高粱抬这句,容千还真知道,因为她老家就有这种风俗。
高粱作为五谷之一,是古时人的主要食物,在结婚仪式中出现高粱,是对新郎新娘未来生活的祝愿,希望新人能够像高粱一样,茁壮成长,幸福美满。和婚姻仪式中的红枣、花生、桂圆、莲子组合在一起,寓意新人“早生贵子”是一个道理。
“抬上红装,一尺一恨,匆匆裁。”
容千眉头微蹙,“红装、一尺一恨、裁剪。”
这几个词出现的有点矛盾啊。
结婚时可是不能使用剪刀的,有“剪断新人缘分”的忌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