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一百四十二章 大明思想课程
安排完良民委员会这边,高翰文又迅速回到自己原本的务虚角色上来了。
王世贞与李贽很快把两个大学堂的新的改革方案也递了过来。
课程的改革是重点,因为很多人虽然没有闹事,也是也想不通为什么要学那么多泰西人的算学,这一点在经济大学堂特别突出。明明大明有自己的九章算术呢。
当然更深层的问题是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看上去泰西从两千年前就比大明在学问上高出那么多,还那么难,学多了挺自卑的。
关键是这也与现实不符啊。泰西到现在也没说比大明发达啊?这帮人光有脑子,不改善生活吗?那知识领先的意义在哪里?
总结起来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压根没必要学那么多泰西的学问,特别是微积分什么的。就连过来留学的泰西贵族学生都没听说过,说不定压根就没这回事。
高翰文总命名为泰西某某数学家定理,说不定就是借用一个名字而已。这换句话说就是数典忘祖了。明明是大明的知识却嫁接给泰西。
学生学杂了,有些脑子凌乱了,自然充满了疑问。
高翰文也没想到,自己当初只是不想白嫖这些欧美学者的成果而已,如今却引来了质疑。
这,高翰文可不能出来说清楚什么原委,只能成为一个历史疑案了,将来说不定欧洲发展起来,也会有自己的亚里士多德文集,到时就说是高翰文偷窃了泰西的亚里士多德文集等才实现了质的飞跃。
关于培养规划,高翰文圈定了《大明历史》、《国学经典》、《自然地理》、《大明律例》四门课作为基础学科。既然想涨点道德,不如主动帮这帮人选择一些正经的道德资料学习。
大明历史这门课,自然是讲太祖建政、成祖传承、世祖开拓的来之不易。
这一点,高翰文当然非常警惕后世流毒的辉格史观。绝不搞什么当前的路是必由之路,过去的路是必经之路那一套。
因为辉格史观本质就是成功学,谁成功吹谁,现状是什么就吹什么。
大明现在正是飞速改革发展的时候,可不能来这么一帮赢学家自认为完美无缺,进而迅速故步自封了。
说实话,辉格史观、赢学家与古往今来的保守惯性是一脉相承的。
因此在描述大明历史,高翰文更强调历史颤抖手的作用。
所谓历史的颤抖手,就是关键环节不由理性分析,不由实力势力支配的决策与变故所引起的作用。
虽然这些颤抖手都是昙花一现,然而其影响却是非常深远的。
所以对比可以发现,大明朝就是整个华夏历史的颤抖手的结果。
比如太祖皇帝,吊民伐罪,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广泛建立惠民药局、慈幼局、社学武学等,这是前所未有的。
比如太祖皇帝时期,竟然因为皇子王孙藩王肆虐藩地百姓就申斥甚至严处圈禁藩王。自古以来藩王被处罚,从来都是有且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上层皇权斗争。除此之外,一个单纯臭名昭着的藩王,大概率反而是皇帝期待的结果。
准确来说,太祖皇帝就是大明历史最大的颤抖手。以至于在太祖朝的法令大诰,充满了矛盾。这些都是历史大势与颤抖手一方博弈的结果。
颤抖手会带来变化,至于变好还是变坏却不一定了。因为能被约束的就不是颤抖手了。
讲明白这个道理,才能让学生们明白,大明历史上三个正向颤抖手的幸运。同时也让其明白,如果全都期待颤抖手就应该做好承受代价的准备,比如王振、刘瑾等人。
当然稍微有点常识也会明白,世祖皇帝绝对算不上正向的颤抖手,纯颤抖而已。但估摸也没谁敢去细究这些细节。
告别恩情与强人期待情节,再挑选合适的诸子百家等学问进入国学经典学习,才能真的培养发自内心而不是攀附权力的道德。
高翰文的国学水平真的不咋的,虽然继承了本土高翰文的记忆,但科举也考不了多少啊。
后世读了那么多国学经典,能记住的真不多。高翰文提笔就把周敦颐的《爱莲说》名字写了上去。
这一篇将成为《国学经典》课程与教材的总基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句话在高翰文的注解里就两句话,一个是追求人格独立,不去趋炎附势蝇营狗苟,二个是在追求个人利益时要求正的外部性,做到香远益清。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允许小众爱好,大众爱好牡丹带来的只会是攀比,小众爱好才是内心的归属。当初唐明皇与杨贵妃爱牡丹,京城的养花匠在贵族官僚的攀比压榨下家破人亡不知凡几。
后两本书就缺乏材料了,只能先圈两个课程组出来,苦一苦
??多谢多谢书友lhpdw的推荐票