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谢景一向是有主意的
小
大
秦九微注视着谢砚礼的眼睛,刹那间心中升起一种奇异的感觉。
若非他与高显自幼相识……
他恐怕会毫不犹豫地弑君。
秦九微心头一动,没再多说什么。
她抬起头,柔软的唇贴上了他的脸颊。
动作温柔安抚。
谢砚礼的眼神又忽然柔和了下来,开始回吻她。
——
清澜院中。
侍女端着托盘缓步入内,依次将膳食一一摆上漆红的梨花木桌。
蒸气袅袅,小几上摆了几碟精致的小菜。
侍女手执象牙勺,仔细调了几碗汤羹的温度,确认无误后才退后两步。
“世子爷,少夫人,膳已备好,请用膳。”
碗勺和瓷片的碰撞声响起,众人开始用膳。
谢珏正埋头吃着早饭,筷子一边夹着菜,一边小口嚼着。
忽然抬头一看,目光落在秦九微的发髻上。
他咽下嘴里的饭,忍不住开口问道:“母亲,你今天要出去吗?”
秦九微正低头慢慢喝着汤,闻言放下汤匙看向他:“怎么这么问?”
谢珏放下筷子,抬起小手。
在头顶高高比了一下,奶声奶气地说道:“因为你每次要出去,都会扎高高的发髻。”
说完,他又低下手,在自己的耳边做了个低低的比划。
“如果不出去,就会扎低低的发髻。”
秦九微怔了怔,随即无奈地笑了笑。
“你看的倒是挺仔细,而且还猜对了,我今天确实要出去一趟。”
“母亲要去哪里?”谢惊春出声问道。
秦九微看了谢砚礼一眼,“我和你们父亲一起,带邹敬文去一趟静远书院,拜见谷夫子。”
这是之前答应邹老夫人的事情,他们自然要办到。
好在这件事并不难。
闻言,谢景喝汤的手一顿,抬起一双黑淩淩的眸子。
“母亲,我能一起去吗?”
秦九微目光在谢景身上停留片刻。
短暂思索后缓缓点了点头:“也好,那你就一同前往吧。”
谢景一向是有主意的。
他既然想去,肯定有自己的思量。
她只需要帮助他就是。
随后,秦九微吩咐小荷去书院一趟,为谢景告一天的假。
早膳刚用过,门口响起了通传声。
侍女步入堂中低声禀报:“邹大人和邹小公子来了。”
片刻后,邹清和走进屋中,身后跟着邹敬文。
邹清和一见到秦九微和谢砚礼,便快步上前。
脸上带着真诚的笑意:“这次真是劳烦你们了。”
“之前就听闻谷夫子脾气古怪,外人不易见得,你们却愿意亲自带敬文前往,这份情,我记在心里了。”
“舅舅客气了。”谢砚礼淡声回了一句。
一旁的邹敬文也乖乖地低头行了一礼,言辞恭谨:“多谢姑父姑母。”
话毕,几人又寒暄了几句,便起程出发了。
马车在平稳的石板路上缓缓行驶,车内一派静谧。
谢砚礼和秦九微紧挨着坐,邹敬文和谢景分坐两侧。
邹敬文时不时掀起帘子看向窗外,整个人分外激动,几乎端坐不住。
“敬文?”秦九微出声唤了一句。
两人眸光对视,秦九微含笑出声问道:“你似乎很开心?”
邹敬文用力点了下头,声音里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
“我一直都很仰慕谷夫子,从小就听过他的名字,尤其是他论儒道兼修,提倡通融百家之说,实在令人敬佩。”
他抬头看了看两人,脸上带着一抹少年特有的羞涩与憧憬。
“还有他当年在岭南解难一事……那场旱灾,百姓苦不堪言,是谷夫子献计修渠,引水灌田,才使得许多人免于饿死。我觉得,他不仅学识渊博,更是个真正为民请命的贤者。”
说到这里,他眼里闪动着光彩,握着书卷的手略微用力。
“能够见到谷夫子,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父亲和祖母知道这个,所以这次上京来才特意带上我。”
“没想到,竟然真的可以见到谷夫子!”
秦九微深深看了他一眼。
傻孩子,真以为见到谷夫子是凑巧的吗?
你可知你祖母愿意拿出十万两白银,为你寻得这个机会。
秦九微和谢砚礼都没有开口说出来。
到底是他们的家事。
邹敬文知道谢砚礼是谷夫子的学生,便开口询问起来。
谢砚礼在外,一直话少,这次说的也不多。
问到他时,才说几句,但足以让邹敬文兴奋了。
一路上都是这般闲聊,邹敬文正说得起劲,提到一本书时顿了一下。
他眉头微蹙,一时想不起书名。
“那本书,叫……就是那本,探讨儒道兼修的……”
“《春秋兼融通义》。”
一直没有开口的谢景突然出声。
车上众人的目光都不由向他看去。
邹敬文脸上露出不好意思的笑容:“对,就是这本!”
秦九微转头看向谢景,眼中露出几分讶异。
她知道谢景喜好读书,但不曾想,他连这样的书都看过。
感受到众人的目光,谢景目光微垂,轻描淡写道:“只是偶然翻到过,恰巧就记住了。”
众人点了点头,没再问下去。
一个时辰后。
“世子爷,到了。”
车夫的声音响起,马车也渐渐停下。
谢砚礼掀开帘子,然后把秦九微抱下了车。
紧接着,邹敬文和谢景依次下去。
“这里景致可真好。”邹敬文出声叹道。
眼前是青石铺就的小径,两旁低垂的柳条随风轻摇,翠色欲滴。
小路引向一座古朴的庭院,院墙不高,青瓦黛檐,檐下挂着几只流苏风铃,微风拂过,发出一串清脆的铃音。
院中种满了修竹和松柏,石榴绿叶扶疏,未见果实,却已芳香四溢。
整个地方没有一丝喧闹,只有风声、流水声和鸟鸣声交织,与世隔绝的静谧。
此时,一个小童快步走了出来。
他身穿素净的短衫,神情恭敬,来到众人面前停下,低低地俯身行了一礼。
“几位贵客远道而来,请随我来。”
他微微抬起头,做了个请的手势。
随后领着众人穿过青石小径。
几人随小童步入厅内,谷夫子正在书案前翻阅书卷,见状起身迎上前。
他须发微白,面容清隽,一看到谢砚礼,面上透出笑意,语气更是熟稔。
“砚礼,我们师徒真是许久未见了。”
谢砚礼俯身行了一礼。
“能见到先生,学生也很高兴。”
这些年,谷夫子早已避世。
他当日成婚,谷夫子也只是遣人送了礼,并未前来。
若不是因为答应了邹家,他也不会前来叨扰。
两人寒暄几句,随后谢砚礼转眸,声音温和道:“先生,这位是我的夫人,秦九微。”
秦九微躬身,姿态端庄,语气中带着恰到好处的敬意。
“九微见过先生,先生安好。”
谷夫子打量了她片刻,目光中流露出些许欣赏,微微颔首道:“夫人不必多礼。”
“这位是邹敬文,家中小辈,有意到书院求学。旁边这位,是我的次子谢景,今日特意随行拜见。”
谢砚礼一一介绍道。
邹敬文的事情,先前谢砚礼送来的书信上已经写明,他也知晓。
谷夫子的目光在邹敬文身上停留一瞬,面上带着淡淡的笑意。
“邹家子弟向来以武为长,不知你为何想入书院攻读经史?”
临阳邹家出武将,人人皆知。
若非他与高显自幼相识……
他恐怕会毫不犹豫地弑君。
秦九微心头一动,没再多说什么。
她抬起头,柔软的唇贴上了他的脸颊。
动作温柔安抚。
谢砚礼的眼神又忽然柔和了下来,开始回吻她。
——
清澜院中。
侍女端着托盘缓步入内,依次将膳食一一摆上漆红的梨花木桌。
蒸气袅袅,小几上摆了几碟精致的小菜。
侍女手执象牙勺,仔细调了几碗汤羹的温度,确认无误后才退后两步。
“世子爷,少夫人,膳已备好,请用膳。”
碗勺和瓷片的碰撞声响起,众人开始用膳。
谢珏正埋头吃着早饭,筷子一边夹着菜,一边小口嚼着。
忽然抬头一看,目光落在秦九微的发髻上。
他咽下嘴里的饭,忍不住开口问道:“母亲,你今天要出去吗?”
秦九微正低头慢慢喝着汤,闻言放下汤匙看向他:“怎么这么问?”
谢珏放下筷子,抬起小手。
在头顶高高比了一下,奶声奶气地说道:“因为你每次要出去,都会扎高高的发髻。”
说完,他又低下手,在自己的耳边做了个低低的比划。
“如果不出去,就会扎低低的发髻。”
秦九微怔了怔,随即无奈地笑了笑。
“你看的倒是挺仔细,而且还猜对了,我今天确实要出去一趟。”
“母亲要去哪里?”谢惊春出声问道。
秦九微看了谢砚礼一眼,“我和你们父亲一起,带邹敬文去一趟静远书院,拜见谷夫子。”
这是之前答应邹老夫人的事情,他们自然要办到。
好在这件事并不难。
闻言,谢景喝汤的手一顿,抬起一双黑淩淩的眸子。
“母亲,我能一起去吗?”
秦九微目光在谢景身上停留片刻。
短暂思索后缓缓点了点头:“也好,那你就一同前往吧。”
谢景一向是有主意的。
他既然想去,肯定有自己的思量。
她只需要帮助他就是。
随后,秦九微吩咐小荷去书院一趟,为谢景告一天的假。
早膳刚用过,门口响起了通传声。
侍女步入堂中低声禀报:“邹大人和邹小公子来了。”
片刻后,邹清和走进屋中,身后跟着邹敬文。
邹清和一见到秦九微和谢砚礼,便快步上前。
脸上带着真诚的笑意:“这次真是劳烦你们了。”
“之前就听闻谷夫子脾气古怪,外人不易见得,你们却愿意亲自带敬文前往,这份情,我记在心里了。”
“舅舅客气了。”谢砚礼淡声回了一句。
一旁的邹敬文也乖乖地低头行了一礼,言辞恭谨:“多谢姑父姑母。”
话毕,几人又寒暄了几句,便起程出发了。
马车在平稳的石板路上缓缓行驶,车内一派静谧。
谢砚礼和秦九微紧挨着坐,邹敬文和谢景分坐两侧。
邹敬文时不时掀起帘子看向窗外,整个人分外激动,几乎端坐不住。
“敬文?”秦九微出声唤了一句。
两人眸光对视,秦九微含笑出声问道:“你似乎很开心?”
邹敬文用力点了下头,声音里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
“我一直都很仰慕谷夫子,从小就听过他的名字,尤其是他论儒道兼修,提倡通融百家之说,实在令人敬佩。”
他抬头看了看两人,脸上带着一抹少年特有的羞涩与憧憬。
“还有他当年在岭南解难一事……那场旱灾,百姓苦不堪言,是谷夫子献计修渠,引水灌田,才使得许多人免于饿死。我觉得,他不仅学识渊博,更是个真正为民请命的贤者。”
说到这里,他眼里闪动着光彩,握着书卷的手略微用力。
“能够见到谷夫子,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父亲和祖母知道这个,所以这次上京来才特意带上我。”
“没想到,竟然真的可以见到谷夫子!”
秦九微深深看了他一眼。
傻孩子,真以为见到谷夫子是凑巧的吗?
你可知你祖母愿意拿出十万两白银,为你寻得这个机会。
秦九微和谢砚礼都没有开口说出来。
到底是他们的家事。
邹敬文知道谢砚礼是谷夫子的学生,便开口询问起来。
谢砚礼在外,一直话少,这次说的也不多。
问到他时,才说几句,但足以让邹敬文兴奋了。
一路上都是这般闲聊,邹敬文正说得起劲,提到一本书时顿了一下。
他眉头微蹙,一时想不起书名。
“那本书,叫……就是那本,探讨儒道兼修的……”
“《春秋兼融通义》。”
一直没有开口的谢景突然出声。
车上众人的目光都不由向他看去。
邹敬文脸上露出不好意思的笑容:“对,就是这本!”
秦九微转头看向谢景,眼中露出几分讶异。
她知道谢景喜好读书,但不曾想,他连这样的书都看过。
感受到众人的目光,谢景目光微垂,轻描淡写道:“只是偶然翻到过,恰巧就记住了。”
众人点了点头,没再问下去。
一个时辰后。
“世子爷,到了。”
车夫的声音响起,马车也渐渐停下。
谢砚礼掀开帘子,然后把秦九微抱下了车。
紧接着,邹敬文和谢景依次下去。
“这里景致可真好。”邹敬文出声叹道。
眼前是青石铺就的小径,两旁低垂的柳条随风轻摇,翠色欲滴。
小路引向一座古朴的庭院,院墙不高,青瓦黛檐,檐下挂着几只流苏风铃,微风拂过,发出一串清脆的铃音。
院中种满了修竹和松柏,石榴绿叶扶疏,未见果实,却已芳香四溢。
整个地方没有一丝喧闹,只有风声、流水声和鸟鸣声交织,与世隔绝的静谧。
此时,一个小童快步走了出来。
他身穿素净的短衫,神情恭敬,来到众人面前停下,低低地俯身行了一礼。
“几位贵客远道而来,请随我来。”
他微微抬起头,做了个请的手势。
随后领着众人穿过青石小径。
几人随小童步入厅内,谷夫子正在书案前翻阅书卷,见状起身迎上前。
他须发微白,面容清隽,一看到谢砚礼,面上透出笑意,语气更是熟稔。
“砚礼,我们师徒真是许久未见了。”
谢砚礼俯身行了一礼。
“能见到先生,学生也很高兴。”
这些年,谷夫子早已避世。
他当日成婚,谷夫子也只是遣人送了礼,并未前来。
若不是因为答应了邹家,他也不会前来叨扰。
两人寒暄几句,随后谢砚礼转眸,声音温和道:“先生,这位是我的夫人,秦九微。”
秦九微躬身,姿态端庄,语气中带着恰到好处的敬意。
“九微见过先生,先生安好。”
谷夫子打量了她片刻,目光中流露出些许欣赏,微微颔首道:“夫人不必多礼。”
“这位是邹敬文,家中小辈,有意到书院求学。旁边这位,是我的次子谢景,今日特意随行拜见。”
谢砚礼一一介绍道。
邹敬文的事情,先前谢砚礼送来的书信上已经写明,他也知晓。
谷夫子的目光在邹敬文身上停留一瞬,面上带着淡淡的笑意。
“邹家子弟向来以武为长,不知你为何想入书院攻读经史?”
临阳邹家出武将,人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