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六百九十九章 精神随着物质提高

“不仅仅是画芯部份,就连裱锦的花色,我们现在也可以通过电脑提花技术,复制出完全相同的图案,而用作与画芯相接的命绢,其丝线粗细,经纬密度,我们也有了新的仿古技术,可以做到最接近的相似程度。”

“托纸的话就看国博还有没有库存,如果有的话我们就申请,没有的话也不是大问题,我们选厚一些的仿明仁殿纸,通过揭层的方式,可以达到最接近的厚度。”

“这些材料都是新材料,但是都可以做到最大的仿古效果,至于从画卷上取下来的这些,就只能留在博物馆标本库了。”

“乔治,你之前修复过这么大画幅的作品吗?”翁以钧问道。

“修复的作品当中,这么大的的确没有。”周至说道这里也游戏哭笑不得:“不过问题比这严重一百倍的多了去了。”

“不过现代画家的新作品我也装裱过,卷幅比这个还要大,崔如琢的《盛世荷风》,长度为二十米,高度三米,现在在大会堂陈展。”

“那以你的个人建议,是更倾向于那种方案呢?”翁万戈问道。

“其实按照我们传统的修裱来讲,是没有保留除画芯以外部分的习惯的,一般除了画芯,以及序跋这些后续题写的诗文,其余的通通视为装饰品和加固材料,每次修裱都要换成全新的。”

“直到现代,准确说是《文物法》制定,以及几个法律指导意见出台以后,修裱材料才开始得到相应的重视,因为按照法律规定,这些材料也同样符合‘文物’的定义。”

说完轻轻点了点《临戴文进谢安东山图》的背裱:“虽然只是一张简单的背裱纸,却也是明代的东西,理论上同样可以算作文物。”

说完将两手一摊:“所以不管是哪种修法,最后都会招来非议,要不说我们没有修复到位,要不说我们修复太到位导致部分文化信息丢失,得做好心理准备。”

“那就更要在捐赠之前解决这个问题。”翁万戈拿定了主意:“捐赠之前,《临戴文进谢安东山图》算是翁家私藏,我们采用哪种办法修缮,惹不起太大非议,那就按照你的建议来,我们走传统修复的路子,修旧如新!”

“我建议将修复过程录制下来。”管舒宁说道:“这样可以留下证据,避免争议。”

“有道理。”翁以钧点头:“这样的修复需要多长时间?能不能在纽约进行?”

“这幅画卷面虽然大,但都是旧病旧伤,清代修复之后一直保藏得很好,没有新增的虫咬水泡,潮霉干裂,材料齐备的话应该几天就可以修好。”

“这里地方宽敞,要不我们就在这里修复?我现在就可以打电话让蜀都托运工具材料过来。”

“你刚刚说裱锦的花样需要复制……”

“啊对,这个得拍下来传给蜀都那边看看,裱锦的具体纹样名称我倒是不十分熟悉,不过只要不是缂丝作,宋朝以后的裱锦,我们基本都有复制的样品,要是运气好的话说不定会有库存。”

“那就赶紧联系。”翁万戈都有些激动了:“舒宁你帮忙联系电视台,请他们来录像。”

周至的动作相当快,在莱溪居吃过午饭后就已经收到了杨大师的回复。

挂掉电话,周至对翁万戈说道:“国内来消息了,说《临戴文进谢安东山图》用的锦是仿宋朝的倒仙牡丹锦,属于书画装裱里比较少见的品种。”

“比较少见?那就是需要重新定做了?”翁万戈不由得有些失望。

“啊?不是。”周至赶紧摆手:“因为比较少见,所以我们蜀锦非遗大师杨老师在将之复制出来之后,一直就没有派上用场,在库房里放着。”

又给翁万戈介绍了一下利用蜀中的古代织机与电脑提花技术以及三眠蚕丝复制仿古绫锦工程,周至说道:“倒仙牡丹锦现在就可以寄出来,不过做旧就只有在这边做了,因为电脑图片没有配色卡,她那边没法保证做旧的成色与我们肉眼看到的完全一致。”

“你们现在都这么专业了啊。”翁万戈听完介绍后,不由得对国内的书画修复的这些外围工程叹为观止。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追求也就跟着水涨船高了。”周至笑道:“很多精美的工艺,也逐渐恢复起来了。”

“中国人多,十亿人里就算只有极少比例对此感兴趣,从数量上也不少了。”周至笑道:“现在不光蜀都蜀锦,南京云锦,苏州宋锦,广西壮锦,杭州都锦生,据我所知都在恢复当中。”

当天下午,周至便接到冯雪珊的电话,周至需要的东西已经发过来了。

收到消息,周至便开始在这边做准备。

主要是需要一间大修复室,需要一个很大的临时操作台和蒙布墙。

最大一幅《杜甫诗意图轴》的尺寸在三米多乘一米多,因此需要一个四米乘两米的修复台,莱溪居的大房间有的是,完全没有问题,

另外还要绷三面同样大小的蒙墙,用来风干画芯,因此当管舒宁找来的摄制小组记录开工的时候,发现都是木匠活计,不免好奇这不是说好的书画修复吗?

不过很快让他们更加吃惊的事情发生了,等到第二天从海关取出东西,周至开始支起锅灶,用空运过来的几种粉末熬起了浆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