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7开始海冰玉

第2163章 没有啊

易飞说道:“大约二十人吧,有意向加入飞来电子公司的优先,品学兼优的当然也优先,你的朋友也优先,前提是得会编程。”

太多了,也没有那么多的计算机啊。

妈妈说了,再弄一批电脑来。

现在买电脑可真亏啊,最好的就是386,在港城买也得几万港币。

国内得几万人民币。

明年都出486了,没办法,再亏也得买啊。

丛卉说道:“我会慢慢挑选的。”

这算是飞来电子公司交给自己的第一个任务吧。

怎么也得做好。

易飞说道:“慢慢挑可不行,最多一周时间,港城的技术人员来后,一起培训。”

慢慢挑?

挑到明年就用不到了。

也不是用不到,愿意留在飞来电子公司也行。

但这不是他计划中的。

丛卉,“啊,一周啊。”

她虽然是学生会主*席,但也不是对每一个学生都了解。

既然小易总有意把这些学生留在飞来电子公司。

就得考察人品啊什么的。

一周哪够啊。

万一哪个学生坏了事,她怎么向公司交待啊。

易飞知道她的意思,“看清一个人需要很时间的,现在没时间考察,无所谓的事,所有的秘密一年后都不是秘密,丛师姐,别想太多,你只负责把水平高的人找回来,后面就不关关你事了。”

现在的大学生,想在自己面前耍宝,那还差得远。

大不了查探下他的真实想法。

他最不担心的就是有人试图打入公司内部。

赵丽丽拍拍丛卉的手,“丽飞公司有一句流行非常广的话,叫丽飞速度,同样也适用于飞来电子公司。”

她还想慢慢挑选。

朱昌国问道:“港城来的人还需要培训?”

他的想法中,这些港城来的人说不定对这几个项目都有很长时间的研发。

哪怕是买来的。

他们应该已经对这些技术吃透。

怎么还要培训?

谁来培训他们?易飞还是赵丽丽?

易飞刚才可是说过,这些人有三个博士,还是国外留学回来的。

硕士生也有十多个。

越来越不明白这小家伙的想法了。

易飞说道:“不培训怎么能行,像写edA软件,不培训的话他们会无从下手,丽丽会告诉他们要完成什么,怎么去做,大家去完成程序编写就行了。”

如果先策划,再确定功能、如何完成。

几十个人,别说一年,就是三年都不一定能写好。

国家的那套。

据说是两百个人,开发了七年。

丽丽就不一样了。

她是以差不多三年后发布的一款edA为蓝本,又加入了一些新功能,当然,以现在的计算机水平,有些工能是加不进去的。

功能是强大,但目前的计算机带不动那就搞笑了。

她把大部分的准备工作都省掉了,自然有可能一年内完成。

朱昌国说道:“易飞,要不我这个院长不干了,让我也去培训下?”

易飞的项目太诱人了啊。

他也想看看,易飞如何对那些留学国外的博士生培训。

教给他们什么。

易飞笑道:“朱老师,您本来就是公司的顾问,公司所有的项目都欢迎您随时去指导。我觉得,您想参加项目可以,院长还得接着干,我还指望你多培养一些像季师兄这样的高才生。”

这种项目他参与一下就行了。

院长还是接着干吧。

不是说,他水平不行。

他也是国内一流的电子学专家。

不过,还是在学校当院长更好。

他要是不是当院长了,估计自己真坚持不到项目成功,就被学校开除了。

项目开发,真的是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

软硬件开发还是年轻人吧。

季钢杨苦笑,“小易总,你就别说我了,实在是汗颜啊,小易总讲的东西我甚至有一些听不太懂。”

以前觉得自己还可以。

努力的学习,争取把每个知识点都记下来。

现在和小易总一比,差得实在太远了。

假以时日,自己估计连他的影子都看不到了。

他才多大啊。

易飞说道:“别这么说,季师兄,我的水平已经很难提升了,而你去国外深造几年,回来不比我差。”

他的真实水平其实比了不真正的博士生。

只是他的知识、眼界是未来的。

现在的东西对他来说相对都很容易。

现在的Cpu才多少个晶体管。

三十年的Cpu有多少个晶体管。

根据摩尔定律,每十八个月翻一翻,都翻了多少倍了。

上小学的时候都觉得课本好难啊。

高中毕业以后回过来再看,那课本还难吗?

现在,付出艰苦工作获得的了不起的成就,三十年后来看,真的很小儿科。

尤其是电子工业这块。

许昌国和刘晓梅听易飞如此说,都非常欣慰。

难得他少年成名,还能有如此心态。

赵丽丽说道:“许师姐,再过几天,你就得到飞来电子研发中心去上班,咱们得赶快把锂离子电池项目给启动起来,说实在的,最难的就是这个项目,别的项目有台电脑就能干,咱可不行,还得自己组装生产线。”

最有可能完不成的就是这个项目。

因为不知道哪些东西买不来。

买不来的就得自己制造。

虽然制造方法她都知道,可是同样没有生产设备啊。

不是最后造不出来。

是怕耽误时间。

许沁宜说道:“好的,我这几天把手里的工作交接下,办个停薪留职,就我们两个人吗?”

和赵丽丽说好后。

她就想好了,先办个停薪留职,以后再说。

只是这么大个项目,就他们两个人是不是有点太少了。

何况,她是一点眉目都没有。

根本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赵丽丽说道:“不是我们两个人,港里来的那些人中有四五个是学材料或电化学的,还有一个江城人是学材料的,他原来是青江集团旗下飞灵玻璃厂的厂长,把他调到材料中心了,等咱学校对面的材料中心装修好了,我们再搬回来,我把要购买的设备清单已经给了易飞的妈妈,等咱材料中心建好了,绝对是一流的,比咱学校的实验楼强得多。”

三年之内。

绝对把材料中心打造成全国最好的材料研发中心。

无非就是钱的问题。

刘晓梅说道:“丽丽,你到底是精通电子还是材料?”

怎么几个项目好像都是以丽丽为主。

她是自己带的研究生。

学复合材料的。

她看起来似乎更精通电子和软件。

赵丽丽嘻嘻一笑,“刘老师,我什么都行。”

她更精通的其它也是电子。

只是他不想抢了易飞的风头,所以一直说她是搞材料的。

覃玉铃是有关材料的两个博士学位。

可她从事的工作一直是电子相关。

留学的时候,她从事的几个工作也都是和半导体相关。

刘晓梅:“……”

这就是天才的交流方式吗?

许昌国问道:“易飞,最开始的时候,你和我说的是准备在液晶技术上有所突破,怎么,那个项目不做了吗?”

两次和易飞谈项目时。

他好像都是没有提及液晶技术。

难道是放弃这个项目了。

也是,人有力穷时。

易飞现在研发的项目已经够多了,还有那么多公司要经营。

他对集成电路胸有成竹。

对液晶项目似乎并不是特别熟悉。

放弃一上也是情理之中。

“没有啊。”

易飞说道:“许老师,我和丽丽对液晶呢都是一知半解,大约知道怎么回事,我准备让我妈妈打听下,在港城有没有技术比较先进的液晶厂要卖,咱先买个液晶生产厂,想办法挖一些研发人员,边生产边提高技术,比呆在实验室里纯研发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