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代留过学要离刺荆轲

第958章 宋辽的默契


经过高丽的插曲后,其后的入觐的使团就正常起来。

大理国使者高泰运,奉其父兄之命,来朝汴京。

并送来大理国国礼——翡翠摆件十三件,皆以动物为像。

就是种水不是很好,多是豆种。

倒是颜色很正,基本是满绿。

同时,他还带来了大理国国王段正明的亲笔国书(其实就是乃父高升泰所写)。

国书中,自然是提及高泰明去年来朝,与赵煦约定好的事情。

言及已在大理国,选拔出高僧十余人,乞大宋天子允许这些高僧进入大宋名寺,跟随大宋高僧学习佛法。

赵煦自是欣然应允。

盖因,广西与西南诸蕃的土司们都报告了,高泰明归国后,大理国的变化。

首先,自然是广西和大理国的茶马贸易兴盛。

源源不断的滇马,通过茶马商道以及珠江的水路,进入交州与广西。

一年多时间,就输入达到了四千匹之多!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很夸张的数字。

哪怕,大理所卖的滇马,以驮马和挽马为主,战马不足十分之一。

而且,便是所谓的战马,其实也远不如吐蕃人的青唐马。

但滇马有滇马的优点。

那就是皮实耐用,尤其适应西南山区和高温环境。

交州和广西的陆上运输,现在就是骡子和滇马撑起来的。

而且,随着经济发展,滇马的需求量只会越来越高。

当然了,高家肯卖这么多滇马给大宋。

除了赵煦对高泰明的政治承诺,打动了高家外。

经济利益的驱动,也是高家人如此热忱的原因。

在过去的这一年多时间里,大宋的丝绸、茶叶、铜钱、蔗糖,被大理国商贾(其实就是高家父子的马甲)不断购买。

在这些商品中,对高家最重要的,莫过于铜钱!

没办法!

大理国迄今为止,其货币的大头,主要还是贝币这种在中原被淘汰了一千多年的原始货币。

自然,不是大理国不想用铜钱。

而是,他们根本搞不到大量的铜钱!

东亚地区的钱荒,波及了区域内的所有国家、政权。

偏居西南的大理国,如今还是个贫铜国。

那些现代云南的大型铜矿,要到明清时代才会被人发现、开发。

大规模开采,更是要到近代了。

加上,大理国与大宋在地理上被西南五姓蕃隔离。

彼此交流与贸易,只是零星的存在。

直到元祐元年,章惇南征,打下了交州八州之土,将整个右江地区纳入大宋版图。

大理国,才终于重新和大宋在地理上接壤。

这个时候,高泰明入朝,开启了两国贸易。

在赵煦的首肯下,以茶马贸易为基础。

大理国通过向大宋输入滇马、玉石、珠宝,购入丝绸、茶叶、铜钱,完成经济闭环。

也是在赵煦的直接授意下,广西地方,允许了铜钱大规模流入大理。

于是,在一年多的时间,广西方面就通过茶马贸易,向大理国输入了超过十万贯的铜钱!

毋庸置疑,这对大理来说是一个恐怖的数字。

这给高家在大理的统治,打上了一根强心剂。

高氏的统治,随之稳固起来。

自然的,高家人也开始履行承诺,开始向掸邦地区的蒲甘王朝领土,试探性的扩张。

因为才刚刚开始,所以成果不多。

不过,这次试探也让高家尝到了甜头。

因为他们惊喜的发现——曾经强盛一时,击败了大理,统一了缅甸的蒲甘王朝的反应,似乎非常微弱,而且,看上去这个昔年强大的国家,已经陷入了疲软。

这就是大理国忙于内斗,对缅甸关注下降所致。

实际上,就在赵煦即位前三年,也就是大宋元丰五年,蒲甘王朝经历了一场几乎导致亡国的危机——其国中爆发了一场毁灭性的农民起义。

不满蒲甘人压榨和奴役的孟族豪强们,揭竿而起。

起义军,接连击败蒲甘主力,甚至斩杀了蒲甘国王,其兵锋直指蒲甘首都。

直到蒲甘王朝的上一代雄主阿奴律坨的另一个儿子江喜坨崛起,才挽救了蒲甘王朝。

但,即使如此,蒲甘王朝的统治根基和国力也已经大大衰退。

于是,当高家向掸邦扩张的时候。

位于下缅甸的蒲甘王朝,几乎没有反应。

准确的说,蒲甘人不想有反应!

国内激烈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使得复国后的江喜坨,只能勉强控制作为国家核心的下缅甸地区。

对于掸邦这种游离在蒲甘核心之外,依旧以酋长统治为主的山区,江喜坨表示——累了,你们随便吧!

反正,出兵是不可能出兵的。

他只要出兵,好不容易安抚下来的孟族豪强们,就可能在后方再次作乱。

江喜坨才不想冒着灭国的风险,去救那些本来就只是名义上臣服的酋长。

也就是高家不知道这个事情,还在小心翼翼的试探,不敢大举扩张。

即使如此,高家所得到的利益,也足够惊人了!

高泰运就是在这样的局面下,奉其父兄之命入朝的。

他此番来,自然也不仅仅是想来朝贺,更不仅仅是来请求大宋履行约定,接受大理国的僧人留学生。

他更是来请求军援的。

交趾国的李太德,靠着从大宋购买的神臂弓、锁子甲在真腊、占城,大杀特杀的事情,高家自然知道(大理和占城、真腊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

所以,高家也想从大宋购买神臂弓、锁子甲、皮甲,然后抄李太德的作业。

开疆拓土!

这是高家无法抗拒的诱惑!

因为,只有开疆拓土,才能证明高氏有德有功。

才能和当年的段思平取代南诏一样,让高氏名正言顺的取代段氏,成为这大理之主。

而在高家人心中,蒲甘是很强大的——没办法,蒲甘的一代雄主阿奴律坨,是在正面击败了大理国,然后率军深入大理,逼迫大理国签下城下之盟的君王!

他给所有大理人,都留下了深厚的心理阴影。

而,如今距离这位雄主离世也就十余年。

大理人自然是怎么都想不到,就这十余年的光景,蒲甘就已经烂完了?

所以,本着料敌从宽的原则。

高家决定,先从大宋这边进口先进的神臂弓以及制式甲胄。

再挥军掸邦,收复故土。

然后再看情况,要不要进军下缅甸。

赵煦就更不知道了。

他看完大理国的国书,就提笔在国书上批示,然后放到一边,等到觐见仪式后,自有礼部官员安排高泰运的单独觐见时间。

……

大理之后,是交趾入贡朝贺使——一个名义是国主李乾德所委任,实际是李太德所派遣的使团。

这自然是没什么好说的。

作为一个买办傀儡,一个现在在经济和军事上,完全依赖于大宋的政治团体。

交趾使团在赵煦面前,表现的几乎能和高丽人相比了!

其言语之谄媚,姿态之卑微,甚至都有些让人尴尬。

但赵煦却没什么表示,只是淡淡的说了几句场面话,就叫交趾使团退下去了。

他很清楚的。

李太德之所以恭顺,之所以卑微。

纯粹只是因为打不过大宋,又依赖于大宋而已。

而交趾的天性就是两面三刀。

所以,只要大宋能持续强盛。

那李太德就只能乖乖的给他当狗,叫他做什么就做什么。

然而,若大宋一旦表现出颓势,交州的土司们开始和汴京离心离德。

信不信,升龙府的李太德,立刻就能跳反。

类似的事情,在交趾的历史上,上演过无数回。

好在,赵煦对交趾的定位,始终很清晰——一个粮食产地。

只要李太德的交趾,可以按照条约,每年把两百万石大米送到大宋来。

赵煦不在乎他在做什么?

更不在乎他在想什么?

他是恭顺也好,还是在学越王勾践也罢。

随他!

交趾使团之后,就是日本贡使。

不过,这个所谓的日本贡使,其实是礼部安排来凑数的——上殿的使者,依旧是今年入宋请求大宋援助的僧人赖缘。

其压根就没有日本国主的授权,更谈不上贡物了。

所谓国书、国礼,都是刑恕安排好的。

这一点,赵煦知道。

同样凑数的,还有所谓的大食国贡使、勃泥国贡使、三佛齐贡使以及于阗、龟兹、高昌等国使团——全部都是刑恕,在夷门坊的胡商里找人来冒充的。

原因嘛,自然是为了营造一副万国来朝,大宋中兴的假象。

虽然赵煦和宰执们都知道,并没有什么万国来朝,大宋也还远没到中兴的程度。

可是,让天下人,尤其是那些草莽中的英雄豪杰们相信大宋天子圣节,万国来朝,国家日益强盛,大宋将要如同汉唐一般君临天下很重要!

只有这样才能震慑这些人,让他们乖乖的当顺民,不要有不该有的想法。

所以,在接见这些使团的时候,赵煦表现的很热情。

一一慰勉,赏赐有加。

这确实很能唬人,至少殿上的文武官员,都被唬到了。

但辽人们却看的很清楚,都在心中腹诽不已。

尤其是耶律拱辰。

“南朝君臣,果然贯会虚张声势!”

他在殿外,看着那些所谓的‘日本贡使’、‘大食贡使’、‘于阗贡使’一类的人物。

嘴角就微微抽搐着。

那什么大食贡使的真假,他拿不准。

可是,日本、于阗、龟兹、高昌等国的所谓贡使他还不清楚?

全部都是假的!

不过,耶律拱辰也不打算拆穿。

他甚至希望这南朝君臣,继续沉浸在这样的虚假梦幻之中。

只有这样,等到将来太孙即位,大辽国力再积蓄一些,便可从容挥军南下——

届时,圣主执鞭,虎贲得用,名将贤臣羽从。

而南朝腐朽,主昏臣暗,上下奢靡无度,自是最好不过。

如此便可以效隋文帝故事——中原百姓,为汴寇所制,水深火热!

岂因一衣带水(黄河),不拯之乎?

何况大辽受天命,为中国正朔,大辽天子乃汉高之后,刘氏苗裔,正合金刀之谶,理当有天下!

说不定,到时候统一的速度将超出想象!

如后周之灭北齐——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这样想着,耶律拱辰就越发得意、期待。

然后,他就得到了南朝礼部官员的通知:“请足下做好上殿拜贺之准备!”

……

一刻钟后,耶律拱辰在礼乐声中,在礼官们的赞礼声中,率着大辽皇太孙贺大宋皇兄兴龙节使团上下成员,步入紫宸殿中。

旋即,以臣子之礼,遏见那端坐于殿上御座,据说只比太孙大上一岁的南朝皇帝。

“宁昌军节度使臣拱辰,奉我主大辽太孙、梁王、朝鲜国王之命,恭以大宋皇帝陛下兴龙节令,谨上千万岁寿!”

说着,耶律拱辰就如同朝拜大辽天子一般,跟随着南朝礼官的唱礼声。

拜-赞-拜,再拜,再赞。

这是从去年开始,宋辽两国在交往中不约而同的采取的默契——两国使者面见两国君王时,不再以外臣自居,不再行外臣之礼。

而是用彼此内部,朝拜彼此君主之礼。

而对外的解释,两国都是统一的——宋辽兄弟之邦,盟好百年,实乃秦晋、秦楚之好也!

所以,宋君既辽君,辽君既宋君。

自然的,要不分彼此,以示两国之好,以结兄弟之义。

有意思的是,两国都觉得自己在这个事情上占便宜了!

于是,两国的高层,都在拼命的鼓吹和宣扬着几乎相同的政治宣言。

而且都心照不宣的认为,自己才是秦,而对方不是晋就是楚。

也都打算在将来,请彼此君主到自家做客。

二王三恪之礼,都在悄咪咪的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